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第八大奇迹大家都知道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吧?为什么说它是“奇迹”呢?就制作工艺来说,这些陶俑都是以泥土为原料,经过踩泥、制模、精雕细刻、塑造成形的。然后再经过10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烧制,有的陶俑最薄的地方还不足1厘米,最厚的部位却厚达10厘米。各个陶俑的轻重悬殊很大,轻的不到110公斤,重的将近300公斤。陶俑、陶马的体腔又是空心的。因此,火候不到,就会出现陶质疏松、色泽不一的现象;火候过高,则会出现裂纹、变形,甚至暴裂。兵马俑坑可称为一个艺术的殿堂。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专家们归结为“大、…  相似文献   

2.
趣味知识屋     
世界第一碗面条来自中国考古学家最近指出,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碗面条不是来自意大利而是来自中国。由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李厚源博士带领的科研小组,负责考古发掘工作,在中国西北部黄河附近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被发现了一个倒盖着的碗状物,翻过来一看,才发现是面条。这些面条很细,直径大约0.3厘米,长50厘米,颜色发黄,和今天的拉面很相似。为了查明面条所使用的原料,小组工作人员把碗中的面条和现在的面粉作对比,发现这些  相似文献   

3.
兵马俑     
2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驾崩后被葬于骊山脚下。其陵墓的陪葬坑内有一支由7000多个形态逼真的陶俑所组成的军队。陪葬坑深约5米,坑内的陶俑有1.8米高,这些陶俑以军队作战队形排列,有士兵、弓箭手、战车御者、骑兵以及级别各不相同的官员。这些兵马俑被认为是用来在秦始皇死后的生活中服侍和保护他的。  相似文献   

4.
西汉景帝阳陵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陶俑。这些陶俑制作精巧,风格别致。本文从出土人俑风格入手,分析阳陵陶俑风格的形成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关于美     
我看罢大相扑夏季赛场最后一天的比赛归来,一踏进工作间,就看见桌面上摆着的希腊小陶俑和中国六朝陶俑。这两件陶俑,一件是2000多年以前的。一件是1500多年以前的,都是从古墓出土的,也都是不上彩釉的素陶俑。  相似文献   

6.
抹额是明清以前不论男女皆可戴的饰物,这种抹额习俗早在商代已经出现,一直发展演变流行到明清时期。抹额在历史的车轮里所留的印迹不多,在没有考古发掘的雕像、陶俑等,我们只能从文献当中略窥一二。但是,唐墓壁画提供了形象真实的生活场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抹额在唐代的概况及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7.
西汉阳陵──位于西安北部20公里,是中国汉朝第四代皇帝刘启和皇后的陵墓。阳陵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代帝王陵园。  阳陵陵园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不规则的长方形。此次出土的近千件彩绘陶俑群是多姿多采的动物。有长着胡须、神情温顺的山羊;竖耳怒目、长尾下垂的狼狗;短嘴大耳、憨态可掬的小猪……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的动物陶俑群。同时出土的还有众多的骑兵俑、步兵俑、各式兵器、生活用具等,其中包括国内首次发现的女武士骑兵俑。更惊喜的是,在位于阳陵墓正南方的三出阙遗址中,出土了目前世界发现最…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为了揭开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坑中最为精华部分的面纱,我国考古工作者曾于1976年4月至1977年8月,对二号坑进行了勘探和试掘。当时,共开探方19个,试掘面积250平方米,共出土木质战车11乘,陶俑320件以及其他文物。从现有的资料表明,二号俑坑与已发掘并展出的一号俑坑和三号俑坑  相似文献   

9.
《小火炬》2014,(6):30-31
最早制作陶俑的“师傅”——女娲 虽然“女娲造人”只是一个传说,但我们会发现,制作“泥人”的过程竟然和陶俑的制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先造骨架,以泥塑形,只是将“吹入真气,使其有生命”这最后一道步骤变为“经火烘烤烧制成”。这么说来,女娲变成最早制作陶俑的“师傅”了。  相似文献   

10.
1974年 ,当打井的铁镢为世人撩开了一角神秘的面纱 ,历史的机缘仿佛注定要让二十世纪的人们唤醒这支沉睡的军团。可是 ,如何完整地揭露出这一先民创造的伟大奇迹 ,却如重担压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肩上 ,考古队员们来到这里时 ,并未曾想到 ,脚下这块蛮荒的土地 ,竟蕴含着一座人类艺术的神秘宝库 ,而那支沉睡了二千年的秦军 ,就要经过他们的双手复活于人间。以农民打井的地方为线索 ,考古队员们开始了对兵马俑坑的勘探、发掘。这的确是一次充满神秘的探索之旅。每一次探铲的起落 ,都带来一次崭新的发现 ;每一件陶俑的破土而出 ,都使考古工作者为之…  相似文献   

11.
高玲玲  王燕 《现代英语》2023,(15):123-126
近年来,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兴起一阵文物热潮,不管是网上盛行的文物表情包,还是博物馆成为旅游必打卡点的现象,都表现出中国年轻人对探索中国古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建立文化自信的渴望。文章通过探究中国陶俑的命名缘由及文化特征,对比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中的陶俑展品英文名称,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并总结适合陶俑展品名称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文化遗址和墓葬遗迹而展开的,对它的研究需要认识到两个方面:一是这一时期的考古文化的特殊性,它是由燕文化、北方文化、中原文化三者的交融而形成的;二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属于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一部分,要结合中原青铜文明的特征来分析.同时通过对文化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认识,还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北京考古史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商洛的文物考古工作在上世纪50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1970年代紫荆遗址的发掘拉开了商洛考古工作的帷幕.1980年代,随着丹江、洛河流域一系列考古调查的开展,商洛考古逐渐在陕西考古界产生了一定影响.1990年代,商洛的考古队开始独立承担一些建设工作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田野考古调查任务.近年来,商洛考古队承担了国家级考古研究项目,商洛崖墓的考古成果,使沉寂了数千年的洞窟的真实身份得以明确,填补了陕西考古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4.
东汉陶楼     
东汉陶楼(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彩图25),1979年出土于湖北云梦西郊瘌痢墩一座东汉墓中(见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瘌痢墩一号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7期)。这座汉墓为砖砌券顶,由甬道、前室、后室、耳室四部分组成。陶楼出土于前室,质地为泥质红陶,外罩一层较薄的青黄釉。这件陶楼为一组楼阁组成的宅院,建筑总体市局为三合式,分前后两楼。前楼为两层,下层东西并列三室,长54厘米,宽22.8厘米,高29厘米;上层东西并列四室,氏56.4厘米,宽17.8厘米,高22.4厘米。前楼正面设腰檐,以上有横梁挑出的楼板。上层前面为百叶窗,中留五个窗洞,其上靠顶檐处开四个扁窗。西山墙上层开二窗,东山墙上层开一窗,其余部分为百叶窗。楼顶为单檐庑殿式。下层每间各开一  相似文献   

15.
出土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流变呈现出民族性、时代性特征,既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造物观念、社会风尚、高位文化的审美取向,又体现外来艺术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胡更迭背景下中原陶俑形制的变迁,是隋唐时期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反映,同时诠释了作为高位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恒持能力。本文也反向复刻了隋唐“高位文化”在文化交融场域中对“胡”文化的整合路径。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变迁背后的文化演变,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国文化的守正创新带来了启示,也对中原陶俑形制在当代的创新再造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6.
例1 一木块浮在水面上,露出水面的体积为24厘米3.现把露出水面的部分截去,又有18厘米3露出水面.问这个木块原来的体积为多大? 解设木块原来的体积为V厘米3,由物体  相似文献   

17.
1996年10月,长沙文物上作者在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东南侧走马楼平和堂大夏建设工地清理发掘一座古井时,出土三国孙吴嘉禾纪年简牍十余万支。这次发现是本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该井的编号为J_22,位于走马楼街50号之下。清理时井口上部已遭破坏。井的形状为不规则的圆形,底部略成袋状。直径南北长350厘米,东西310厘米,仅存深度560厘米。简牍表层距仅存井口150厘米,其上被一层厚150厘米的褐黄色泥土所覆盖。 按考古学的地层划分法,该井分为四层:第一层为褐黄色土,土质纯净,无包含物,厚为  相似文献   

18.
低调     
佚名 《高中生》2008,(11):25-25
低调做人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勇气,一种智慧,一种去留无意的大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大情怀。秦始皇兵马俑坑至今已出土各种陶俑几千尊,这些陶俑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其中的跪射俑却是保存得最完整、受损最小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和发丝都依然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9.
小水轮小水轮的构造非常简单,它是由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底座,两侧由宽10厘米,高40厘米钢板作成整体支架,支  相似文献   

20.
新奇页面     
2000年以前的鸡蛋长江三峡的考古专家从一座秦代的墓里发现了一枚鸡蛋。它直径大约有4厘米,蛋壳内的蛋清和蛋黄已经完全腐朽,但蛋壳保存了下来。这枚2000年以前的鸡蛋,对于研究长江流域古代家禽的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