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教育论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教育论纲●黄崴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提高受教育者主体的认知水平,激发受教育者对基本价值的追求,发展受教育者主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实质上是以主体性方式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过程。这一定义有两层意义:(1)从教育的本体...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过程,以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现在提倡的是:教师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主导,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当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受教育者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想发生预期的变化时,  相似文献   

4.
德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内部矛盾的解决,不断地积累起新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外界教育影响转化为内部动力,并选择一定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德育工作要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就要求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创设必要的德育情境,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大学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双向活动过程。从教育者角度看,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过程(以下简称施教过程);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它又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活动过程(以下简称受教过程)。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过程是德育过程的两个...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有助于教育者确立适当的教育目标,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要正确地运用激励机制,就必须正确分析受教育者的需要,正确把握激励的时机和分寸,正确选择实施激励的方法,构建科学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学历史教学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历史思维,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对受教育者以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提供了必要的能力训练,这些作用,是中学其它科目所无法取代的。然而,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了种种偏差,使它无...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把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意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和性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展活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内化”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所谓德育“内化”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思想、观念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接受、吸纳和转化的过程,从而使之变成受教育者的一种现实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我们实施德育,其目的是要将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这里就隐含着学生要将教育要求主观同化的过程。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内化”是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蒋孔阳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一方面,美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审美的能力,养成完整的人格.体现为外在的化育;另一方面,美育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和修养,是内在的自我教育.二者体现为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美育与艺术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世俗化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肩负着促使受教育者追寻可能生活之路的道德实践摇身变为某种必然的知识技术、某所学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媒镜像,表现为:在目标建构上,知识置换了智慧与高尚;在过程实施上,塑造置换了探究与引领;在手段采用上,技术置换了伦理与解放。针对这一现象,只有从迎合人的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定性的角度出发,才能探寻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刘强 《中国德育》2008,(5):33-35
受教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参照系选择是德育有效与否的重要因素。受教者以施教者的人格品质、行为、态度、情感、真诚度和自然度为接受参照,施教者的可信度直接影响受教者的接受度。“谈心式、讨论式”“满足自尊需要心理”“贴近生活、融入生活”“适合个性特征”“适合思维方式”等德育方式方法更容易使受教者适应,德育方法的适应直接影响受教者的接受效应。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尊严代价的大小直接影响受教者的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15.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人内在地寻求自我意识支持,寻求自我价值,并且这种自我价值意识会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青少年德育的目的是将社会要求内化为青少年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其将这些意识外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相关论述为青少年德育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过程又是一个受教育的内化过程,德育目标的实现无论是情感的产生,品质的形成,直至化为实践必须由受教育者个体的自觉参与并积极行动,因此,德育的主体性教育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的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水平低,道德行为缺乏坚持性,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知行不一"的现象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时有出现,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课堂内外锻炼他们的道德意志,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在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中,"主体性"是其基本要求,他非常注重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道德教育要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由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这些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现代道德教育观念,促使教育者深入思考如何促进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要提高德育效果,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德育系统的结构,保持系统的有序性.受教育者是德育系统中的主体,与教育者是主体间性关系.受教育者具有自组织的特性.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组织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真正成为自身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个体道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个体的道德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内部过程的结果,按其内部状态可以分为许多类型。个体是否从事某种道德行为,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人预期理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个体的道德行为。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