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书馆的"馆员沉默"现象及其破解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馆员沉默是指馆员对图书馆存在的问题选择沉默并保留观点,或者提炼和过滤自己的观点的一种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社会文化、图书馆、馆长和部门主任、同事以及馆员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并对图书馆和馆员产生消极的影响。根据其形成机制,可以采取发挥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建设学习型图书馆、革新图书馆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创建馆员激励机制等应对措施,扭转"馆员沉默"现象。  相似文献   

2.
对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四个城市22所高等学校图书馆馆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研究高校图书馆组织中的馆员沉默现象,分析高校图书馆馆员沉默结构,探讨高校图书馆馆员年龄、专业对默许沉默、防御沉默和漠视沉默各个维度选择行为的影响,并根据不同职业阶段馆员的心理契约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馆员面对图书馆各类问题时,由于担心产生消极的影响,通常做出沉默的选择.根据馆员沉默动机,可以将沉默概括为默许性沉默、漠视性沉默和防御性沉默三种类型.文章分析了馆员沉默的形成原因,提出通过革新管理方法、构建信任组织文化、创建学习型机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破解馆员沉默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沉默是非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沉默所产生的效应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本文以中美两国为例,通过分析沉默的文化功能、文化现象、文化因素,从而了解非语言交际中沉默的文化效应,让沉默在交际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晓星 《大观周刊》2011,(17):20-21
近年来,课堂沉默现象在英语课堂中已屡见不鲜,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因此,本文从学生、教师、社会文化等方面着手探究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对各项具体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有效地打破沉默现象。实现优质课堂。  相似文献   

6.
黎勇  郑凌 《青年记者》2022,(5):50-52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沉默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四个条件,指出舆情反转本质上是一种"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还分析了模型中的中坚分子、信息刺激和时间性三个最重要因素在舆情反转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雷阳 《新闻世界》2014,(9):115-117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意见,这一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出现了反沉默螺旋理论。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和分析,阐述了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沉默是金?     
《新闻世界》2007,(12):41
沉默是金,是我们传统的处世哲学。习惯上,沉默往往被智者认为是有智慧的表现。可是,我们也会发现,沉默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冷漠,是一种胆怯。当我们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我们选择了沉默;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选择了沉默;当有人非法攫取国家和他人利益时,我们还是选择了沉默。沉默也许是一种冷静的哲学,沉默也许是一种隐忍的哲学,沉默也许是一种冷漠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2年在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终端的普及,媒介环境变得多元化,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信中出现多元呈现的趋势,熟识度、群内权威、"无所谓"心态以及功能性操作和设置成为左右"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否出现以及以何种方式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澜 《新闻世界》2011,(9):119-120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平等的和去中心化的话语空间,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舆论形成和以往大不相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产生的效应逐步弱化,不太可能会出现舆论一边倒,取而代之是沉默中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认可的舆论,甚至消除“优势”意见缓慢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沉默的螺旋"现象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在很多情况和条件下,尤其网络上对于突发事件的讨论,"反沉默的螺旋"的现象日益凸显出来。伴随着"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谣言四起,事态发展受到外界舆论影响而越加恶化。本文以"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沉默,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方式,在沟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比有声语言更多的信息。然而由于不同文化对沉默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沉默很容易造成交际障碍和误解,甚至冲突。一般来说,沉默在东方文化中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因为人们受到集体主义和他们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正好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鼓励讨论,赞赏雄辩之才,因此相对于沉默来说他们更注重有声语言。因此,分析中西方文化中沉默的差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海波 《新闻世界》2009,(6):123-124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为避免孤立,对多数派赞同的意见倾向从容表达,而当感知自己意见居于少数派劣势时,则选择沉默,一方的沉默导致另一方越来越强势,从而形成一种螺旋式过程。这样的沉默往往导致社会良性运行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的缺失。恶俗广告正是在这样的沉默声中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环境中,沉默的螺旋并没有消失,因为民众不仅是简简单单地对孤立恐惧,也是在正确性模糊的情况下,或者自身对这个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沉默或者避开原始话题,讨论原罪的根源也是民众会采取的一种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沉默螺旋"理论提出来的年代里,该理论准确的描述了当时的舆论环境 ,但目前人类社会的交流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也随着网络时代里新媒体语境下的特征进行新的发展和补充,在我们观测到的现象里,至少在小范围内,即在某一公共空间内,沉默的螺旋仍在生效,但放在整个中文互联网的视角下,舆论则不再沉默,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下,中文互联网在各虚拟社区呈现"多个螺旋同时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蒋婷 《报刊之友》2013,(7):47-48
自媒体传播中网络舆论形成迅速,赞成一种观点的人迅速增多,成为优势观点,反对该观点的人会转向沉默或附和,形成语言暴力“一边倒”现象。本文通过材料收集、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结合国务院奥运首金贺电遭遇网络暴力的案例,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总结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周圆 《今传媒》2016,(5):54-55
“反沉默螺旋”作为一种与“沉默螺旋”相背的传播模式,在当下网络舆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寻“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认为其为一种网络舆情传播的模式;其次,从互联网、传统媒体以及网民三个方面分析这种网络舆情现象形成、变化的原因;接着,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网络舆情传播中的表现.最后反思“反沉默螺旋”现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馆员沉默现象在图书馆界广泛存在,它影响了馆员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图书馆的沉默现象,为图书馆的发展献计献策。主要措施有:培养图书馆员热爱图书馆事业、加强馆员的培训工作、建立相关制度,保障图书馆信息渠道畅通、馆长重视图书馆员的建议、扩大图书馆管理的开放性、培养图书馆的信任文化氛围等等。  相似文献   

20.
王露萍 《大观周刊》2011,(21):62-63
通过对高中英语课堂的沉默现象进行观察、师生访谈、学生问卷调查,本文试图从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学玑心向、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三个方面对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进行解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