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来人们习惯以儒、道两家来评论阮籍思想,并形成了三种主要认识:其一认为阮籍思想属于道家,其二认为阮籍思想归根到底属于儒家,其三则认为阮籍思想是儒、道两家思想交替演进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对阮籍作品的解读,对其人其事的梳理及对魏晋时期政治时局、士人风气及其他旁支因素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儒、道标准机械地评介阮籍的思想.阮籍思想的矛盾及其痛苦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儒、道两家哲学时难以抉择的两难表现.  相似文献   

2.
阮籍一生分为三个时期:三十岁以前为早期,思想完全是儒家,代表作为《乐论》、《通易论》;三十岁到四十岁为中期,他在纷乱的政局中受到种种刺激,由儒入道,回避出仕,转向隐逸,代表作为《答伏义书》、《达庄论》和《咏怀诗》;四十岁以后为晚期,他出任要职,支持司马氏,思想上杂取儒、道二家之精华,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此文表明阮籍既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又欲建立事功,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人生哲学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很注重导源于儒、道的理想人格的设计。当这种设计受挫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儒、道的侧重则又有所不同。如身处战乱时期的阮籍、嵇康,他们更多的从道思想出发,试图由否定现实而寻求超越,从而建构起一种超脱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儒道两家从创始之初就建立在同一个文本《易》基础之上,魏晋时期,儒道会通成为思想领域的主要课题。魏晋禅代之际,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越名任心""任情越礼",表面言行彰显出"崇道反儒"的特性,但内在思想却潜在着儒道会通的本质,尤其是向秀的"儒道为一",则更加丰富了魏晋玄学儒道会通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形成中国思想文化两大渊源的原因分析及对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与再认识,阐述了儒、道两家思想对社会及后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弃沦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阮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内圣外工”是道儒两家共同含有的思想,《淮南子》正是以此来贯通道儒两家思想,以确立其政治主张的。本文从论证“内圣外王”思想的归属问题出发,对《淮南子》中“内圣”的形成──道家的“体道返性”说和儒家的人性修养说,及由“内圣”而达成的化民效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明该书中既有道儒两家思想融合的一面.又体现了两家思想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8.
和与逍遥——论阮籍的美学思想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弈论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沅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中有道、儒、法、墨诸家思想,历来论者牵于法家之说多曲解。本文根据黄老思想的特点,认为这两篇属黄老而非法家。主要表现:一、它们都是以“道”为核心,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道”为天地方物、社会政治及人生的总根源、总法则的思想;二、广泛地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思想,对老子思想作了重大的扬弃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能适应大一统王权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三、坚持和发展了老子以“虚静”为本的思想,并以此来调和诸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阴柔思想风格。  相似文献   

10.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从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教育领域里的斗争从来是同政治斗争密切相连的。先秦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儒法斗争是这个时期儒法两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斗争的反映。斗争主要是围绕着“据先王之教,以礼为教,以儒为师”,还是“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两条教育路线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因此历代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孟浩然所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儒、道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儒、道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就儒道两家思想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力而言,儒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道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夏文先 《现代语文》2006,(12):31-33
苏轼的思想“宏博通达”,复杂多变,儒、释、道三家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进则孔门之道,退则老庄佛禅,三时有交织,难以明辨,且不同程度地呈现在他的社会生活及创作实践中。比较明显的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三游赤壁所作的三篇诗,较明晰地反映了他思想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主“儒”思想向主“道”思想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老子以“道”为核心创立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庄子的《逍遥游》体现的那种自在无待的“道家”风范为历代文人、学者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一大特色。儒家和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儒学的思想是功利的、入世的,“道”的思想是超然的,出世的。儒、道、两家的美学理念和思想,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及美学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统治者奉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政策,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几乎同时在每个读书人的身上都留下了烙印。三家思想中,儒家讲求积极进取,是主张入仕的,而释、道宣扬消极退避,则是主张退隐的。这就造成仕与隐对立而又统一地并存于唐代仕子身上。本文较详尽地论述了唐代士人入仕的心态和原因,又从一般士人的隐居和方外之人的隐居两个方面分析了唐代士人隐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根据《红楼梦》探讨曹雪芹一生思想演变轨迹,大约可分三个时期:其少年时期崇尚老庄思想;步入青壮年后,儒,佛,道三家兼而有之,曹雪芹晚皈依佛门,佛家思想占其主流,道,儒思想淡出。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思想,有的论者认为其显著特点是“杂”,是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有的论者提出其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大致以“外儒内道”的形式统一起来,等等。而到底对苏轼的思想怎样认识,一直存在着大同而又各异的看法。这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对道家思想在苏轼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17.
百家争鸣之后 ,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 ,随后又形成儒、释、道并存的局面。文人士子仕途失意 ,往往退而谈玄论道 ,参禅拜佛 ,阮籍、稽康、李白、王维、苏轼都如此。他们较好地继承了佛老思想。清曹雪芹继承佛老思想内涵 ,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红楼梦》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思想核心,其中最重要的儒、墨、道、法、名五家,在地望归属关系上都属于或犀连于中原地区.本文就是从这个浅近的意义上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原之根,并分辨了在这个问题上的某些歧见.  相似文献   

19.
分析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和追求不仅是在分析其哲学、政治思想,更是在分析其美学思想,因为对于一种成熟、有影响的文化思想来说,其蕴涵的道论、人论、美论、文艺论等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何况我国古代的"道"论本来就具有深刻的美学意韵.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 "道"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甚至可以把它上升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范畴之列.而厘清儒道两家"道"范畴涵指的殊异与审美特征,对于深入领会、确切把握中国美学之精髓及其它相关范畴,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百家争鸣之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随后又形成儒、释、道并存的局面.文人士子仕途失意,往往退而谈玄论道,参禅拜佛,阮籍、稽康、李白、王维、苏轼都如此.他们较好地继承了佛老思想.清曹雪芹继承佛老思想内涵,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红楼梦>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