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在欧美,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已经形成,并开始瓦解旧的家庭关系。这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不再等级森严,父母和孩子是朋友,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代沟了。父母是子女的朋友这种新型的关系体现在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孩子在称呼父母时不再需要用敬语,孩子与父母讲话时,可以直接用“你”字;孩子还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不用非得管母亲叫“妈妈”、父亲叫“爸爸”。父母与孩子有了相同的爱好,甚至是最激烈的摇滚音乐,父母也会和孩子一样喜爱。孩子可以对父母说:“嘿,这是一张新音乐专辑,你听了吗?”或是“你要和我们一起去听某某歌星…  相似文献   

2.
聊天,作为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最好形式。如果父母经常与孩子聊天,能够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从而建立亲密的关系,使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向父母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通过聊天,父母可以全面地了解孩子,懂得他的欢喜与烦恼、快乐与忧愁,并同他一道分享快乐,  相似文献   

3.
《父母必读》2014,(3):20-20
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父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种方式。它提醒父母适时地要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再解决问题。@父母必渎杂志携手@春天亲子特邀@杨谨Jane分享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商去。  相似文献   

4.
聊天作为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最好形式。如果父母经常与孩子聊天,能够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聊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向父母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父母可以全面地了解孩子,懂得他的欢喜与烦恼,快乐与忧愁,并同他一道分享快乐,帮助他化解烦恼。  相似文献   

5.
家长对孩子学琴状态、兴趣的形成与稳定起着助教作用和维系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孩子弹奏中的每一个进步,都与父母积极参与密不可分,父母的教育态度、方法也都与孩子学琴的状态、情绪息息相关。父母可以激发孩子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孩子每天喜欢弹琴。父母们有必要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去考虑自己的策略,而不应该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的行为;有必要关注自身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与孩子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还可以成为孩子的朋友;甚至极端地站在不好的角度上讲,还可以成为“仇人”。家长可以为孩子的快乐而快乐,可以为孩子的痛苦而痛苦。孩子的人生可能因家长而堕落,也可能因家长而升华。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等。  相似文献   

7.
纪伯伦说:“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而我则要说:“如果孩子是水,父母便是修渠人!”自从孩子横空出世的那一刻,一声嘹亮的啼哭,便如一股“哗哗”的清泉,孩子——这股清澈纯净之水,是自由的,也是恣意的。它可以流向小溪,流向江河,流向汪洋也可以流向污垢深处;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长期性。从孩子一出生,到孩子成年,甚至成年之后,父母都对孩子产生着影响。父母教育孩子的内容也会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做人、做事、与人相处等等,内容繁多。想要做好父母,一方面要明白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最应当教给孩子的;另一方面,孩子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在每个阶段都有教育的侧重点,父母应当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相似文献   

9.
孩子要靠父母养育成长,但是,父母不一定真正、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误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特长,其实,很多孩子不是没有特长,而是很多父母不了解什么是孩子的特长,更不能很好地发展孩子的特长。每个孩子的特长,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即个体的优势。它表现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如有的孩子善于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有的孩子办事公道,实事求是;有的孩子善于交际,对群体的适应能力很强;有的孩子对体  相似文献   

10.
正尊重师长、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父母尽力为孩子祝贺生日,孩子却从不过问父母的生日。凡此种种,值得深思。为此,设计了一次主题为"爸爸妈妈我爱您"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发现爱孩子对父母了解关心甚少不是孩子们的错,是父母过于  相似文献   

11.
亲子阅读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阅读的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  相似文献   

12.
吃饭和睡觉,对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两件事情。所以父母常常会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而发脾气。为什么父母可以容忍孩子在墙壁上尽情作画?是因为父母觉得墙壁画脏了,大不了重新粉刷一下,孩子的创意和宣泄情绪比粉刷墙壁重要一千倍。为什么父母可以允许孩子随意玩沙子、泥土?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玩沙子,衣服脏了可以重新换一套,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比换一套衣服重要一千倍。为什么父母可以让孩子穿上雨鞋在大雨过后踩水塘?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踩水塘,裤子湿了可以换洗,孩子灿烂的笑  相似文献   

13.
《少年儿童研究》2009,(8):52-58
生命,是一个离每个人再近不过的话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体;但是它又是一个似乎离我们那么远的话题,生死与自然、苦乐与目标、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它涵盖了我们生命中的一切。一直觉得这是一个不好把握的话题,直到读到这本小书,忽然发现生命的问题也可以讲得这么透彻。建议父母与孩子一起读读这本书,有些问题也许您也正困惑着。父母读懂了,也才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14.
肖国玲 《师道》2006,(5):40-41
父母的一句话,可以照亮孩子的人生,让孩子的人生道路充满阳光和快乐;同样也是父母的一句话,却可以让孩子坠入黑暗的深渊,一生都在痛苦中挣扎。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棍棒可以伤人皮肉、骨头,而言语的伤害却远比棍棒来得沉痛。一、“笨蛋,没用的东西。”这是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当孩子做什么事不能完成,或者考试成绩总不尽人意时,父母都会这样发泄。其实孩子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伤害。所以,父母简单粗暴的一句“笨蛋,没用的…  相似文献   

15.
《父母必读》2022,(3):46-49
<正>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广阔的未来,但孩子未来的人生方向,是基于成长轨迹中家风家教的影响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也是孩子人生方向最初的设定者。《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的初衷很明确—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法。这是在告诉父母怎么教孩子,也在告诉社会怎么帮父母。  相似文献   

16.
每每谈起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说的最多想的最多的就是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可以不夸张地说,这种惯性思维是导致孩子成长中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根源。在这种教育与被教育关系中,父母是当然的主角,是主动的,是行动的发起者;孩子是配角,是被动的,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在这种关系中,父母往往容易养成承担一切、主宰一切的习惯,慢慢地也就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揽到了自己的身上。于是当父母希望孩子担当的时候,孩子却不愿也不知如何担当了。  相似文献   

17.
马力文 《河北教育》2005,(11):11-12
传统"爱"文化中蕴含的问题 中国有句俗语,"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这句俗语所蕴含的文化十分丰富,它强调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关系定位.父母传统的"爱"文化中,"血缘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元素,父母爱是对子女无条件的给予,中国父母讲奉献,父母可以为了子女牺牲自我;爱又不是施舍,父母随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施与或收回他们的爱,他们是爱的主宰.  相似文献   

18.
赵凯 《家庭教育》2010,(7):62-65
曾经有人无奈地说:沟通,很难;与孩子沟通,更难;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难上加难。事实确实如此,在我们的身边,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付出了很多很多,然而父母的做法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常常被孩子指责是“烦人”。父母试图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遇到的往往是冷冰冰的拒绝。这是为什么?是青春期的孩子没有沟通的需要吗?不是。不断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别人的关怀,也最需要与别人沟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通过手机教养孩子。“手机教养”由“手机依赖”发展而来,它的出现与流行不仅与客观环境因素有关,更与父母的人格特征、教养压力和生活压力等个体因素有关。“手机教养”貌似缩短了亲子间的沟通距离,但它实际上限制了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为孩子逃避与父母的沟通提供机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和父母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而损害其心理健康。为减少父母“手机教养”行为,社会应合理分配资源,让父母尽可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父母也要学会缓解自身的教养压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事半功倍的方式教养孩子,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固本强基。  相似文献   

20.
三种角色     
我一直在想,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真是奇妙无比,像我与女儿小泥,有时可以相亲相爱、亲密无间,有时又可以争吵、气愤、斗智斗勇,像水火不容的人——两代人血脉相连得把爱怨都发挥到那么淋漓尽致。然而那么感性的爱意,到底不利于教育。这些年来我总结出,我与小泥最佳的关系是:做孩子的朋友,又不仅仅是朋友;做孩子的老师,又不仅仅是老师;做孩子的父母,又不仅仅是父母。我把朋友放在第一位。别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大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手持真理之剑。蹲下来,你便看到孩子的世界;尊重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