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女性主义意识逐步觉醒的年代,我国“她综艺”的热度随之水涨船高,女性追求性别平等、寻求自我表达的欲望愈加强烈,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正在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听姐说》作为我国首档以女性主义为批判视角的网络脱口秀,为“她综艺”的女性主义话语表达带来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听姐说》节目女性话语传播内容,探究女性在家庭和职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听姐说》的女性话语传播方式,建构新时代女性多元化形象。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她综艺”的女性话语传播困境,包括平民女性的缺席、女性成长的忽视、母职惩罚的掩盖等,并提出解决脱口秀女性话语传播困境的解决方法,即重构平民意见领袖、拓宽节目话题范围、引导观众展开母职讨论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女性媒体在国内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在女性群体中形成较大影响力,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媒体力量.然而,绝大部分女性媒体仍处于政治宣传喉舌或市场消费主导的两个极端,在社会性别立场上存在种种缺失.《东方女性周刊》以其鲜明的女性新闻议题设置、崭新的社会性别国际视野、严肃的女性启蒙主义思想,尝试了一种以女性媒体构造性别话语空间的可能性,对当下女性媒体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的15部热播韩剧,分析韩剧中女性社会地位不高的现象,对韩剧中的女性社会性别建构进行了思考,并基于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视野对韩剧给女性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秋萍 《东南传播》2022,(6):112-113
近年,随着“她经济”的崛起。以女性视角为主体的“她综艺”孕育而生,成为综艺市场突破的新方向。2021年各大平台推出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她综艺”节目超过20档。在竞争激烈的女性市场,“她综艺”需要深入挖掘女性题材,寻求“破圈”切口,体现多元化的女性价值,向社会全面展示新时代女性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聚焦女性为主的“她综艺”迅速席卷各大平台。“她综艺”爆红的背后,离不开节目优质且能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内容,但目前学界对“她综艺”的共情传播研究并不完善,因此本文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出发,探讨“她综艺”的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视阈下,全新的性别话语不断生产,"女汉子"与"暖男"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对天涯社区和微博上有关"女汉子"和"暖男"的文本进行解读并对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加以分析后,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性别话语解构了传统的性别气质,多元化的性别气质是对传统性别秩序的抵抗。但是,新的性别话语又难免受到传统话语的束缚,加之消费社会的介入,又重构了刻板的性别气质。要突破这种情况,需要制造"性别麻烦",以多元化的性别话语冲击固有的性别气质,从而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虞澍 《东南传播》2022,(9):137-140
2018年以来,情感观察类她综艺在国内大行其道,其涉及多种话题,包括恋爱、婚姻、亲子等。但随着该综艺类型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半熟恋人》《再见爱人》等聚焦于“大龄系”情感观察类她综艺以其细分化独特优势收获无数关注。内容建构、叙事与解码建构、资本建构三方面是该类综艺中大龄女性形象的塑造的基本建构路径,其呈现出外在标准化、内在分裂化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依然符合传统性别观念下女性形象的塑造,是男性“凝视”下的产物,是以资本为背后推手的标签化的女性规范式形象。  相似文献   

8.
夏宝君 《东南传播》2021,(1):147-150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女性的力量在这一时期空前强大。大众媒体通过对现实世界的重构,成为性别建构的重要场所和领域。本研究基于建构论的视角,对《广州民国日报》的广告图文进行研究,试图探寻其如何通过广告中所呈现的女性的身体、活动交往空间、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等话语空间,建构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性别角色与身份变革、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她综艺的崛起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经济实力提升的现实缩影,是传播女性价值观的重要媒介.芒果TV自制她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呈现出女性在自我认知和成长中的主体价值,并在推动女性媒介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对抗着男性中心文化.它是当代独立女性价值观念的镜像展现,但其女性叙事力量在现代娱乐工业中也面临着被商...  相似文献   

10.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女性为叙述主体,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文化处境和心理情感,但依然充斥着男权话语,并没有体现完整意义的女性意识。文章通过分析主人公——姨妈叶如棠在情感把握和生存归宿中的抉择作了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1.
“伪娘”与“女汉子”看似都是对性别二元对立的话语抗争,表达了对男女两性气质多元重组的社会发展需求,但媒介新闻却通过对“伪娘”与“女汉子”不同的话语表达和意义建构维持着传统的性别话语,甚至强化了原有的性别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社会性别、传播学、广告学为理论基础,从商业广告的表现入手,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广告中女性出现的比率、场合、广告代言的商品品类、女性身体暴露尺度等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媒介中女性刻板印象,并在此基础上从传者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本文以一项小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媒体潜移默化下形成的男权社会业已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甚至成为男权统治的护旗手。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广告是媒体生存的重要支柱,广告随着媒体的发展也不断地更新植入方式,而《我家那闺女》开启了我国观察类节目的先河,吸引了不少的广告赞助商,因此,通过这档节目来探讨我国广告植入的状况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4.
韩秋婷 《声屏世界》2021,(13):50-51
导演关锦鹏在影片《阮玲玉》中将镜头对准了20世纪30年代的明星阮玲玉,用极具个人色彩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在现实与虚拟中来回切换.文章分析了该片的主题内涵、结构及视听语言,通过对片中人物进行剖析,展示了该片中反映的近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男权、父系社会的对抗以及女性的自救.  相似文献   

15.
真人秀是一种虚构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电视节目形态,它在社会文化价值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我家那闺女》文本的多重视点转换和戏剧性冲突进行批判式解读,揭示节目中女性人物的形象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对女性自我价值、人生定位以及家庭观念的认知与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7,(1)
大众传媒虽然是传播和导向的有效手段,却经常有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在其中,例如性别歧视。央视春节晚会语言类节目是电视传媒中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特别表演。有趣的是,央视的特殊地位和贴近群众的表演都没有使其脱离社会性别意识的泥沼。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总共三十一届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语言类节目进行研究。上述的研究结果在历史维度的刻板印象、时间维度的阶段划分、空间维度的情节取向以及逻辑维度的追根溯源中反映出传统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依旧根深蒂固。更重要的是,春节晚会中所体现的社会性别偏见竟然呈增加趋势。新的性别制度应该建立在新的话语之上,结构上的性别平等意识还需得到重视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杜伟 《视听》2021,(2):39-40
社会性别是为区分生物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该理论认为性别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电视剧《坡道上的的家》揭示了家庭空间中的劳动分工成为男性权力的载体,包括男性对妻子的价值贬抑、对家庭劳动和育儿劳动缺乏认同等方面.本文使用社会性别理论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解构女性在家庭中角色刻板印象和地位边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20.
张莹 《声屏世界》2016,(5):38-40
本文选取郑晓龙电视剧为研究本体,结合“她”时代的时代背景,纵向对比分析,“她”形象在“她”时代的转变,力图探究郑晓龙思想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在“她”时代的深入的背景下郑晓龙导演是如何做出转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