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江苏全省及65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指出其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利用转变;②江苏省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前列,但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③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内,不同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文章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用地特征,设计区别性的用地政策,能够从宏观上指导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许多地区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用地总量失控、用地结构失衡、用地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占地少等特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为此,结合土地资源约束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土地集约生态化利用过程中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创新效率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分析法揭示了其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在两阶段都表现出明显的中心—边缘分布特征,处于网络中心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并未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从溢出路径和效能2个层面来看,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在两阶段均形成了4个板块,且在经济转化阶段各板块之间存在更加明显的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地理位置对2个阶段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均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政府支持力度、企业规模仅对经济转化阶段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关联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指出对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的意义。以青海省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反映青海省土地资源结构的三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城乡发展用地因子、未利用土地因子和水利设施用地因子;利用聚类分析法总结出三个因子在青海省的空间分布特征;以三个因子为自变量与青海省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总结出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定量影响规律,并就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邯郸市磁县为例,构建了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其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11项评价指标数据,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磁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进行分析,全面查清其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和分布情况,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郁玲  曲福田  周勇 《资源科学》2009,31(2):303-309
当前我国城市用地外延扩张与存量土地粗放利用的并存使得土地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说,土地粗放利用是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重要表现。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方式和有效手段,而转型期我国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失灵是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针对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①随着土地市场的发育成熟,市场将逐渐取代政府干预成为驱动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机制,而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也随之提高;②在土地市场发育的不同阶段,反映土地市场化程度的价格、供求均衡度、市场竞争度等因素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效率不同。转型中期,地价是驱动集约用地的重要因素;而转型后期至相对成熟期,供求均衡度和市场竞争度则对影响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文章根据不同土地市场化阶段各影响因素对集约用地作用机理的不同,提出适应不同市场发育阶段的集约用地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域,对不同光伏用地类型特点进行整理总结,分析不同区域的光伏发电用地情况,并根据不同类型光伏用地模式的特点、各区域光伏发展现状,以及各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政策等因素,总结出“蒙东自足,蒙中外输,蒙西治理”的区域光伏基本发展方向,以此促进区域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未利用地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未利用地对于缓解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建设用地紧张、保护耕地资源和破解土地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未利用地资源现状分布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力资本的功能和资本的经济属性,将人力资本结构划分为促进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提高资源充分利用的政府人力资本。采用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三种人力资本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各自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2)在全域空间上,资源转换型人力资本和资源利用型人力资本显著促进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源配置型人力资本则表现出抑制作用;(3)在区域和人口规模不同的城市,三种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最后给出从三种人力资本结构角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效通  林向斌 《资源科学》2006,28(3):207-212
土地使用变迁直接冲击生态系统、当地气候变化以及经济生产环境,也对于都市发展型态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解都市发展过程中绿地变迁之空间分布情形,此分析都市绿地空间结构变迁;本研究依循都市发展之脉络,以GIS方法建立不同时期土地使用数据库,针对土地利用情况产生绿地空间变迁的结构、型态的改变。以台湾桃园县桃园、八德、龟山等3乡镇为范围,以台湾堡图、航照图、经建图、都市计划图作分析,而空间变迁层面,解释各时期都市绿地空间变迁过程。研究成果显示,于1900年~1995年间,土地使用面积改变顺序是:林地转成农业用地、茶田用地转成农业用地,而农业用地转成建筑用地或其它使用地。就3个乡镇市各不同的土地使用类型之特性,龟山乡是以林业用地为主变迁过程以转变成农业用地最多,而桃园市和八德市主要是农业用地变迁为建筑用地。了解土地使用演变过程对于都市绿地网络之影响,期能促使都市绿地空间更趋完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盖美  刘伟光  田成诗 《资源科学》2013,35(5):966-976
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经济基础.通过阐释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机理,构建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度、耦合度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探究系统耦合情势.研究表明:①海洋劳动生产率与陆域三产增加值关联程度最高;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二产增加值对陆域产业子系统的作用力最大,陆域三产增加值、陆域经济密度对海洋产业子系统的影响最强;效率和规模因素是系统耦合的主导因素;②研究期内我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型耦合时期;子系统耦合度随时间的推移呈倒U型特征,对应耦合协调程度呈U型特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程度负相关;③上海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高,为我国海陆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先行建设区;天津、浙江、福建、辽宁、江苏、山东、广东居中,为重点建设区;广西、海南、河北最低,为后发优势建设区.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调控对策:①搭建以海洋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为中心的海陆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注重子系统效率和规模的提升;②遵循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演进一般规律,发挥市场和宏观调控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作用;③按照各地域单元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发展的相异性与相似性,施行区域分区调控.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M的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地貌图,以及野外实际调查资料,通过建立DEM、地貌分区、高程分级、叠加分析等过程,以地貌分区和高程分级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分析了湖南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各地貌分区与高程分级区域的土地利用组合不同,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貌分区和高程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海拔高程增加,林地分布比例增大,耕地、园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均呈减少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三维景观模型,直观地再现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有利于辨识不同地貌部位土地利用的分布规律与差异,可为研究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宇杰  陈志刚 《资源科学》2012,34(5):889-895
以江苏省为例,分别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2009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两者的时间变化和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大致表现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从空间特征看,江苏省各个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总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聚集特征,同时也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耦合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孔雪松  刘艳芳  谭传凤 《资源科学》2009,31(7):1095-110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增长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两者之间的时空变化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信息论原理,分析1997年~2007年湖北省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动态演变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简明化的指标体系,探讨其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特点;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①1997年~2007年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出现较快增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关联度为0.7679;②不同土地类型的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分为强、较强、中等3种关联性,强关联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关联度均在0.8以上,较强关联的是林地、未利用地与耕地,关联度都高于0.7,中等关联的是交通用地与水域,关联度分别为0.6714与0.6672;③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效益有效发挥的前提,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是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的即时效应与累积效应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杰  金海 《资源科学》2015,37(7):1384-1393
本文基于DEA-ESDA-GWR研究框架,全面分析了2000-2012年长江中游地区41个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化格局,探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外商投资水平等5因素作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差异性显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相一致的不平衡性;2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强烈的空间关联特征,2004年以前表现强烈的空间正相关,2004年以后演变成强烈的空间负相关,各城市随年份演进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3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是各影响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吸引外商投资水平对城市建设用地效率产生的影响以2008年为分水岭,影响由负变正。其中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吸引外商投资水平是造成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陈俊  许静茹  张丽娜  庞庆华 《资源科学》2018,40(11):2247-2259
量化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消耗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对双控行动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MDI方法,将用水量的时空差异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用水强度的时空差异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是抑制用水量上升和促进用水强度下降的主次因素,而经济增长始终推动用水量上升;三次产业用水效率普遍提高和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有力促进了用水量和用水强度下降;与重庆相比,其他省份产业用水强度始终较大,尤其是第一、二产业,不利于用水量空间差异的缩小,长江三角洲省份产业结构更加高级缩小了用水量空间差异;与上海相比,其他省份第三产业用水强度始终较大和产业结构低级扩大了用水强度空间差异;水资源消耗时空差异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因此,用水量控制应该围绕提高用水效率和优化产业结构,还需要辅助于经济、制度等手段,同时,根据三次产业特征差异而有所侧重;各省份选定参照对象后,依据空间差异驱动效应情况,提出适用的节水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吴江市芦墟镇为例,以2000年和2004年SPOT影像中提取出的用地信息为基础,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定量与定位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SPOT影像的前期处理与用地信息的提取过程,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然后依据解译的信息对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计算研究期内各类用地的增长规模、变化速率与变化强度的变化,并通过GIS中的叠置功能分析出各类用地的转移矩阵,以此解释不同类型用地之间的消长关系;接着剖析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空间问题,主要表现在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镇区空间快速无序的扩张、建设用地过于分散这3个方面;最后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定量与定位评价,分析出建设用地的空间发展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18.
张新乐  张树文  李颖  谢云峰  匡文慧 《资源科学》2008,30(10):1564-1570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反演长春市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春市城市热场分布的空间格局,定量描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地表温度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组合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论如下:①长春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在城市热岛内部,地表温度差异也很显著;②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地表温度具有明显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平均值排序为: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公共建筑>其他用地>公共设施>绿地>水域;③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随着500m×500m格网内所占面积比例的升高,不同用地类型的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显著差异;④植被和水域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含有绿地或水域的格网,随着二者面积比的增加,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温度降低的过程可以用线性方程模拟。  相似文献   

19.
张新焕  祁毅  杨德刚  杜宏茹 《资源科学》2008,30(11):1706-1714
新疆乌鲁木齐都市圈是在干旱背景下形成的城市群体地域空间,文章以此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空间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尺度上对都市圈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山地、绿洲和荒漠区差异很大,山地与荒漠区的土地覆被变化较弱,绿洲区的用地变化非常显著,其中受人为影响的土地覆被变化尤为明显;②绿洲区的裸地和农业用地在规模上变化最大,城镇、农村居民点和道路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主要向北部冲积平原扩展,初步形成了以农田为基底的都市圈城市格局;③各城市用地规模悬殊较大,核心城市占主导地位;城市用地扩展在空间上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核心城市的主要用地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分异特征,中小城市的用地初具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20.
吕晓芳  王仰麟  任鑫  李震 《资源科学》2008,30(3):392-400
以北京东北边缘温榆河沿河道两侧的生态廊道规划区为研究对象,以流域1991年、1996年、2002年三期TM影像、中国资源二号卫星遥感影像等为数据源,分别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类型尺度及斑块尺度,剖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轨迹,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表现为近期林地面积增加显著,水域面积缩减了近一半;河道附近水域多转为林地,距离远的多转为建设用地;1996年-2002年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现象较明显;土地利用格局中经济空间连通度增强;中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更现象频繁;各土地利用类型集中度从该类中心到周围300m-400m内迅速减小.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集中程度指数下降趋势有各自的距离效应,林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与其他地类的变化趋势相比有显著差异;各土地利用轨迹在各缓冲带上出现频率的内部差异不大,持续性土地利用轨迹的平均斑块面积沿缓冲带有较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