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大学生感戴量表、Wrightsman关于人性的可信性和利他性两个分量表对3所高校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的感戴与其人性观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对家人、社会给予的帮助能心存感激,并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大学生利他性得分显著高于可信性(t=-7.493.P〈0.001)。(2)大学生对感戴、利他性评价有年级效应,随年级升高呈“U”型变化,人际信任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F=2.818,P=0.039)。(3)大学生的感戴与人性观有显著正相关(r1=0.274^**,r2=0.371^**),利他性对感戴具有显著预测作用(R^2=0.144)。研究表明,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性观尤其是加强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提升其对学校的满意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戴。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了解服刑人员的人性观,为矫治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是以《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Wrightsman,1974)为主要的调查工具,对200名进监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进行人性的哲学的调查,并以80名在校大学生为对照。结果表明:服刑人员在愤世嫉俗因子上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大学生;在值得信任因子上,犯故意杀人罪、财产罪和盗窃罪的服刑人员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所有服刑人员与大学生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文章得出如下结论:服刑人员对他人的行为的看法,一方面表现为偏激、非理性;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盲目信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运用问卷法,以213名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其道德认同、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的状况,并探讨前两者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群体在道德认同、道德判断以及人性哲学两个维度方面得分均较高;(2)道德认同得分与道德判断呈显著正相关;(3)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总分之间无显著相关,但是人性哲学中的"愤世嫉俗"维度与道德判断中的"该受谴责"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人格特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的得分较高,神经质、外倾性的得分较低。女生在神经质、宜人性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在尽责性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利他行为水平比较理想,且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有更高的利他表现。(3)人格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人格特质五个维度中,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对利他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6所高校957名大学生体质现状进行研究,比较大学生体质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安徽省大学生体质状况处于良好水平,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质在台阶指数、握力体重指数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质及各指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在体质总分上,二年级大学生得分显著好于其他年级;在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各指标上,都呈现出大二、大三学生得分要好于大一和大四的学生,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文、理科专业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专业态度是指从事专业学习或专业工作的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对自己专业的一种内在倾向性。本文利用自编《学生专业态度问卷》,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对2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满分150的情况下,平均得分97.3346分,与人们心理上的及格水平相当;女生在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上得分明显优于男生;二年级学生专业态度明显比三年级学生积极,其中总分与情感方面差异非常显著;专业态度存在专业差异。改善学生专业态度可以从改革专业教学方式、淡化专业"鸿沟"、加强对大学生以及高中毕业生的引导和教育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有显著性特点,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在学业自我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类型差异、学校类型差异以及城乡差异,具体表现为: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一和大三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的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理类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高职院校和省重点院校的学生,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得分又显著高于省重点院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将对美国高校200多名学生性别角色的调查结果与新近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常模结果对比分析发现:美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中,双性化比例远高于中国大学生,未分化比例远低于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更优;中美男大学生性别角色无显著差异,中国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比美国女大学生差,尤其是理科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倒错现象严重;美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无年级差异,大一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已趋于成熟,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随年级升高向优化方向发展,大学阶段是他们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深受父母教养方式影响,而美国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并未引起孩子性别角色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从人性理念解读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发现新规定有四大创新在大学生、教师、高校和社会的价值冲突中,要求以大学生的发展作为价值的起点和中心;依法行为,既是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对管理者的要求;大学生恋爱和结婚是正常行为和正当权利;学籍管理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利益。但新规定也有三大缺陷对大学生社团仍有误区,对差生的发展权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生存权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对752名高职学生的专业承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学生专业承诺在年级、入学情况和生源地上均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一学生的情感承诺水平比大二高;高中理科学生的规范承诺水平低于自主招生学生;农村学生在理想承诺维度上的得分高于镇、县城学生,且在规范承诺维度和量表总分上的得分均高于镇、县城和城市学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成就目标三分结构问卷",对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667名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中,成缋接近目标占主导地位;(2)理科大学生更倾向于掌握目标定向;(3)在掌握目标上,大三学生得分最高,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大学生掌握目标随年级升高呈现逐渐增强然后又减弱的趋势;(4)在戍绩回避目标上,大三学生得分最低,大四学生得分最高,大学生成绩回避目标随年级升高呈现逐渐减弱然后又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分层抽样,以4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特殊目标测量法考察个人目标自主性,采用无望感量表考察被试的无望感水平,探究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无望感平均水平为6.37,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少数民族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汉族;年级上也存在差异,大二学生最低,大四学生最高。(2)大学生目标自主性平均水平为-0.13,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少数民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不存在年级差异。(3)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对无望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笔者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成瘩量表对内蒙古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网络成瘾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女生;理工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癌量表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比较得知大一学生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在心理健康水平的10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群体;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的10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相关。最后得出结论:大学生网络使用正常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成瘾群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学院大一和大二90后的本、专科学生495人进行了应对方式和心理自评量表的问卷研究。结果发现,90后大学生的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及心理健康总均分存在着性别差异,但在年级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在应对方式上,女生在求助与幻想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可能采取退避的应对方式;大二学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在求助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相似文献   

16.
以235名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理工科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现状,发现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在性别、家庭背景、年级上有显著差别,适应性得分也并非随年级增长而增加,低年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得分甚至高于高年级学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人生导师,有责任根据学生的适应性特点与现状,开展相应的适应性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大学生进行测试并以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研究发现:在面临压力或应激时,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男生“解决问题”因子得分高于女生,女生“求助”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学生在“合理化”应付因子上的得分存在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学生的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35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考察学生组织工作经历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总体存在性别、生源地和年级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非农村地区得分高于农村地区,年级呈递增趋势;学生组织工作经历对拓展认知能力、社会技能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对基本认知能力影响微弱;学生组织工作经历对三项能力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分析,从发生、运行、管理、激励四个层面探讨学生组织促进大学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组织所存在的弊端可能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未来需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推动学生成才的路径设计。  相似文献   

19.
人性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人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人性不是单维的,而是身心两个维度综合的产物。教学思维中的人性特征主要为学生人性的全面性和发展性、学生人性的具体性和明确性、学生人性的生成性和复杂性。教学思维与人性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教学思维离不开人性基础,塑造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成立之基;尊重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运行逻辑;提升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新疆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现状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总体上社会支持状况乐观;男生的主观支持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四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在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等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二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最低。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