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曾国藩平生喜爱的一副对联,他常将此联书赠亲友弟子。联面的意思浅显易懂,但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又有谁能真正识破这联中之谜呢?终日为名忙、为利忙,在忙忙碌碌中迷失了自己,在勾心斗角中消耗了生活的快乐。生年不满百,  相似文献   

2.
谭学余 《现代语文》2004,(12):35-35
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坐满  相似文献   

3.
我国楹联的形式非常多。其中有一种叫“镶嵌联”,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嵌入人名、地名、数字、方位等,体现了人们构思的巧妙与独具的匠心。  相似文献   

4.
南朝齐梁时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云:“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用今天的话来说,“联边”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或部首相同的文字组成词或词组,以讲求外观形貌上的相似性,使读者一看到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可以用来叙述、描写和议论,也可以用来抒情。下面三副对联就是抒情对联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6.
杨帆 《语文知识》2004,(2):27-27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也是一篇文辞优美、内涵深刻的佳作。为了组织好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撰写了两副对联作为导语:  相似文献   

7.
对联,作为汉文字特有的游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骄傲。藉猴年之际,选录几副嵌猴妙联,以飨读者,共探联趣。有一副巧用四声象声词的谐音联,饶有风趣:二董卧床,西董翻身东董动;两猴爬树,前猴喘气后猴。此联出自清代文人宋文甫。一天他与几个学生在一家客店投宿,见店面招牌为“董”,于是撰此联。此联妙在将“董”、“猴”二字的平上去入四声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主谓词“董动”、“猴”(音hou)”和象声词“东董动”、“后猴”,以表达不同的动作和意思,此联谐音的妙用确实不多见。还有一副可称绝妙: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一马陷足污泥内,…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题材丰富多彩,格局千姿百态,用途广泛,雅俗共赏,很受人们喜爱。许多文人墨客不但擅长自撰对联,而且喜欢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佳句组成对联。这种摘取前人名言名句组成的对联,就叫做集句联。历史上,像王安石、苏东坡这样的大文学家都十分热衷于创作集句联。王安石集的一副对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该联上下句分别取自谢贞《春日闲居》和王籍《入若耶溪》,对仗工稳,意境优美,堪称集句联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9.
东南西北是一组方位词,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将其嵌入对联,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0.
先看下面的一副对联:“烟销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此联上、下联中相对应的字的偏旁依次是:“火、金、水、土、木”,五行齐全,极为工巧,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仅喜爱撰写对联,而且大力提倡对联。因此,每逢过年,他号召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以增添喜庆与祥和。“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首先提出来的。他在普及对联文化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3.
钟丽红 《教育文汇》2004,(10):51-52
邓小平故居共有长联3副,系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刘利老先生所作,曾轰动海内外,到过“邓家老院子”的中外宾客都竞相抄录。  相似文献   

14.
尊师联     
《中学教育》2006,(9):35-35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的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15.
联林拾趣     
对联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最广泛的文学样式。兹录数则并加简评,与同学们一同欣赏。纸上读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是一副读书联。此联强调“悟”在读书中的重要,强调要用心去“悟”,而不能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全联对仗工整,“深”“浅”对比鲜明。  相似文献   

16.
窃国大盗袁世凯五十岁生日,在北洋公所大摆宴席,有谄袁之徒献上祝寿联:戊戌八月,戊申八月;我佛万年,我公万年。该联上联中的"戊戌八月"是指戊戌政变发生的时间,而这正是袁氏发  相似文献   

17.
张峪铭 《教育文汇》2012,(11):61-61
山西晋中盆地的乔家大院,因电视剧《乔家大院》而闻名。在骄阳如火的正午,我们抵达乔家堡村,穿小巷,走胡同,折进一高门,就进了乔家大院。我感觉到这里与到乡村的高门大户家走亲戚没什么两样。乔家大院跨越两个世纪。如今,曲径回廊、雕梁画栋仍保存完好。院中有院,门里有门,无不显示着曾经的富足与辉煌。想不到的是,这个富足与辉煌是靠苦心孤诣的勤勉换来  相似文献   

18.
"等效原则"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文本、文化思维方式和译者等因素的影响.追求绝对的等效是不可能的.汉语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时存在可译性限度.因此,译者可以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充分利用汉英两种语言的共性,使译文尽量"等效",力求"神似".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广东梅县一名叫叶璧华的才女,不但美丽聪颖,能诗善画,而旦品德甚佳。她的丈夫李舫容也是个才子,两人情投意合,十分恩爱。可是叶不幸患绝症  相似文献   

20.
校长的“心肠”决定校长的行为,校长的“心肠”要因时因事而变。对于教师的利益要有“热心肠”,对于政策的执行要有“硬心肠”,对于教师的意见要有“软心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