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堤 《声屏世界》2010,(12):43-43
电视编导能否对所拍摄对象、事件进程或人物性格进行判断和提炼,并在摄制的创作过程中有效地贯彻这些意图.是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纪录片创作上,不要只记住要“记录生活”“记录真实”.而是要透过记录的现象弄清楚自己要“记录什么”和“怎样记录”。  相似文献   

2.
在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由于其对拍摄题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要求较强,且对摄像师的拍摄技巧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所拍摄的作品真实、鲜活而又吸引观众。因而作为摄像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编导意识,既能纵观全局,又能将每个细节拿捏到好处。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如何强化自身的编导意识进行了分析,以促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纪录片是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的代表,在纪录片制作中,编导意图会直接影响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因此,有效贯彻、积极实现编导意图也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一条主线.文章结合纪录片的性质,就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有助于人们对纪录片及纪录片创作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张健 《记者摇篮》2010,(7):58-58
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包涵多方面的因素,从前期的筹划、拍摄到后期的制作,都需要严谨、周密的工作流程。而对于每个环节都要参与、把握的编导者来说,所要付出的心力,不亚于一部影视故事片的导演。  相似文献   

5.
6.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精神领域方面的新高度,因此对于电视纪录片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参与电视纪录片的编辑工作者也需要顺应时代的进步,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编导意识。我们一般认为编导意识是指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在进行编辑时要紧抓纪录片的根本主题,联系实际情况,采用一定的手段,可以合理有效地控制纪录片,这种意识主要展现的是编辑本体。编导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昙花一现,而应该在电视纪录片从开创到播出整个过程中都融汇进去。要想成就一部完美的纪录片,那么电视纪录片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紧扣编辑要领与编辑原则,让纪录片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感化观众的心灵,积极利用编导意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纪录片故事化创作越来越受到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关注和青睐,甚至能否讲好故事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纪录片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在粗糙的客观事实元素转化为纪录片故事化情节的过程中,编导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伟 《东南传播》2014,(6):108-109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要注意立意与选材,拍摄方法与技巧,文稿和画面的关系,以及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电视纪录片拍摄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要有坚持不懈的拍摄精神、过硬的把控镜头能力及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然而由于摄像机出现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所以纪录片并不是纯粹的"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通过创作者本身的价值观念及审美理想的"过滤"后呈现的屏幕生活。这种"过滤"也就是一个取与舍的过程,并贯穿于纪录片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电视综艺晚会编导艺术属于编创和导演两个艺术的融合,对其强化理论探索拥有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对于电视综艺晚会观赏性和编导创作进行分析和阐述,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电视映像和音响等元素反映生活真实的手段,其创作过程离不开纪录片创作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从纪录片创作的四个方面入手,探究主体作用发挥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桃波  周浩 《视听纵横》2007,(5):113-113
电视专题片,尤其是文化类专题片的创作,需要有收集素材的能力,又需要有无限丰富的想象思索能力,这种融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于一体的文化载体,赋予了编导这一角色丰富的多层次的含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纪录片的作用逐渐变得更大,尤其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为了加强外宣纪录片的效果,得到最终的目的,必须要强化电视外宣纪录片创作中的外宣意识。本文主要是对电视外宣纪录片创作的现状以及路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新兴 《声屏世界》2005,(11):23-23
近十几年涌现出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很多都是编导与摄影一肩挑的,比如康健宁(拍摄的《阴阳》)、彭辉(拍摄《背篓电影院》、《平衡》)、梁碧波(拍摄《三节草》)等等。编导与摄影的一体,减少了中间的沟通环节,摄影师在现场对素材的选取直接为最后的成片服务。当然,这对创作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编导都具备扎实的摄影基本功底的。因此,在大多数的纪录片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是含有主体意识的纪实性电视作品,当它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拍摄和资料积累,与拍摄对象发生协同、共振,而产生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对人类生存具有启发意义的作品时,就不再是声画元素构成的简单完成体了。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情况看,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在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目前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已纪达到了相高的境界,而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连国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对电视纪录片的追求几乎还无从谈起。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近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进步,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当然,我们与那些优秀纪录片的盛产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是在我  相似文献   

17.
传播是一种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的社会性活动,人与人的互动使人际传播构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存在,因而互动又称社会互动。经济社会的到来,使人际关系淡漠成为社会通病,但电视媒介的产生,又为人们找到了一个替代式的情感倾诉对象。而以真实反映人的某种生存状态、纪录真实生活流程的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则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滋润调节心灵、沟通深层情感需求的空间。那么——  相似文献   

18.
张振东 《视听界》2000,(3):9-10
由于电视拍摄手段的自身局限性,它不可能像文字语言一样,上可溯及远古时代,下可展望遥远的将来;既可细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可描绘人物的情感变化;纵横捭阖,无所不能。于是,单纯的电视记录难免会使所反映的内容单调、贫乏,缺少深度。因此,笔者以为在纪录片中恰当地运用有关人物的访谈,既不影响纪实效果,又能弥补电视的先天不足,使纪录片更加灵活自如、完美自然、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的厚度来自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截取足够多的生活横断面,事件或人物的纪录就缺乏可信性,动态的不确定因素也难以捕捉和把握。更糟糕的,没有时间上的积累,生活基本上成了一个死的标本;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延伸,事件或人物的纪录就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外界的客观参照和内在的主观判断及联想,同样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孤立的事件和人物就像空中楼阁一样荒诞,显出一副自说自话的可笑面孔。所以都说创作纪录片难,难就难在时空的合理拓展上。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是培养人们审美意识和认同感的关键,因此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人应该做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工作,以提高纪录片的制作质量。本文先后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技巧和拍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