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强  沈菁 《出版与印刷》2017,(2):57-60, 61
从数字出版的特征来讲,它必须有数字化出版资源作为基础条件。但是,用二进制数字编码记录、储存的出版资源,并非就是数字化出版资源,而只能说是数字形态出版资源。两者在数据组织方式、外部特征和形成的数字出版产品方面均有所不同。数字形态出版资源只有经过结构化处理才能形成数字化出版资源,结构化处理通常有“前结构化”“中结构化”和“后结构化”三种途径。比较而言,“中结构化”是现阶段一种较为理想的数字出版资源结构化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效率较高、成本相对较低、对编辑流程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22年821篇数字出版研究为数据来源,基于数理统计与内容分析方法对我国数字出版研究进行全面述评,尝试归纳数字出版研究最新的要点和未来的演进方向。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研究的主流议题包括数字出版基础理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数字阅读与版权保护、数字技术赋能出版应用、国际数字出版发展态势。展望未来,数字出版研究还需进一步增强研究自觉性、丰富研究方法和工具、拓展其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形成“数字出版的中国理论”和“中国的数字出版理论”,不断推动数字出版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沈元勤 《中国出版》2012,(19):31-33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正在改变着包括科技出版在内的中国出版产业格局,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与传统纸质出版并存的出版业态,并呈现出潜力巨大的发展趋势。如何选择数字化转型途径,确定未来数字出版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科技出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催生了一种依托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型出版形态--电子数字出版.传统出版载体纸张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网络、计算机、手机、MP4、MP5等都成了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载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科技》2005,(7):44-45
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终于在本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6.
初天斌 《出版参考》2014,(Z1):17-18
正2013年末,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成为传统出版单位关注的焦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重庆召开了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现场会,总局领导总结概括了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的阶段经验。随后在北京与文资办联合召开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入围软件供应商技术方案介绍会,并部署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工作,提出了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这一系列的举措,形成了对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出版(E-Publishing)是采用数字技术(二进制的技术手段)进行的出版.个人认为,从"数字化的出版"和"出版的数字化"两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广义的数字出版.数字化的出版主要指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对出版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它包括数字化的创作、数字化的编辑加工、数字化的复制发行、数字化的阅读消费等;而出版的数字化更多地被业界理解为出版管理的信息化,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工具对传统出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例如包括编务、出版(印制)、发行、财务等出版环节的ERP管理系统等.而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包括组稿、编辑(编务)、(出版)印制、发行(储运发货结算)等环节,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运行的.  相似文献   

8.
非常高兴能够代表中国图书馆界在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作一个简短的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图书馆:从数字出版到数字享用的重要桥梁”。这个题目,说明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理解。图书馆界的这种认识和理解道理很简单:数字出版的根本目的,是数字资源的利用,没有“利用”这个需求的牵引,数字出版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之源,就是一个疲软的产业。  相似文献   

9.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育图书出版作为传统出版的重点方向,其数字化转型更加引人关注。本文以北京出版集团为例,提出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应以资源聚合为中心点,建设各类教育资源内容管理平台,选择合适的数字出版形态,以实现教育图书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侯丽珊 《编辑学报》2011,(Z1):23-25
数字出版正在给科技期刊出版业带来深刻变革。通过分析数字化技术在过去和现在科技期刊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技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传统科技期刊代表着内容的源泉,而数字出版商提供了服务渠道和发行渠道,展望了在数字出版技术的推动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数字出版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实现了广泛应用,促进编辑出版工作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编辑出版体系的数字化。本文从数字出版技术在数字化编辑出版工作中应用的优势入手,结合数字出版技术在数字化编辑出版工作中应用的问题,探索优化应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选择3家不同类型的出版机构作为调研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我国出版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出版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不尽相同,但在数字出版系统的选择,数字出版编辑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出版转型中面临相同的困难和挑战。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共存,既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探寻新的盈利模式,也需要大胆探索如何对现有出版流程进行重组,还面临着版权问题、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问题、数字编辑资质认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建成文化强国远大目标的必然要求,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注入了新动能,创造了新条件。数字出版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数字资源库。本文立足于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五个重要支点,提出重视数字出版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建设国家数字出版资源库,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链和数据资产化运营机制,打造智能融合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拓宽数字出版安全保护的升级路径,为推动我国文化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持续增加,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与编辑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关键环节.文章结合我国当前数字出版发展态势,从地域文化认同、知识产权保护和新兴科技发展三个方面,对我国数字出版资源开发与编辑路径研究进行述评,有助于厘清研究的主要脉络,把握研究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和编辑者,为数字出版资源市场规律和体系构建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数字、网络等新技术推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由此发展出的数字出版技术是未来出版业转型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化背景下,出版与传播模式变得复杂化、多元化,本文针对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张倩 《中国传媒科技》2022,(11):126-129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古籍数字出版相关资料,对出版社数字出版环境和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数字赋能古籍出版转型发展提出问题和建议,丰富数字赋能古籍出版转型发展的理论材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数字出版进行保护。【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出版业态转型、数字出版、出版数字化转型等研究资料,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形成本文古籍数字出版研究的基础;采用访谈与研讨法了解古籍数字出版的现状与问题。【结果】古籍数字出版质量、题材与供需问题亟待强化,安徽“古籍大省”古籍文献整理、组织全省古籍保护、数字赋能古籍出版和保护为推进古籍数字化提供借鉴参考。【结论】古籍数字出版优化要提高古籍数字出版质量,基于用户需求合理选择古籍数字图书选题,做好数字媒介融合提供差异化图书产品,基于现状与问题完善古籍数字出版模式,选配复合型出版人才支持古籍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出版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模式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相互矛盾,公众巨大的数字阅读需求推动二者的相互依存与发展。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出版行业和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概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协同发展的基础,并就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共同发展的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出版作为出版的新业态,并没有改变传统出版的性质和目的,但对出版的技术手段、出版生产与传播方式,仍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中国数字出版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数字阅读的增长需求与数字内容提供商缺失的矛盾,本文以中国出版集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对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公众文化教育事业服务,是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的生力军,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早于数字出版,但数字出版推动了数字图书馆的加速发展,二者协同发展才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民文出版数字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研15家民族出版社关于数字出版的技术理念以及民族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问题,指出我国民族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实践中存在着软件短板、人才瓶颈、平台建设不符合民族出版需求等诸多不足,认为各民族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理念差异较大,理念制约数字出版实践发展的现象十分明显.基于调研结果与理论分析,从外部制度创新、技术攻关和公共服务3个层面提出民族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对策,即在合理范围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先解决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问题,以及建设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民族数字出版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