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一、从“反哺教育”到“互哺教育”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处于“前喻”社会(即前辈教导后辈),社会文化传承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顺向传递。与此相应,在教育领域,传统教育通常是以代际传递为特征,也就是作为知识主体的父代将知识“哺育”子代。在这节,父代总是扮演教化者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父代对于子代具有绝对性的知识权威地位,体现了双方在教育上的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反哺——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们这个社会变迁异常迅猛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发生在亲子之间的这一切变化确实是革命性的,因为它毫不留情地“颠覆”了几千年形成的“父为子纲”的亲子关系,将我们社会中原本的教化者和被教化者的关系整个倒了个个儿。我们知道,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论社会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就文化传承的方向而言,总是由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承。与此相应,在家庭内部,亲代总是扮演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亲子两代在生物繁衍链条上的前后相继性,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过程中的“父为子…  相似文献   

3.
教育领域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年轻一代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都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成了“信息的富者”,取得了对父代进行“反哺”的话语权,使得父代与子代相互学习成为可能,在父代与子代之间形成了“互喻”文化现象,对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对抗型的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教育领域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年轻一代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都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成了“信息的富者”,取得了对父代进行“反哺”的话语权,使得父代与子代相互学习成为可能,在父代与子代之间彤成了“互喻”文化现象,对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对抗型的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化反哺与代际传承模式的更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丹  蔡磊 《文教资料》2005,(28):50-53
近年来传统的由父及子、父为子纲式代际传承模式受到了挑战,亲代开始失去天赋教化者的地位,扮演起被子代教化的角色,子代施教于亲代、影响亲代的“文化反哺”现象正成为亲子关系的新模式。本文拟从内容、影响因素及态度三方面对“文化反哺”现象进行归纳、研究,探索文化反哺之于代际传承模式更新的意义,揭示社会变迁对代际传承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析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5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角色也因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向导、参谋、设计者、帮助者、管理者和激励者等。为“扮演”好教师的多重角色、发挥其“导学”作用,作为从事开放教育的一线教师,就要适时自觉地转变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跟踪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社会角色,总是在历史与结构中定格。20世纪中国比较教育话语生产者所扮演的角色,就其历史特征来说,大致经历了从"公共性"到"意识形态化"再到"专业性"的转变;就其角色的结构特征来说,他们在比较教育话语场外部扮演的是"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在比较教育话语场内部也由于资本和惯习的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扮演多种的角色,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需要。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是学生生活中的替代父母,是情境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是学生教育学意义的影响者。新时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多种多样的角色,掌握很多的教学技巧、技术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来传授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术,以适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影响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几大因素发生了变化,家庭和教育的社会化影响力在下降,网络在儿童社会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的“社会教化”转向“自我教育”,从“他人实现”转向“自我实现”,出现反向社会化;青少年通过种种方式抵制主流社会的影响,把自己边缘化。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时期 ,大批西方人员络绎东来 ,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但“其影响在教育方面为最”。他们或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批评 ,或对新式教育提出了建议 ,或直接参与新式教育的实践 ,正确认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教育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 ,这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的教育变革中充当了“双面人”的角色 ,一方面由于知识上的优越性和地位上的特殊性 ,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催化作用 ,另一方面 ,由于价值观和利益观的不同 ,他们的一言一行又客观上削弱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