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的思想自产生起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其理论精髓是教学应当为儿童发展服务。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应符合儿童的“大纲”;幼儿园根据“最近发展区”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学活动。从维果茨基的思想出发,幼儿园教学还要为儿童提供支架式教学情景,鼓励儿童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2.
维果茨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上世纪初维果茨基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给西方教育思想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本文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出发,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提出竞争型互动合作教学模式,为合作学习中“外语学习焦虑”和“社会惰化作用”两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于冬青、王艳玲在《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中,指出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的思想自产生起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其理论精髓是教学应当为儿童发展服务。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应符合儿童的“大纲”,幼儿园根据“最近发展区”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学活动。从维果茨基的思想出发,幼儿园的教学还要为儿童提供支架式教学情景,鼓励儿童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4.
维果茨基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果茨基作为历史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与皮亚杰齐名的著名心理学家。他的理论,特别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早期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维果茨基并没有明确地说明儿童是怎样达到“最近发展区”的,但许多西方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理论。他们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维果茨基的理论很有帮助。本文第一部分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第二部分着重介绍西方学者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鹰架教学”;第三部分则介绍了社会教学学派(其理念主要源自维果茨基的有关理论)对成人(特别是教师)在儿童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的看法。阅读本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维果茨基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维果茨基与建构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果茨基是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创立了著名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看,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属同时代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的和批判的”背景。维果茨基阅读过皮亚杰的著作并对  相似文献   

6.
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发展活动理论具有深入的研究。心理学与认识论是有机统一的,维果茨基反对传统认识论中的身心二元论,在批判吸收斯宾诺莎和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维果茨基借鉴《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方法论原则,运用"单位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机制和认识发生过程,从语言和意识出发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工具-符号理论解决意识和活动的统一性问题,创造了一元论的历史方法论。维果茨基理论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解释了马克思的社会实践本体论,进一步深化、扩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维果茨基的文化解读与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以其化历史理论称于世并再度成为现时代的研究热点,维果茨基跨越了生物起源论及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转向了人关怀,“化”由最初心理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最终跃居为心理的组成部分。化-历史观从其产生到现时代又穿越了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化思潮,从而兼具了二的特征。就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很宽泛的理论主张,潜在地表述了一种心理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思想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维果茨基发展性教学论的两个基本理论支柱之一。通过对同时代三类主要的教学与发展思想的分析和批判,维果茨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较正确地解决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文章据此阐述了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思想,介绍了学者们在对维果茨基这一思想的研究中新近所提出的模型化解释,同时进行了较全面的评析。  相似文献   

9.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西方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维果茨基的学说在西方的兴起上世纪70年代末,维果茨基的学说传入西方,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对维果茨基学说的持续研究形成了一股“维果茨基研究热”。时至今日,维果茨基的六卷文集已被许多国家翻译成英、德、法、西、意等多种文字出版,他的学说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赞誉,如:“心理学界的莫扎特”,“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心理学家。”(S·屠尔明)“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知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承认维果茨基的著作对自己的影响。”(J·S·布鲁纳)“毫无疑问,维果茨基…  相似文献   

10.
阐述维果茨基的"脚手架"理论和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维果茨基的"脚手架"理论,分别从学生的角度以及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母语作为"脚手架"的作用,最后对母语的使用度作初步探讨,建议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把握好母语的使用度。  相似文献   

11.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领域一直备受关注,但其在道德教育中鲜有应用。将这一理论扩展到道德教育领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和道德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发现,最近发展区确实包含一种具体的道德愿景,维果茨基对语言和同伴影响的关注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这种互动的发展形式为道德教育的理论路径和实践路径的未来方向带来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0月13 ̄15日,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浙江大学维果茨基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了本次年会。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年会,并作了“深入学习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为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学而努力”的主题报告。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华山教授在总结前五次学术年会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的基础上,指出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今后的主要任务在于精心组织队伍,扩大社会影响,加强研究深度,防止研究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朱燕丽 《考试周刊》2009,(25):173-175
以维果茨基理论为代表的教育心理学取向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本文作者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介绍了维果茨基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一个教学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心理学的“理解”与“解释”的关系问题上,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各有优势与不足。维果茨基是理解有余而解释不足。皮亚杰是解释有余但理解欠佳。“视界论的转向”有可能在超越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基础上将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统一起来。因为视界论具有哲学释义学、符号学和意义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维果茨基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 ,其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也引起了日本心理学者的广泛兴趣。日本学者对他的研究可分为 :对维果茨基的介绍和初期评价、研究的深入和涉及领域的扩大、对维果茨基研究在认知领域的活跃及对维果茨基理论的再评价三个阶段。维果茨基的理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心理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而且也加速了其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近来围绕维果茨基的理论是否是活动理论的争论异常激烈 ,成为日本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6.
黄瑾 《早期教育》2003,(11):8-9
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其形成和发展对当今的教育教学尤其是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把建构主义思想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的当推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于杜威,学与教基于儿童的行动;对于皮亚杰,学与教基于儿童的个体建构;而对于维果茨基,学与教基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当今,在幼儿园数学  相似文献   

17.
自言自语(privatespeech)一词在台湾被译成“私语”,早在20世纪早期就引起了皮亚杰、维果茨基以及其他一些理论家的关注与研究。但在关于这种语言的性质、功能等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并不一致。皮亚杰对它更多地持一种负面的态度,认为它是“自我中心的”,是认知发展不成熟的标志。维果茨基反驳道,自言自语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它是儿童“自我规范的社会本源”。本文无意对此作评述,但我们知道,今天,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维果茨基关于自言自语的观点,而且,几乎所有近代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都是在维果茨基的范畴下进行的。[1]有…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的发展(二)袁爱玲在60.70年代,另一派倍受教育界重视的心理学理论是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为代表的文化历史学派。其中维果茨基创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影响更深远。他在《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学龄期教育与智力发展问题》等著作中,着...  相似文献   

19.
就教学与发展的问题,维果茨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探讨了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维果茨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上世纪初维果茨基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给西方教育思想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模式。基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还引申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观念,这些均对当代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