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句的清新首先是不同于流俗,为此,作者应有感而发,情归真,创意新."诗句清新非世俗",不仅要求作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人文个性,而且还源于作者灵性的观察及独特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古诗文最常使用"寓情于景"、"叙事缘情"等抒情方式,将作者的感情倾向、审美意赵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采用文化分析方法,在前人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梦"的观念内涵.作者自称"大旨谈情",并不表明作者试图对情理关系进行观念性的历史性反拨."情"是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体系里,它是与"理"相对的概念.<红楼梦>所言之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国之情,另一是儿女之情,作家的创作本旨在于"说梦",因此所谓家国之梦、儿女情梦具体而言是一场"情梦".  相似文献   

4.
语文常态课可以移植优秀课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提供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互动平台,通过体会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激活人物形象,借助恰当的语境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境的换位体验,实现入情入境的有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5.
流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具备两大叙事要素:“才”与“情”。“才”是男女双方必备的条件,是小说情节展开的起点。“情”是故事发生的依据,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才子佳人小说对“才”与“情”的重视,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时代思潮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小说作者的生活处境与心态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声乐演唱属于表现艺术范围,它主要由“声”与“情”的高度结合来体现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感,即常说的“声情并茂”.声与情在艺术表现中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正所谓“情不真而声不美”,“声不美而情不真”.声乐演唱艺术中的声与情有着以下关系:(1)情孕意发,化情为势;(2)声中藏情,情中孕声;(3)声美意深,变化无穷.声乐演唱中必须处理好“声”与“情”在歌唱中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小桥·流水·人家>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自读课文.参加南昌市园丁杯教学竞赛时,列入第八册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专题.本文词句优美,联想丰富,脉络清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恍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镇周庄所特有的淳朴典雅的风韵,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周庄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和脂砚斋生怕《红楼梦》不为人们所接受 ,而发出“谁解其中味”、“能解者方有辛酸的泪”的浩叹。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观点来看 ,2 0 0多年来广大读者群从“情而思、情而动、情而伤、情而痴”四个方面韵趣信息反馈了《红楼梦》作者美的情愫信息的施控 ,虽然大量集中在“恋情、爱情” ,但也不乏对“友情、亲情、人情”的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要让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产生难忘的情感经历,深刻的审美体验从而得到美的熏陶、理的启迪。寻找趣点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也可“点铁成金“.具体做法是:注重兴趣培养--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融多种艺术于课堂;提高思维能力--运用发散思维、批判思维、想像思维等方法;激发情感--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带入作品,以情导情,真情感染,以情引情.  相似文献   

11.
1."情"是学生接受教育育前提情指情感教育.它能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白居易于《与元九书》中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语文是一门洋溢着情感魅力和人文气息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无一不是作者"情动于衷"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刘孝标的骈文史书讲其“文藻秀出”,从他的骈文创作来看,其内涵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以警策语抒发作者平和或者恬淡的心情;二是以警策语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三以警策语抒发作者积极乐观的情志。  相似文献   

14.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可谓源远流长.众多诗人借助诗歌传情达意,或言志,或抒情.但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们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往往会运用曲笔.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有时移情于景,有时也会运用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相似文献   

16.
沈宁 《现代语文》2008,(2):29-31
汤显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曲作家之一, "主情说"的代表人物.本文试从"情"的内涵、"情"产生的原因、"情"的局限性和"情"的积极意义四个方面阐述汤显祖的"情".  相似文献   

17.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进行"情治"、"德治"、"法治"很重要.只有做到了"情治"、"德治"与"法治"的完满结合,学校管理者才能够真正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起色、上台阶、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项脊轩志》是一篇结构独特的文章,它由正文和附记两部分组合而成。正文部分写作的时间,是在作者十八九岁之间;附记的写作时间,却是在作者三十五岁中举之后。两者时间跨度有十六七年之久。究其原因,大概是作者中举之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人生的酸甜苦辣集涌出来,于是,情不能自已,便在《项脊轩志》的后面,补写了附记的内容。比较两部分的文字,尽管都是写项脊轩及与其相关的物、事、人,也都是显现作者内  相似文献   

20.
脂砚斋评语"宝玉情不情"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深入到作品内部,结合脂砚斋的其他评语,认为贾宝玉之"情不情"是指贾宝玉能够用自己的感情去赋予那些没有感情的东西,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贾宝玉把没有感情的人和物看作有感情.它具体包含体贴语、荒唐语和痴呆语三个方面的内容.贾宝玉之"情不情"所造成的"囫囵不解"现象,一方面是日常的交际中存在的"言不达意";另一方面是其"女清男浊"论之核心思想,在那个时代,因出现搭不上车的现象而不被人理解.贾宝玉之"情不情"是脂评"囫囵语"的重要内涵之一,为宝玉所独有,"移之他人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