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上海人提出上海话需要“保卫”曾令无数上海人自豪让诸多“乡下人”不爽的方言,其兴衰背后,见证的是中国社会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2.
谁对上海话的消沉最敏感?又是谁站在新一轮保护和传承上海话的第一线?一批年轻人在致力于重新发现和保护传承上海话的过程中,有各自不同的主意,也获得了各自不同的乐趣飚、(?)、(?)、畀、(?)……这些字,你能读出来吗?它们并非"火星文",而是正宗的汉字,来自上海大学中文教授钱乃荣很早就展开一项研究,从古籍文献里挖掘出它们来,以便准确无误地表达上海话的发音。正宗上海话,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低沉后,最近两年,又渐渐有恢复原来生气的迹象。值得一提的是,掀起新一轮保护和传承上海话的,大多是年轻人,有的还是外地人。他们在不断发掘老上海话的  相似文献   

3.
我爸感叹说,世博会给了上海人为自己正名的机会。我爸有位老友,携老伴带孙子来看世博,下了火车死活要订宾馆不肯来我们家住。幸好我爸老当益壮,一手拖人一手拉行李把他们请了回来。一进门,他们就惊讶地说:“哎呀,现在上海人住得比当年好多了!”他们对上海小老百姓的住房印象还停留在20多年前,  相似文献   

4.
胡子霖,是中国英译《老子》第一人。对于他,世人所知甚少,即使是研究人员也难述其详。  相似文献   

5.
世博会是传播中国的契机,也是改善上海形象的良机。上海人正在悄然改变,而外界对上海人的印象却几乎原地踏步。当下中国,最著名、最持久的地域歧视,不是针对河南人、北京人、广东人或东北人,而是针对上海人  相似文献   

6.
老乡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近些年,这句话被改成了:"老乡骗老乡,两眼泪汪汪。"其实老乡形形色色,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老乡在异乡相遇,无论是否发自内心,彼此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激动。不过上海人似乎是个例外。我多次在异地遇见过一口上海话的老乡,忙不迭过去用乡音打招呼,每每对方只是淡淡地说:“哦,你也是上海人啊!”  相似文献   

7.
我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的石库门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创作的电视剧大多是写上海普通人的.如早期的<家事>、<她在人流中>、<奋飞>、<深深的大草甸>、<结婚一年间>等,所以我每次去北京等地参加创作研讨会,人们都认为我是"海派"代表呢.  相似文献   

8.
“上海”从开埠起就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地域概念,上海地理成为了解读上海文化密码的关键,也成为上海城市进化中永不褪去的底色  相似文献   

9.
周立波,1981年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师从上海曲艺界暨滑稽界元老周柏春,成名于80年代末。2008年底,由周立波创作的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在上海引起了轰动。海派清口区别于依赖色情笑话的荤口,以幽默盘点时事,是一种带有浓郁海派特色的单人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10.
几位工人的—次“壮举” 1978年11月30日,50个上海汽轮机厂的工人,每人凑了7块钱,向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租借了一辆公共汽车,“悄悄”来到了苏州。这次行动,工人们已经在暗地里足足筹备了一个多月,而在进行这一切时,工人们全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因为在当时,整个社会,几乎没有人敢宣称自己想“出去旅游”,除了新婚的年轻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外宣称说要“旅游结婚”外,  相似文献   

11.
夏宁  俞暄 《档案与史学》2015,(11):62-64
<正>上海话海纳百川、中西兼容,不但吸纳舶来语,也融汇各地移民乡音。2015年新晋的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就是一位在小说《繁花》中完成沪语表达方式探索的作家。王小鹰的沪语小说《长街行》则通过一个女人和一条小街的命运展现了难以言传的沪语细微之美,反映了大上海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如今,上海话面临着传承保护问题。于是,诸如"嘎三胡"俱乐部之类的民间沪语兴趣组织络绎不绝。新老上海人一起学讲上海话,传承一方水土、一方语言。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对于中国来说,“时间开始了.于上海而言,尤其如此:“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上海就完全改变了它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研究背景一般来说,职业社会学的研究既关涉对通常意义下“工作”或“职业”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组织机构的界定,也关涉职业领域的阶层分化和利益分配的种种影响因素,还关涉作为从业者的专业人士本身从工作态度到职业满意度的自我评价———其中,从业者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考量向度。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关东欧社会转型的职业社会学研究,向我们提供了有关社会转型对专业人士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在内的一系列影响的有价值的结论。①以此为前提,我们把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新闻从业者作为特殊…  相似文献   

14.
旧上海钱业历史悠久,远在清乾隆年间已产生了同业组织,及至开埠后,由于外贸的发展,外国银行资金的支撑,钱业更形发达.进入20世纪,国人投资的银行业方兴未艾,而钱庄仍有势力.至30年代,它们的同业组织钱业公会与市商会、地方协会、银行公会合称上海社会团体的"四大金刚".钱庄学徒出身的秦润卿于1920年当选为钱业公会会长,连任七届.在此期间,上海钱庄多次遭受金融风潮.秦润卿带领钱业屡次度过难关.即使1935年他激流勇退之后,遇有大事,钱业同人仍向他请教.秦润卿以他在近代上海钱庄业的地位,及其一生为上海钱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堪称上海钱业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今天的休息是依照"星期制"而行。虽说在明朝末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国人晓得了星期制;但这一西方作息制度真正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是与开埠后的上海有关,特别是在租界出现沪上之后,上海人也开始像老外那样,以七天为一周期,一到第七天就立马休息。  相似文献   

16.
贵刊在2007年12期上,刊载了《我所亲历的“〈钢人铁岛〉事件”》一文(下面简称“事件”),作者欧阳翠同志,与本人曾一度共事,她于耄耋之年,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忆了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这桩往事,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可贵可敬。但也许是历时久远的缘故,文中对某些事件的回顾出现误差。为了进一步搞清这段史实,本人查阅了当时的有关记录,并与三位知情者疽作了交流核实,觉得有必要对“事件”一文,作一些补充辩正。  相似文献   

17.
一位上海人以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他从"肉包铁"到"铁包肉"、从三小时通勤到一小时通勤的故事。实现这个转变,上海用了30年时间2012年10月,厉明从父母家出发,坐地铁到他当年任教的学校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1985年他大学毕业,刚被分配去那里的时候,这条路要走至少三个小时。肉搏长征路当年厉明走这条路,第一段是骑自行车,而且是驮着母亲出门。因为距离太远,厉明根本做不到每天回家,一半的时间是住在集体宿舍里。所以,母亲要负责把车骑回家。到了鞍山路220路车站,一般都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是上海世博年,也是上海向3.0时代迈进的关键年份。建国后的上海,经历了三次蜕变:  相似文献   

19.
吴凇江源出太湖瓜泾口,从今江苏省苏州市流来上海,于外白渡桥东注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市境长53.1公里。近代上海开埠后,西方人以其能上通江南名邑苏州而称之为“苏州河”,在上海市区境内,此名后便相沿熟用至今。  相似文献   

20.
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有十多年了,十多年来,上海人一直怀念他。许多上海人聊天时说起邓小平,都觉得他还活在我们中间。这感觉是那么恍惚,又是那么真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