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从此洛阳作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存在了40多年。对于那些出仕的北魏文人来说,京城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大量集中于此。北魏后期文人集中于洛阳,这就改变了社会动荡所造成的无暇创作的状况。尽管北魏后期文学尚未比南朝文学有更高的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汉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北魏迁都洛阳,确实造成了一种文学相对繁荣的形势。  相似文献   

2.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从此洛阳作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存在了40多年.对于那些出仕的北魏文人来说,京城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大量集中于此.北魏后期文人集中于洛阳,这就改变了社会动荡所造成的无暇创作的状况.尽管北魏后期文学尚未比南朝文学有更高的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汉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北魏迁都洛阳,确实造成了一种文学相对繁荣的形势.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的,"文学家们集中活动于某一地区,使这里成为文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北魏鲜卑族王朝迁都洛阳之后,因为汉族文化相对具有一定先进性,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活动,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对自己的民族服饰也进行了改革创新,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孝文帝的南进统一思想主要体现在议五德运次、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御驾亲征等方面,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北魏诸帝和冯太后。这一思想顺应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后世政治家继承和发展,在21世纪依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太祖"誓碑"传说首见元明之际成书的《避暑漫抄》,迄今未睹宋代文献传录。传说大体继承了曹勋"太祖誓约"故事的叙事主干,又因其细节颇详且逻辑自洽,被不少学者看作太祖"誓碑"客观存在的可靠凭据。然而这些看似自洽的细节,却在涉及宋代礼制的诸多方面露出了作伪的马脚。本文拟从宋代礼制这一角度出发,辨析"誓碑"传说与现实之间的种种抵牾,并通过进一步梳理传说的文献源流,考察"誓碑"在文献中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太祖"誓碑"的真伪问题做出更加明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位于嘉祥县南部春秋时期古南武城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圣公庙,又称曾庙、曾子庙,是国家和世代曾氏宗亲祭祀曾子的专庙。在庙内的涌泉井旁,树立着一块"涌泉井"碑。此碑,是宗圣曾子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毓墫,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纪念曾子"事亲至孝"、"父亡而泪如涌泉"之所立。时隔二十年  相似文献   

7.
《访古纪游图册》是清代金石考古家黄易重要的山水作品之一,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依据黄易题跋中屡屡提及的"辛卯"纪年,一般认为此册作于"乾隆辛卯腊月"即1771年12月。但其艺术风格与黄易同时期即早期山水作品差异很大,却几乎与得碑访碑图等晚期作品无异。笔者在徐邦达、刘九庵等故宫前辈鉴定意见基础之上,分析考证认为"辛卯"系"乙卯"之误改,是黄易为防范官场政敌作祟保全自身而刻意为之。因此,《访古纪游图册》应为写绘于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元年(1795-1796年)间的黄易晚年之作,从而在时间上弥补了黄氏《得碑十二图册》(1793-1794年)与《嵩洛访碑图册》(1796年)、《岱麓访碑图册》(1797年)之间缺失的关键一环,使四者连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黄易晚年金石访碑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在奇峻雄秀的中国AAAA级风景名胜区--锦州市北普陀山的观音洞下,有两块花岗岩巨石合壁而成的卧碑--"得天独厚"碑.此碑墨宝为清代辽东才子王尔烈所书,它彰显了关外第一佛山--锦州北普陀山的厚重文化,更记录了一代才子与北普陀山的奇缘佳话.  相似文献   

9.
子君  晓方 《湖北档案》2003,(1):56-59
最近,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向湖北省武穴市委宣传部发来传真称:"经我台和广电总局审看电视剧<此碑无文>,认为该剧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均属上乘之作,是一部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片."传真中所称的20集电视连续剧<此碑无文>的编剧就是1964年到武穴插队落户的武汉知青戴世民.38年前,当16岁的武汉知青戴世民乘上江轮离开省会武汉,千里迢迢来到鄂东一个偏僻的万丈湖农场插队落户时,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日后能成长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成为20集长篇电视连续剧<此碑无文>的剧作者,且能登上央视荧屏与全国亿万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10.
北响堂山顶部西天宫殿殿门石柱碑现在虽被分做两侧门柱,但实际上是一国内罕见的双束碑.其规格、形制等都与岱岳双束碑非常接近.此碑对于了解北齐以后响堂山的历史演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虽然此石柱碑早已残损,但无论从其形制与规格,还是历史与文物价值等角度来看,它都称得上是“响堂山第一碑”.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国子监"十三经碑林"展厅内,有一通明代"国子监题名记"碑。碑通高206cm,宽85cm。碑身断为三截,左下角亦断。该碑系就元碑洗磨后重刻,原在国子监辟雍殿东厢正堂之右,南向。由于久经风雨剥蚀,碑文磨泐殆尽,幸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该碑拓片一通(北京8370-1),额题"国子监题名记",篆书;上截右题"国子监祭酒司业题名记",记文大部分清晰可辨;中刻祭酒题名,碑文大半磨泐不辨;下截刻司业题名,字迹完全磨灭,记文与题名俱楷书。  相似文献   

12.
《裴岑碑》是汉代碑刻,自此碑被发现以来即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当时又恰好赶上清代乾嘉考据学派兴盛,人们对此碑更是青睐有加,使其成为一块"明星碑"。一直延续到现在,该碑仍然是研究古代西域历史尤其是汉代西域不可或缺的史料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的魏国,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城关镇西北),至惠王时则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据史籍记载约有四说:一为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二为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三为九年(公元前361年);四为六年(公元前364年)。其迁都原因亦有二说:一为秦之所逼的原故;二为加强对东方诸侯控制的力量。本文就迁都的年代并结合其原因一併考订如后,就教于大家。(一)三十一年说。此说据《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指魏),秦将商君诈我将军  相似文献   

14.
完颜守道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1980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对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完颜希尹家族墓地进行发掘时,在第三墓区发现了一块已残的墓碑,墓碑正面磨光,阴刻三行楷书字,右侧书"……太尉仪同三司",中间书"濮国公……",左侧书"……公讳守道……"①从这块碑上残留的字迹看,此碑记载的是完颜守道的事迹。完颜守道是金世宗身边的一位重臣,他忠心耿  相似文献   

15.
碑的内容 《校官之碑》(以下简称《校》)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十月,即公元181年11月。此碑为石质,高134厘米、宽77厘米、厚12厘米,上有穿孔。在当时,470多字的石碑花了整整20天才凿刻竣工。  相似文献   

16.
位于东北沈阳的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其时,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果断决定由辽阳东京城迁都沈阳,营建宫室,使沈阳成为东北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之中心,从而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沈阳故宫在清王朝迁都北京后的260年间,一直受到清王朝的尊崇,被称为"京宫阙"、"陪都宫殿"。清制,历朝皇帝登基后,均须东巡陪都,祭奠祖宗。乾隆朝,高宗弘历多次东巡谒陵,对先皇宫室深怀尊崇,并规定此后凡内府刻印之书,  相似文献   

17.
《德阳居士卫君之碑》现存巨野县博物馆,元至大四年(1311年)立,此前未见著录。该碑由上都寿宁宫提点卫道真为其父卫德兴所立,碑阳记述碑主卫德兴的家世经历,碑阴上部列有卫氏六代宗派,下部刻绘茔地位置图。虽然此碑并未提及“先茔”“先德”等词,但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说,都可以被归类为先茔碑。由碑文可知,成吉思汗之四皇后公主哈敦,或许在金朝原封寿阳县主,为嫁成吉思汗,才专门被进封为岐国公主。此外,卫德兴与妻乔氏出家全真,其子卫道真亦属全真教,故上都寿宁宫乃全真教之宫观。元代全真教与宗族势力的结合互动,开明清道教家族化之先河。该碑为探讨元代北方地区的先茔碑及宗族发展情况提供了佐证,碑文所涉元代史事丰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今河南辉县百泉藏有一北宋碑刻,上有苏轼所书"苏门山涌金亭"六大字,并有"眉山苏轼"落款,碑刻上另有两处题记,史称涌金亭碣。碑文书法风格近似颜体,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至辉县百泉的时间应为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十七日至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之间,碑文应题于斯时。碑刻题记详细记载了此碑的流传情况,此碑刻最早被汲郡胡戢收藏,后被进士孔揖、邑佐李琦收藏,最后邑令王嗣晖将其镶嵌在涌金亭内,流传至今。由对胡戢的考证可还原其和晁补之、苏轼、苏迈、张耒的交游情况。而胡氏藏匿此碑四十年,反映了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状况以及苏轼仕途和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皇宋中兴圣德颂》简介与碑文见疑及分析。此碑是国内仅有的一处与颂南宋"中兴"有关的宋代原刻摩崖。由于它处于瞿塘峡绝壁之上,不得迫近,世上亦鲜有拓片流传,三峡大坝承建之初,将其搬迁至中国三峡博物馆,遂得以示之众人。它对中国书法史、金石学、宋代文学及人物研究均有重要价值。三峡博物馆胡昌建先生曾对此碑做过研究,但经仔细比对,现有几处存疑,结合《奉节县志》及文意,对胡先生所附碑文提出疑义并予以阐释。第二部分为碑文书法艺术分析,通过对比以让学界认识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此摩崖书法融汇颜真卿之伟岸博大,苏轼之清雄,晋书之逸韵,北碑之遒健,褚遂良之灵动,欧阳询之峭拔,是宋代罕有的碑刻珍品,有着很高的艺术地位。在刻帖风行、碑刻罕有的宋代,此碑文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宋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宋代楷书中的上品,相信必将引起世人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孝文帝自幼深受儒家教育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将国家建立成一个政通人和的大一统国家。北魏初期,法律制度在很多方面不健全,孝文帝登上政治舞台后,他经过思考,进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