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以"文俗而雅"著称,《金岳霖先生》(以下简称《金》文)也不例外;但究竟如何而"俗",又"雅"到何处,却缺乏细致的研究。其实,"文俗而雅"并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金》文的语言风格。"俗"谓语言通俗;"雅"即高雅,不同凡俗。而《金》文的语言则是平淡至极却意味隽永,不是"俗""雅"两个标签可以随便贴得住的,"平淡"和"通俗"自有不同,"隽永"与  相似文献   

2.
在从明代成化元年(1465)到清代宣统三年(1911)近450年的历史中,传奇戏曲的语言风格经历了由俗变雅、由雅趋俗、由俗返雅、变雅为俗的变迁。造成这种雅与俗的扭结状态的文化动因,其表层是明清时期两种审美趣味,即文人审美趣味与平民审美趣味之间的对立与交融;其深层则是中国古代两种艺术思维方式,即通俗化的现实思维与典雅化的经典思维之间的冲突与调和  相似文献   

3.
赖智龙 《文教资料》2012,(26):113-115
黄庭坚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家,他的诗歌成就突出,其词也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山谷词分为俚艳词和雅词两种创作倾向,但都以"俗中见雅,由俗入雅"的语言风格见称。"以俗为雅"是一种重要的诗词创作手段,旨归皆在于"雅",这种词学观正是与黄庭坚高尚不俗的人品境界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媒体语言既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借以适合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雅与俗没有严格的界限,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雅中孕育着俗,俗中渗透着雅,和谐统一,才能形成雅俗共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文章试图从审视当今媒体语言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入手,阐述媒体语言的“雅”、“俗”关系,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它的世俗化.在诗歌和散曲的世俗化中,民歌是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从形式上影响了二者的体式和语言,更从内蕴上使其具有了一种“世俗之趣”.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俗”的回归过程,而是映射出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大背景下,雅、俗两种文化由传统的“俗为雅用”、“化俗为雅”开始转向平等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雅与俗是文学的两种类别,两者是一种对立互补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个 双向互动模式:雅的俗化,俗的雅化,以及俗走向雅,再由雅走向俗的循环。雅俗互动的结果是,雅俗界限的模糊,产生了一种“两栖文学”。  相似文献   

7.
把雅与俗这一文学鉴赏理念引入汉语国际教育,是想用文学研究的成果分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教学内容来看,可分为两部分:语言上的雅与俗、文化上的雅与俗。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中需要加入一些“俗”的内容,但要进行选择,并与“雅”的内容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保定老调由明中叶之前流行于河北的俗曲小令“河西调”发展而来,其语言苍凉、朴实、豪迈、大气,是地方戏曲与历史文学的完美融合。从整体而言,保定老调的唱白语言特点鲜明,主要表现为口语、方言土语和歇后语的广泛使用,同时老调剧本语言包含大量古语词、成语和富含诗意的诗词雅句,俗中蕴雅,雅中带俗,呈现出通俗性和文学性两大语言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来文学有“雅”、“俗”之分。《诗经》俗,《楚辞》雅;《乐府》俗,《赋》雅。雅俗之间既联系又有区别,内含一定的辩证关系。一时“雅文学”占统治地位,一时“俗文学”又蔚成风气,这两种情形常交替出现。即使在同时代,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追求,甚而在同一作家笔下亦有不同风格的作品出现,文学即在这种螺旋形道路上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调曲是一种较古老的说唱音乐,有雅、俗两个流派,雅派追求典雅庄重,而俗派则力求贴近百姓生活、平易近人。清代中后期,大调曲以雅派为主;清代末年,随着大调曲逐渐流入民间,俗派产生。新中国成立后至“革”前,是雅、俗两派大调曲协同发展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大调曲逐渐衰落。挽救衰落中的大调曲,走一条以发展俗派、改良俗派为主的道路是非常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与沈从文的小说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但他们小说的审美特色是不同的。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俗"的审美韵味,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雅"的审美韵味。"俗"、"雅"是不同的特色,但他们都是通过作品的文化底蕴、语言运用、人物描写等艺术手法来显现的。  相似文献   

12.
元曲雅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人们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是从其题材、内容和人物方面来看,还是从其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来看,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我们应该比较地、辩证地看待元曲中的雅和俗。与诗、词比较而言,元曲显然要通俗一些,但与诗、词依然有雅有俗一样,元曲也是既有俗又有雅的。在元曲中,散曲比杂剧更雅,杂剧比散曲更俗。在杂剧中,曲词比宾白更雅,宾白比曲词更俗。但无论是散曲或是杂剧,无论是曲词或是宾白,它们也都是有雅有俗的  相似文献   

13.
刘丽芳 《教师》2016,(5):18-19
雅、俗是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两者有对立互补的关系。从中国文学的发展来看,文学的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因为存在雅文学的俗化,以及俗文学的雅化。本文首先指出了传统文学的雅俗之辩,之后研究了雅俗文学的互动问题,最后指出了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文学的雅俗关系。  相似文献   

14.
晏殊词掠影     
宋真宗、仁宗时代,曲子词兴旺起来,出现了"雅"、"俗"两个不同的流派与词风。以晏殊词为代表的宋词语言进一步雅化,字里行间再现了北宋盛世的气象风范。  相似文献   

15.
元散曲取材日常生活化、情感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反映了元代士人对世俗生活的肯定和以俗为雅、极俗成趣、变雅为俗、炼俗为新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它主要是由于求新、求变的心理,避俗求雅的心理,男女性别差异心理,崇拜心理,顺应、迎合心理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楔文文献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文学、历史、宗教、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近年来,相继有一些汉译作品问世,其中有史诗、神话、法典、条约等。不但译文质量良莠不齐,译文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普遍存在,而译文风格多样的现象则主要反映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有的译者将古代楔文文学译成白话文,有的译成散文诗,有的甚至按照汉代以前字法句法翻译,读来有《离骚》之韵,黍离之悲。孰良孰莠,孰雅孰俗,只有结合"信、达、雅"三原则,才能对楔文文学译著的得失加以评说。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曲辞的俗与雅在作品中表现为:或通俗平易,或典雅含蓄。雅俗共赏这一文学审美标准在元杂剧曲辞中的不同含义是:以俗为本,但俗能容雅,雅不伤俗。这一特色形成的原由有三,一是由作品题材内容所决定的;二是由剧作人物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三是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侦探片的<防弹衣>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审美探索:一是俗中寓雅,在一个"俗"透了的故事中,植入对社会很有点警世作用的更为深刻的社会意蕴;二是亦俗亦雅,不仅警察亦俗亦雅,而且杀人凶手也亦俗亦雅,支撑着作品审美聚焦的深层的社会意蕴;三是以俗入雅,在情节的叙事策略上是把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植入"雅"文学的叙事方式,从而营构出一个有别于时下众多侦探片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20.
雅俗共赏是朱自清的一种文章美学思想 ,较明显地体现于他的文辞观上。首先 ,朱自清的文章语言求真化俗 ,运用口语 ,追求一种朴实自然的谈话风格。其次 ,朱自清的文章语言又是经过选择、提炼的 ,能够化俗为雅 ,雅俗合一 ,从而形成通俗而淡雅、质朴而有风华、既纯正自然又新鲜活泼的风格 ,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章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