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850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青少年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并检验移情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和关系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移情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和关系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表明: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密切,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通过移情影响关系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马基雅维里主义"备受欧洲各国统治者的推崇,但是戏剧家却在作品中对其进行严厉的批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当时仍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督教道德规范相违背;二是由于"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文艺复兴戏剧家的政治诉求不同。  相似文献   

3.
英译者序言 这是一本节选自马基雅维里作品的格言集,由一位杰出的意大利法理学家、作家编辑而成。选编它们的目的,在于展示人们在指责马基雅维里著作时的不公正。这些指责的起源是人们不恰当的偏见和对马基雅维里观点的不完整理解。这本小书经由罗马天主教会的审查通过,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种心理理论任务(包括失言理解任务、白谎任务和故事理解任务)、合作行为任务、儿童马氏量表等方法探讨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90名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参加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合作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理论水平可以显著预测合作行为水平。(2)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3)小学儿童合作行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高“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显著低于低“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  相似文献   

5.
英译者序言 这是一本节选自马基雅维里作品的格言集,由一位杰出的意大利法理学家、作家编辑而成。选编它们的目的,在于展示人们在指责马基雅维里著作时的不公正。这些指责的起源是人们不恰当的偏见和对马基雅维里观点的不完整理解。这本小书经由罗马天主教会的审查通过,  相似文献   

6.
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基雅维里的君主专制思想是客观、公正地评价马基雅维里的历史地位及正确理解其全部政治思想──尤其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键。考察马基雅维里的君主专制思想,应坚持:以其从事学术活动的具体时代背景为前提,而不是与之相脱离;结合其学术个性,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而不是单纯从思想理论的角度来考察;将其两部主要代表作《君王论》和《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加以把握,而不是人为地加以割裂。  相似文献   

7.
马基雅维里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那被曲解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里主义”在人们当中引起起了无休止的争论,直到今天,这种争论仍未平息。在西方史学上,马基雅维里又被奉为人文主义史学中“政治学派”的代表。这位思想敏锐,才气过人的意大利思想家的著述颇丰,论题涉及政治、历史、法律、军事、文学诸多领域,在西方思想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人们在研究马基雅维里时,更多是着眼于他的政治思想和史学成就,对他思想的源流却着墨不多。马基雅维里的思想究竟源于何处?是撷取古希腊思想精华,还是继承古罗马文化传统,抑或是沿袭中世纪异端?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思想深层把握马基雅维里思想的真正内涵。因此,本文试图就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源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君主论》亦名《霸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学术著作,书中自始至终体现了马基雅维里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反映意大利资产阶级关于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愿望,也是他向佛罗伦萨的当政者进献的救治祖国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尼科罗·马基雅维里(Niccoli Machiavelli,1469——1527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家、外交家、政治思想家、军事著作家、诗人和剧作家.马基雅维里一生著作甚丰.其著名的传世之作,包括《君主论》、《论提图斯·李维著<罗马史>前十卷》(《李维史论》),《佛罗伦萨史》八卷.《兵法》(直译《战争的艺术》)七卷及大量关于出使各国的情况报告和通讯等.所有这些著作互为补充,构成了马基雅维里思想与学说整体的基础,本文试图就其社会政治思想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观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为了实现意大利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一方面马基雅维里展示了人的自然性和某些弱点,同时将统治者和人民的弱点加以必要的区分,另一方面他阐述了人民的优良品性及其力量。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观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蕴含着民本情结,贯穿着现实主义原则,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马基雅维里思想评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基雅维里是西方文化史上争议较大的一名思想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马基雅维里社会历史观中的一些核心命题和观点进行微观分析,并提出新的和进一步的看法。文章涉及的方面有:务实思维方式;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共和国体制;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马基雅维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研究的范围涉及到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史学思想、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以及马基雅维里与文艺复兴等方面.总体评价是褒大于贬,肯定了马基雅维里的进步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君主论>文本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权术、美德、命运三个相互关联的向度.书中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应该被视为马基雅维里自身的政治天才、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论“非道德主义者”马基雅维里的政治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基雅维里在历史上多遭人非议,其不朽作《君主论》中有关“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狮子与狐狸”等论述使其蒙受“非道德主义”之恶名,事实上,若细究《君主论》,可知马基雅维里并非完全摈弃道德;相反,他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试图对马基雅维里的政治道德观作一简要述评,以期从中获得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辩证的视角,通过对马氏统治术的内涵、提出背景以及历史作用的审视,阐述马氏统治术集善与恶、精华与糟粕于一身,并且指出了其中的重要原因所在———目的正义性与手段的功利性。在民主化、法制化的今天,不论个人还是政府的行为方式都要既考虑效用又考虑正义,此乃反观马氏统治术所获取的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对自由主义的研究中,英国思想家伯林把"自由"理解为"消极自由",并且这一定义被广为接受.斯金纳教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并且通过对思想史的"知识考古"提出了"自由"的另一种定义,只有在共和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够获得自由和保有自由.这样,斯金纳就打破了人的"自由"与政治体制没有联结的"消极自由"观,希望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结合中来保有我们的自由,避免受到强制和奴役.  相似文献   

17.
从人类发展的最初社会形态出发,探究法律信仰萌芽的土壤和对后世人类社会以及法律发展的影响。从而对我们国家更好地践行法律研究提供一条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8.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以确认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前提,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机制、原则和策略,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传统的讲授教学和接受学习的偏见;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学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qualitative, sociocultural study examines how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may have deliberate impact on science reform by unearthing the complex layers of diversity inherent in the contextual reality of educat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one of the largest school districts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serving a predominately Hispanic population comprising 65 % of its student body, followed by African Americans at 24 %. The representative subjects utilized for this study were elementary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later a percentage of the same subjects, as practicing teachers in the field. All subjects were exposed to inquiry based methodology in science teaching as part of their undergraduate studies with emphasis on the learning cycle, facilitation of student voice and exposure to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e goal of science education was emphasized to students as purposeful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literacy. This study is framed by sociocultural theory grounded in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paradigm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science learning takes place within social and collaborative processes leading to internalization and greater sense of self-efficacy. The study examines the perception of education students’ beliefs about scientists as well as reflections on their own learning of science as elementary students themselves. As present practicing teachers, perspectives from their position in the field were obtained via interviews. Interviews served to elicit reflections on present practice as related to previous perceptions, in order to analyze whether these were pervasive in framing practice as well as self-perceptions related to science. A lack of change of these perceptions may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an emphasis on issues of gender, culture and social factors within teacher preparation, specific to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gnizance of such factors are believed to support internalization and hence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framing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ading to an actual paradigm shift in our elementary science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20.
数学史上关于圆的度量和圆周率的推算,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有价值的史料,但对这一数学史实的认识有许多模糊的地方,运用与中学数学教学有关的例证澄清这一数学史实,给数学教学以重要启示:关于圆周率的教育价值应得到充分挖掘和客观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