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姗姗 《出版广角》2018,(10):60-62
信息服务方的"推"与信息传播载体及需求方的"拉",共同构成信息传播动力机制.在图书馆微内容传播中,图书馆是服务者,作用是推动微内容的传播;信息需求方则是微平台上的广大用户,用户需求拉动微内容的传播;而微平台作为信息传播载体,旨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拉取有价值的内容(知识与信息),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整合信息传播生态链机制,优化微内容传播要素的驱动力,可提升微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微平台已成为当前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而社交媒体环境下衍生的"圈层"文化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和交互方式,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凸显.论文应用圈层裂变机制,从定义用户圈层、构建用户画像、优化传播内容、触发传播引擎四个方面对档案信息微传播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应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信息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信息文化和信息传播进行了概述,进而论述了信息文化对信息传播有何影响,最后阐述了信息文化影响下信息传播机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传媒事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在基于文化传播的背景下积极寻求文化传播的广泛价值,更是在现代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前提下完善现代的文化信息传播机制,保障民族文化的传播的广泛性.伴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快速的发展,现代化的新媒体建设不仅要考虑信息传播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还要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详细的考虑现代民族文化对新媒体信息体系建设的影响,充分保障民族优秀文化通过新媒体机制积极的传播.下面本文就民族文化对新媒体内容建设的影响作出详细的分析,对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机制的建设作出探讨,旨在促进民族文化通过现代新媒体平台积极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王刚 《今传媒》2012,(3):43-44
所谓谣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其产生和传播可能是有目的的造谣者进行信息的编造,进而有针对性大范围传播,或者是在信息传播中,由于渠道的缺失或者受众的理解偏差,造成无意识的信息的误传。无论是哪种情况,对谣言传播中的话语机制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究谣言传播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寻求更为有效的预防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数量的不断攀升,浏览社交网络、接收以其为传播手段的信息,成为一种"全民"性质的行为,夸大信息传播的危害已不仅限于网络,而是可以对社会及日常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危害,甚至成为影响恶劣的谣言。特别是发生重大疫情期间,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传播平台的夸大事实信息对社会公众的扰乱更为防疫工作雪上加霜。本文通过对重大疫情期间夸大信息的定义,总结出其特点及传播机制,推导出可能的治理手段,在不同类型的夸大信息愈演愈烈之前对其迅速分辨并有效扼制其传播,避免其对社会防疫工作产生不可逆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2011年4月2日晚9点,邓飞在新浪微博号召网友为"免费午餐"捐款,24小时之内募集4.6万元。这是"免费午餐"第一次在微博上公开募款。"免费午餐"活动一直通过微博公布活动情况和项目进展。"免费午餐"把微博作为传播主阵地,在内容发布、信息扩散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传播机制。内容生产机制:微内容快速发布和获取微博上的内容限制在140个字以内,信息的即时发布和获取功能,让"免费  相似文献   

8.
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突发事件信息内涵及其构成的基础上,概述突发事件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价值性、时效性、载体依附性、共享性等方面。为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与公开,提高突发事件信息处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其内容包括信息收集机制、信息整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4个基本部分。  相似文献   

9.
美国智库对内传播策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库(Think Tank),就是储备和提供思想的"仓库"。智库在对外传播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智库在传播机制上的高效性,保障了智库的权威性;在对外传播中由于美国智库的独立性,其研究成果也相对客观,保证了自身传播信息的可信度;美国智库因其传播策略的巧妙性,实现了其传播内容的渗透性,传播目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这些特质扩大了美国智库自身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生命周期,研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复杂性和系统性。[方法/过程]对有关网络舆情动力机制的研究文献按照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维度进行聚类分析,并对系统要素和技术模型展开对比分析,构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完整框架。[结果/结论]已有研究围绕参与主体、事件信息、载体平台和外部环境等维度开展系统要素分析,并按照多维度因素影响模型和单维度因素影响模型模拟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总结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建模流程。研究建议未来研究要朝着小世界、大数据以及云传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具有战略性、可传播性、可增长性、综合性的特点.信息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不仅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力量,而且对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全面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需要建立集纳机制、筛选机制、传播机制、使用机制等一系列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乡村信息传播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与反思:理想上人们普遍认为乡村信息传播能够为农村农业各方面的发展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现实中,由于人们对乡村传播的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使得乡村信息传播所发挥的作用甚微。因此,本文提出乡村信息传播应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增强其信息获取能力,加强乡村信息传播方式与方法、机制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0):32-35
灾害信息传播者包括政府传播者、媒体传播者和公众传播者三种类型。在自然灾害事件中,三者分别指向不同的信息传播目标。为了适应政策标准、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需要建立由微观层面的媒介协同、信息协同以及宏观协同三部分组成的灾害信息传播者协同机制。为了实现该机制的自运行,需要建立灾害信息传播者协同机构,制定灾害信息传播者协同制度,提升各类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农业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概念:基于经济利益的内生动力和基于政府引导的外部动力联合作用下的市场驱动,建立了大荔模式动力机制模型,分析了其动力机制的结构及各种动力因素的产生和作用,以期提升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谈高校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珠 《新闻世界》2010,(6):233-234
新媒体时代,高校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网络信息发布的隐匿性、迅捷性与话语纷乱给高校管理者正确有效引导校园舆论、化解公共危机带来了新的挑战。以此为背景,本文提出在高校中建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为有效引导校园舆论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6.
绩效评估对全面认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及其运行效果、确定合理的机制建设目标、制定最优化绩效提高策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探讨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绩效评估的三个维度:机制体系的完备性评估、适应性评估及有效性评估,并具体分析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绩效评估的内容。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息资源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上并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资源。概述了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的重要性,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的国内外现状,并从管理机制、技术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万小广 《新闻实践》2014,(11):84-86
核心阅读:网络技术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海量、快速传播,但还未完全实现真实可信、有底线有品质传播。鱼龙混杂、真伪不一的状况,实际上破坏了网络作为媒体的公信力,也降低了其新闻信息传播价值。如何让网络新闻信息更加真实可信,这是一个国际性、普遍性的问题。近年来,国外有很多新闻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网络内容的事实核查机制,旨在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网络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9.
基于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交换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以信息资源的交换为前提的,其核心是建立信息资源的交换机制.信息资源交换使离散分布的信息资源系统发生数据和应用关联,彼此之间高效、协同地工作.目前,社会化信息资源交换组织可分为系统内的交换组织和跨系统的交换组织.信息资源交换机制的构建包括以下关键内容:运行管理、技术支撑、标准规范、安全协调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经济类、公益类、文教卫生类和生活类广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发、繁荣兴旺的景象。它既因市场经济而生,又因市场经济而长,而且已成为媒体传播内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也是构建市场经济机制的一个必备要素。在信息传播方面,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媒体搭台,企业唱戏,诸路争雄,领骚市场,其主渠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