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世界性的梦     
《中国科技信息》2003,(17):12-13
纷争 燃料电池以氢元素生产能量,不仅原料唾手可得,还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污染,可说是能源界的环保新宠儿。被喻为新世纪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是替代传统能源的最佳选择。因此,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和跨国大公司的极大重视。美国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之一,《时代》周刊将燃料电  相似文献   

2.
1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燃料电池是一种通过电极反应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燃料电池具有能源转化效率高、噪声低、环境友好,可实现能源多样化。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化石能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能源安全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专家预计化石能源的可使用时间是30—40年,到21世纪50年代,人类社会将逐渐步入氢经济社会,而燃料电池技术是实现氢经济社会的基础。为此,美国、欧盟、日本等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国家燃料电池和氢经济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3.
今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把生物质能的开发列入了可再生能源开发之中。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粉尘燃料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我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发明了“粉尘燃料内燃机”。在2004年4月7日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专利号:200420034259X),现已授权。一、研制和开发粉尘燃料内燃机的紧迫性内燃机是重要的工业动力之一,现有的内燃机均采用汽油、柴油作燃料,不仅尾气排放污染了环境,而且其资源日益枯竭。专家估计,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  相似文献   

4.
目前,导致全球变暖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对以油、气、煤为主的传统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传统的化石能源的消耗不仅对人类的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还面临着枯竭的威胁。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并减少碳的排放量,世界各国对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燃料等)的开发和利用都非常重视。风能资源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5.
节能有妙招     
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廉价、环保、高效的能源制造方式,其中最有前景的一种方法是利用氢制造能源。氢作为燃料可推进太空飞船,也是内燃机和其他交通工具的潜在燃料源。 作为环保燃料,通过分解水可以生成氢,但具体实现过程仍待进一步探究。目前,科学家从大自然获得了灵感,制造出一种人造树叶,可以生产廉价能源。  相似文献   

6.
第一辆氢燃料汽车   近日,德国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公司(BMW,我们国内人常称之为宝马)通过了一项开发清洁能源的里程碑.该公司宣布,今年将开始推出世界上第一辆氢燃料汽车.……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地球上的化石燃料资源有限,石油、天然气仅能维持几十年。煤的储量可维持200年左右。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不但在经济上不合理。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3/4。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有更大的需求。由此可能在下世纪造成数倍于目前的污染。风、太阳、水、地热能资源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只有核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古生能源煤和石油的储藏量越来越少,而且它们作为宝贵的化工原料仅仅被用作燃料消耗掉实在令人心痛,同时煤和石油又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它们造成的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此人们很早就开始  相似文献   

9.
利用氚—氦—3核聚变发电 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中的核聚变反应堆都是以氢的两种同位素氘和氚作燃料。在非常高的温度下,氘和氚会发生聚变反应,反应时产生的强大中子流能将反应堆罩内的水加热,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这样的聚变装置,虽然可以解决未来的能源问题,但它本身还存在有许多缺点。首先,中子会  相似文献   

10.
正化石燃料的固定储量决定了我们不能一直依赖于它,而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又会造成环境破坏。世界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渴望有增无减,希望能够使用可再生能源来供给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本文介绍了各类新能源,并介绍了几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新能源发电技术,旨在对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现在的人类活动,主要依赖以天然气和石油为主体的化石能源,这类资源不仅仅会污染环境,还是不可再生的。与  相似文献   

11.
100多年前,当有人提出“氢将成为人类未来的燃料”时,人们都认为它将是一种幻想。现在,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发生了所谓“能源危机”以后,许多国家的重要科研中心都在积极研究用氢取代石油的办法。氢取代石油和天然气的含意当然不局限于用作燃料。在化肥、合成纤维、聚合物、医药、冶金等许多领域,氢也将大显身手。氢和人造含氢燃料都是能源载体,它们可以构成所谓“氢动力系统”。为了制取氢或含氢燃料,需要利用一次能源——主要是核裂变能(今后也可能利用核聚变能)、煤以及可再生能源(目前主要是  相似文献   

12.
创造一个可持续的能源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能源发展路线是当代许多重大问题的核心。世界经济是由不可再生,而且危害湖泊、森林和人类健康的燃料提供动力的。世界能源系统每年向大气排放54亿吨碳,相当于地球上每人排放1吨多碳,使气候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一个对环境有益的能源政策是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社会的先决条件。日益明显,无论是石油、煤或核电,都不能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决策人员经常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不用煤,不用核电,那么用什么能源呢?这是当今能源的中心问题,而且已有答案。解决煤炭和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我国和世界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经济增长对能源供给的需求,能源生产和供给要赶上这种需求,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是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特别是矿物燃料燃烧时向大气中排放的CO2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后者,由于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20世纪末,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CO2排放国,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4%,倍受世界瞩目。 一、发展清洁能源的必要性 清洁能源,即非矿物能源,也可称为非碳能源,它在消耗时不生成CO2等有害全球环境的物质。在21世纪能…  相似文献   

14.
正在新能源政策东风引导下,从混合动力到纯电动车,汽车成为不再依赖汽油的新型交通工具。就在纯电动车随着市场保有量的一路攀升而出现各种问题的同时,又一种汽车燃料能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氢能源。有说法称,对于有着很大碰撞风险的汽车来说,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的高压氢气瓶仿佛一个潜在的"炸弹",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不安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15.
阮华君 《知识窗》2014,(23):52-53
虽说自然界的各种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它们不是像煤炭石油那样容易污染环境,就是像水电核电那样造价高昂.如果有一种能源,不仅开发成本低,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破坏,而且源源不断,甚至能再生再用,那该多好啊?如今,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已经把目光瞄准了人体能,希望能从中开发出可利用的新能源。  相似文献   

16.
今天,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已成为人类无法缺少的物质。但是,这类化石燃料燃烧后会排放出多种污染大气的化学物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且它们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枯竭,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一种可靠而又安全的燃料。氢燃料的诸多优点使它成为科学家的首选对象。  相似文献   

17.
周道其 《百科知识》2000,(11):22-23
众所周知,氢气燃烧热值非常高,每千克氢气燃烧后能放出142.35千焦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可见,在地球上天然气储量已变得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氢气是一种前景非常看好的燃料。氢燃料最大优点还在于它燃烧时只形成水,因此不会对大气和周围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开发氢能的关键技术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解决制氢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氢的贮存及运输问题,如何简单、  相似文献   

18.
当石油和天然气耗尽时 ,氢也许是一种理想的燃料。然而问题在于要找到廉价生产氢燃料的方法。如今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一种普通的池塘绿藻。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全国大会上宣布 ,绿藻这种全世界到处都有的初级植物具有把水和阳光转变成氢气的独特能力。如今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一种新办法 ,迫使绿藻按要求生产氢气。这种工艺可能会导致几乎无限量地供应氢燃料。这种燃料燃烧时没有污染 ,只生成水。伯克利加州大学塔西奥斯·梅利斯说 ,绿藻属于人类已知的最古老植物之一 ,通过进化形成了能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环境中的本领。当绿藻生…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不仅资源储量较大,而且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其不仅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替代品,而且还能够有效解决人类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危机,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分析了生物质燃料燃烧的机理,并进一步对影响生物质燃料燃烧的因素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成宇 《百科知识》2007,(10S):6-6
为汽车提供清洁能源,从根本上解决汽车尾气的危害,这是当前世界高科技领域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解决方案之一是使用氢燃料,那么制取氢气就是第一步。目前,人们考虑从天然气中用膜分离提取氢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开发燃料电池技术,钯膜分离技术是分离提取氢气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