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贼”“盗”二字,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戈部》:“贼,败也。从戈,则声。”徐锴说:“败犹害也。”《说文·次(涎)部》:“盗,私利物也。从次皿。次,欲也。次皿为盗。”古代文献证明,许慎的说解是正确的。例如: 《左传》文公十八年:“(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窃贿为盗。”杜注:“毁则,坏法也。贿,财也。”  相似文献   

2.
《小弁》出自《诗经·小雅》,旧说是周幽王太子宜咎因褒姒之谗言被放逐,太子怨刺其父之诗。前人对诗句"我心忧伤,惄焉如捣"中"捣"字的解释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假借义,通"疛"或"?","心疾"义;另一种认为是本义,"舂"或是"捣碎"。通过对"捣"字的甲骨文字形、文献印证、诗文创作、同义连用及"捣"字所在词句的词性、句义等各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捣"字用的是本义,不存在假借义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记述,赵王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文下注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又记,魏公子自迎夷门侯生,"从车骑,虚  相似文献   

4.
有人认为姓氏写"肖"字是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是随意简化、换字而造成的似是而非的姓氏,应该加以改正。在此笔者谈些不同的意见。不可否认,"萧"与"肖"二字素无瓜葛,字形字义都不同:"萧"的本义是一种香草,即艾蒿。《说文解字》:"萧,艾蒿也。""萧"在古代还通"肃",意为庄严、恭谨。另外,"萧"还是个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如南朝有梁武帝萧衍。"蕭"的简化字是"萧",不是"肖"。"肖"的本义是"相似、相像",《说文解字》:"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历史  相似文献   

5.
从教近二十年,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教鲁迅的《故乡》了。打开新拿到的八年级语文课本,又在目录中看到了这篇熟悉的文章。想起《语文报》初中版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闰土是个“贼”吗?》的学生作文。文章写道:老师在分析人物时把闰土说成是个盗碗贼,太“残忍”,我觉得闰土不应该是个“贼”。  相似文献   

6.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说文解字》说:"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竞"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中"执竞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之义,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成为"竞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对"竞争"一词,郭象的注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竞,对辩日争。"  相似文献   

7.
《说文·用部》云:"甫,男子美称也。"但从"甫"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分析及相关文献例证来看,"男子美称"并非"甫"的本义,而是借"夫"之引申义。"甫"是"圃"的初文,"圃"则是"甫"后起本字,即"甫"的本义就是种菜果的园子。同时,依据"形声字声中有义"说与"形声字借声"说的理论,对"甫"声(含"尃"声)字义作了进行分析与归纳,发现以"甫"为声符的字实借"旁"字之义。  相似文献   

8.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9.
报刊或学生作业中不时出现“瑕不掩玉”,如某报的一篇文章中说,上海图书节的“读者中也出现了几位不光彩的‘窃书贼’。不过,相信瑕不掩玉,本次图书节终将以它的盛况载入上海的文化史册”。这“瑕不掩玉”,其实是“瑕不掩瑜”之误。瑕,从玉,瑕jiǎ声穴因声求义,凡瑕声多有赤色雪。本义为“带红色的玉”,引申为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毛病或过失。如:璧有瑕、白璧无瑕。瑜,从玉,俞声。本义为“美玉”,引申为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美德。如,瑕不掩瑜、瑕瑜互见。瑕不掩瑜,意思是玉石的斑点掩不住玉石的光彩,现多用来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中“偷、窃、盗、贼”的意义与现代文不同,且它们之间也各不相同。初学者往往用现在的意思去理解这些字的古义,结果造成大错。现就这几个  相似文献   

11.
<正>《说文》里说:"卑,贱也,执事者。""卑"本义是伺候主人的奴仆,后泛指地位低下,它的反义词是"尊"。"鄙"本指远离都市的边远地区,和"都"(都市)相对。因为住在边远地区,消息闭塞,行为粗俗,所以"鄙"引申为"庸俗、浅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卑""鄙"合用,意思是"地位低下,庸俗浅陋",一般用于自谦。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现代的"卑鄙"是形容词,词语的感情色彩转为贬义,意思是"语言、品行恶劣,不道  相似文献   

12.
《常识》,梁文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定价:30.00元梁文道是凤凰卫视评论员,也是中国内地、香港及马来西亚十余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常识》是梁文道先生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他说,"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与"常识"相对的,是所谓的"潜规则",即大家都熟悉的、人人都知道是病态的,但现实又常常逼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它、按它来运行的桌面之下的一种规则,也可称之为"反常识"。  相似文献   

13.
以"幽闲"义训释"窈窕"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毛传。在这一训诂中,"窈窕"与"幽闲"在本义层面是极为相近的,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氏的训诂仅仅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同义互释"。然而,"窈窕"的这一语义却由汉代《诗》家对《关雎》一诗中"淑女"一词"贞专之善女"的理解开始,在经文之外逐渐在语义指向、所属词的词性及用法方面发生变化。这表现为,"窈窕"一词在表示与"幽闲"义相关的语义时,由原先"幽深"本义的单一形容词逐渐变化为修饰"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的形容词及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内涵的名词。"窈窕"一词在西汉后期语义及语法的变化标志着该词"幽闲"义作为一个新义项的形成,这一新义项在东汉时期经过知识分子及民间群众的广泛使用,最终在安帝时期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记述,赵王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文下注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又记,魏公子自迎夷门侯生,"从车骑,虚左。"文下注释为"左边的位子是上位"。同属战国末期,为何人们尚左、尚右观念不同,本文就古代"尚左、尚右"与"尊、卑"关系的变化略加考证。周时规定,天子面南而坐,诸侯朝天子,同姓从西面向北而上,  相似文献   

15.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6.
双音词“美好”是现代汉语常用词,但这两个字本义是什么?人们还有不同看法和说解。《说文》对这两个会意字本义的分析,大体是对的。但近人根据古文字及古文化知识,也有许多补充与纠正意见。《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给膳是供食的意思,因此依此解,则“美”本义指味觉,是“甘美”之义。但是为什么从“大”表意呢?难道只有大羊才味道甘美么?如果单从味觉讲,古人却偏爱小者,如乳猪,古称豚。《世说新语·汰侈》记王武子以人乳  相似文献   

17.
<正>古诗文中有不少表"睡"义的词语,看似同义,实则差异颇大。了解这些词语的内在含义,对正确解读古诗文,很有裨益。1.眠本义是闭上眼睛。如:"馀峨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东山经》)"吾子有疾,虽不能省视,而竟夕不眠。"(《后汉书·第五伦传》)后引申为"睡着"。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李白斗酒诗  相似文献   

18.
明星     
【读音】míng xīng【出处】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庄子·盗跖》)【释义】亮度明显抢人眼球的星星。这是明星的本义,现在已经用来比喻艺人、运动健将、劳动模范等名人或者品牌企业、珍贵动植物等。【追"星"趣谈】某天晚上,在翻阅《现代汉语词典》时,我无意间发现了词条"发指"下的一个例句,正是笔者引用到"出处"中的那句话。  相似文献   

19.
遇偷     
偷儿入一贫家,其家只米一小瓮置卧床前。偷儿解裙布地,方取瓮倾米,床上人窃窥之,潜抽其裙去,急呼"有贼"。贼应声曰:"真个有贼,刚才有条裙在此,转眼就不见了。"明·冯梦龙《笑府》  相似文献   

20.
安沙沙 《语文知识》2009,(3):90-91,93
“窃”、“盗”、“偷”是表示“偷盗,盗窃”义的一组同义词,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