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为了总结我国农村过支0多年改革的经验,本文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结合邓小平同志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精髓-如何实现我国农村发展和农业改革,分析了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飞跃”-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推行和“第二个飞跃”-发适度规模集体经济的探索和发展过程,强调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邓小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业的巨大指导作用,深刻揭示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体制建设、农村人口流动、科技进步、农民收入增多、领导干部影响等原因造成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并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应从体制机制建设、财政投入、整合资源、完善人文生态环境、增强文化可持续发展力、构筑文化权益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法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和世界各国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将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国外优秀成果与时代产物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法律文化。因此,当我们建设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之时,就必须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循序渐进、漫长细致的过程。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要进行行之有效的可行性研究,大刀阔斧地探索与改革,步步落到实处,以适应农村初中现代教育的需要。那么,在日常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影响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非国有经济作用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突破、推进、攻坚的三段主要历史进程中走过了一条“国有制外向国有制内推进”的运行轨迹。这种运行轨迹是由改革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表现为非国有经济必然要把改革导向市场化,并推动改革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中的农村金融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性因素。农村金融体系是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资金倒挂、功能缺失等方面的严重问题。“贷款难,融资难”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所以,政府从政策上、经济上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实施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仍在继续发展,但与80年代的辉煌相比,今天的情形已经不容乐观。纯农户的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下降乃至出现负增长,不仅表明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遇到困难,更影响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增长。为扭转这种局面,近几年“政策变量”的作用似乎得到加强,但是,政策变量中的“改革内涵”缺乏力度,或说政策未包涵“政治”,而过多地集中于对发展的“指导”。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施实效果,必须调整政策,而调整政策的前提是认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俄罗斯经济“激进式”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是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所借鉴的因素之一;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是符合本国国情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必须反映一定社会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并且在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法又必须为适应这种变化而就其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经济法而言,这一点尤为关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直接带动了我国经济法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变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也必将影响我国经济法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析西方国家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西方各“福利国家”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各国的改革大都比较注意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调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付出了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罢工增加等代价。而且,各国的福利经济制度改革出现了诸如公平与效率、福利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根据“供给”还是“需求推动”、如何改进公共行政部门的低效率等问题。发达国家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对于我国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从整体上看,海西农村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仍然远远落后于农民的需求,并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特征。本文在调查了解农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胡嫔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4):152-153,161
列宁同志的《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书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首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及其性质问题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虽然具有公有制的形式,但是农民经济天然具有小商品经济的私有化倾向,而这一特色又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向问题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主干农民经济,应该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公共的大经济,公共的大经济的内涵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具有现实的指向性。再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实现途径问题上,应该以"农民划分"理论为指导,前期由政府对农村区域内的产业、行业以及农民劳动力专业化分工等的规划、布局和引导起主导性作用,后期则主要由农民按照市场经济的准则履行职责。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一种赶超型经济,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强化政府与农民的方向意识和责任意识也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借鉴因素及其不利条件,以期能更好的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教育改革的三大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创建与之适应的新农村教育,就难以回避新农村教育改革的三大问题。功能“定位”,是新农村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结构“调整”问题,是新农村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个性“演化”,是新农村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制度转型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20多年的制度变迁进程,中国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型,实现这一制度转型的主要原因在于,正确处理改变,发展与确定的关系奠定了制度转型的基础,渐进改革策略的实施促进了制度转型的实现;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支斩结合加快了制度转型的进程,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的结合确保了制度转型的完成;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缩短了制度转型的过程,改革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制度转型的思想保证,分析和研究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回顾和总结中国改革20余年的历史经验,并为进一步深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20多年的制度变迁进程,中国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型,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就:一是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初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三是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四是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宅基地是农民的安身之本,农民住房是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农村个人建房混乱无序,宅基地管理失控,宅基地使用权权能受到诸多限制,制度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应明晰宅基地使用权权能,完善对宅基地的规划、分配、流转以及执法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虽然经历了几次调整但是总体上保留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土地征用的基本思想,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土地征用所引起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农村的土地征用制度也已经成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