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近八旬的我,自研究杜诗以来,逐渐将现代文学概论与中国传统诗论熔铸一处,用以进行阅读,经过无数反复,繁中求简,深入浅出,摸索出以下几条要则。 一、“知人论世”与“典型意境”这是两条读诗艺术原则,不托空言,力求实用。理论是个宝,可开人心窍,并得以逐渐提高。 二、读诗先求“意根”即事件发生之根,意思产生之源。“种瓜得瓜”。瓜子中早已具根藤枝叶花果之势,瓜子即意根。诗句不能脱离意根。杜甫《春望》,意根在题,即“春天的失望。”司马光解首联:“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以及“烽火连三月,  相似文献   

2.
《兵车行》     
自读导言 1.认识诗中反映的唐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述方法,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对诗中诗人的叙述语言,诗中人物(道旁过者、被征役夫)的对话(诗里未加引号)要重点区分清楚。  相似文献   

3.
唐初,国内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友好关系。但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统治集团对内加紧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横征暴敛;对外实行“开边”政策,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扩边战争。据《通鉴》记载,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战功”;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兵三万袭大食兵,大败,率残兵数千逃回安西;同年,  相似文献   

4.
天宝年间,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日趋频繁,连年的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不幸。诗圣杜甫的《兵车行》就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这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5.
娄玉玮 《学语文》2007,(1):7-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选编了杜甫的诗歌名篇《兵车行》。《兵车行》确是描写战争的名篇,诗歌融感情于描写和叙述之中,展现出士卒被迫出征,亲人拦道哭阻的惨绝人寰的场面,揭示出连年战争造成的严重灾难:前方死亡惨重.边庭白骨遍地;后方田园荒芜,人心凄苦异常。在描写和叙述客观事物当中,树起了诗人自身忧心如焚的形象,深含着诗人反对穷兵黩武、同情苦难人民的强烈感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思想。如果在讲授这一课,我们到此即止,就诗论诗,也未尝不可,但很容易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杜甫是反对战争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如酒,而诗歌则是最清洌、最淳厚的美酒。它借助言语滋润到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诗歌欣赏课中,有的教师“替学生喝酒”,逐字逐句的分析,无休无止的讲解,“酒”之洌,“酒”之醇,除了自己明了,学生仍是茫然;有的教师“逼学生灌酒”,接连不断的提问,脱离文本的讨论,学生无所适从,文学美酒竟成了难以下咽的浊物了。不如引导学生自己品酒吧,品出情味,品出意境,品出神韵,品出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品出隐含在诗中的血肉与灵魂。怎么品?读!美读!《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  相似文献   

7.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一生多舛,遭遇悲惨,饱经磨难。《兵车行》是杜甫写出的第一首直接为人民说话的诗,是其诗歌创作的转折点,也是他现实生活转折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想】学习《兵车行》这首诗,无疑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因此一定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还课堂以琅琅书声.指导学生在不同方式的朗读中体验感悟杜甫的情愫,深入理解杜甫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们的诗歌教学严谨有余,而灵性不足;解析明白,而诗意寡淡,也失去了诗歌张扬文化和疗救人心的作用。“读”,可以朗声齐诵,也可以意会默念,  相似文献   

10.
杜甫《兵车行》赏论李炎唐代社会至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达到了繁荣的高潮,堪称封建社会的盛世,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可以媲美。这与唐玄宗李隆基早年尚能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但是,及至天宝年间(742—755),他作了三十年的太平皇帝,眼看社会富...  相似文献   

11.
学情分析策略杜甫的《兵车行》诗句明白如话,用典很少,高三学生又都读过杜甫的不少名诗,对杜甫其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读通这首诗没有什么困难,可通过反复诵读在习得中同化。但字里行间诗人激切奔越、浓  相似文献   

12.
汪亮 《语文天地》2012,(12):45-46
从《诗经·国风》中的《式微》、《击鼓》、《扬之水》、《陟岵》、《东山》到汉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光》,以战争和兵役徭役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为主题的诗作很多,但像《兵车行》这首借鉴汉魏乐府体裁截取生活片断,以点面结合和简略地叙事记言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诗作并不多见,而且,先以记事铺叙,渲染氛围,再以记言直抒...  相似文献   

13.
《兵车行》是杜甫诗歌中的名篇。它揭露了唐玄宗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寄寓了诗人最为强烈的悲愤之情。笔者认为 ,这种强烈的悲愤之情 ,又是通过它特定的艺术形式来展现的。即在叙事上层层渲染 ,造成了一种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诗篇起笔突兀 ,“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隆隆 ,战马嘶叫 ,被官吏抓来的男子 ,佩好了弓箭 ,整装待发 ,开往前线。一片兵“慌”马乱之中 ,亲人疾行相送 ,牵衣顿足 ,悲痛呼号。车马扬起的尘埃淹没了渭水边的咸阳桥…  相似文献   

14.
李强 《语文天地》2012,(23):45-47
从《诗经·国风》中的《式微》、《击鼓》、《扬之水》、《陟岵》、《东山》到汉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光》,以战争和兵役徭役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为主题的诗作很多,但像《兵车行》这首借鉴汉魏乐府体裁截取生活片断,以点面结合和简略地叙事记言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诗作并不多见,而且,先以记事铺叙,渲染氛围,再以记言直抒胸臆的脍炙人口之作  相似文献   

15.
陈友宝 《学语文》2014,(5):21-22
诗歌教学的本体是什么?以三次教学《兵车行》为例说说自己在认识与实践上的递进。2003年教学《兵车行》:体会诗歌语言的简约。早几年读张晓风散文《诗课》,让学生说说郑板桥的一副对子——"花开花落僧富贵,云去云来客往还",什么意思呢?学生理解为:"花开了,花落了,僧人有时候有钱,有时候又穷了,云来了,云去了,客人有时候来,有时候又走了。"简略的中国韵文,已经简略得学生读不懂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叙事学逐步被引用到翻译研究领域,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小说翻译的叙事学研究上,而极少涉及叙事诗翻译的研究.鉴于叙事诗同样具有某些叙事特征,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叙事诗《兵车行》翻译中的风格传递.  相似文献   

17.
夏俊芳 《学语文》2002,(5):13-13
“艺术是诉诸感性领悟的”(黑格尔语)。杜甫的《兵车行》对画面的描摹刻画,不能不说是诗中值得玩味的一个亮点,也是作者在构思上独具匠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车行》中所描绘的出征场景和我国传统军旅诗歌中的相关描写显然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场面的渲染方面,"尘埃不见咸阳桥",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杂乱的离别中所特有的喧嚣。实际上这首以唐玄宗时期穷兵黩武为背景的名篇中,不仅揭示了广大民众在面对从军所必须面对的悲哀,也同样彰显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执教者匠心独运、精当巧妙的提问。好的课堂提问.应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从而短时高效地完成对文本的解读:笔者在授课杜甫名作《兵车行》时,就课堂提问艺术作了些探索,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