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唐帝国初期繁荣昌盛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刘知几早年丰厚的学术修养,科举制度使刘知几进入官僚仕途。武则天时代的劝谏上书,使刘知几崭露头角,武则天的诏修史书使刘知几获得了编修历史著作的大好机遇。中宗时代史书编修的烦恼促成了刘知几的不朽名著《史通》的诞生。纵观刘知几的一生,武则天时代正是他史学事业成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缺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节和氛围,刘知几将很难完成《史通》这样一部纵论古今史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2.
刘知几《史通》的问世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对已往史书进行了总结,并且为后人撰写史书提供了指导原则,表现出了卓越的史识。在行文中,刘知几对《左传》颇为重视,每每将《左传》视为其史学理论的根据,不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左传》的史学价值,而且涉及其文学价值,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普遍认同,但客观上是对唐代《左传》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在《左传》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史通》一书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的史学理念。他关于史学变革原则与方法的阐释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刘知几个人的才识和当时社会的大环境紧密相连。它是在批评旧史学与讨论史法义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学术"不离事而言理"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的史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史通》一书中。刘氏对他之前的中国历代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杂史,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其中关于史书写著的方法问题,在文风、体制、语言、叙事、书法等各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且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5.
《史通》一书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的史学理念。他关于史学变革原则与方法的阐释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刘知几个人的才识和当时社会的大环境紧密相连。它是在批评旧史学与讨论史法义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学术"不离事而言理"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6.
高壮  吴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9-141
刘知几《史通》,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当时他提出许多具有代表性、专业性的观点和认识,总结中国古代史书编撰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不仅有“实录”“简洁”等史学编撰理论的探讨,也有文史关系的阐述。此书一直是史家津津乐道的史学专著之一。  相似文献   

7.
刘知几的学术生涯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入。他出生在一个丈化气氛很矿的家庭里。父亲刘藏器学养深厚,教子严厉,致使刘知几兄弟六人均为进士及第。刘知几幼年时代对诗赋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很快就转移到史学方面。11岁时.他随父亲学习《古文尚书》,为其倩屈聋牙、晦涩难解所苦,尽管屡遭痛打,而终无所成。这时.父亲正今为他的哥哥们讲授《左传》,他也凑进去分听,课后还能为诸兄复述大意,辨析疑点。他感叹道:“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①父亲惊异于他的这个想法,答应教他《左传》.一年后…  相似文献   

8.
唐代史学的通史撰述——兼论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刘知几提出的问题自司马迁、班固以下,至唐初刘知几止,大约六、七百年间,我国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历史编纂来看,这个发展有两点是很突出的:一是史书种类的增多,一是断代史书的撰述风靡一时。这从《隋书·经籍志》史部所著录的十三类史书中,看得很清楚。而在这几  相似文献   

9.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其《中国史学史》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史注提出了许多见解,但是许多认识如史注在目录著作中的地位、刘知几的史注观、史注与史评的关系、史书自注的肇始及史书他注的终结等问题与史注发展的实际不一致,很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0.
争正朔、辨华夷是中国古代史书写作的一大特色。作为史学理论家的刘知几亦难逃其影响,但《史通》相关篇章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非但不囿于传统,且与之颇有歧异。细加研究,方发现刘氏对此问题一直在思考、反省和探求。依笔者所见,刘知几更倾向于用名与实是否相符的判断标准来考察、评价历史与史著。  相似文献   

11.
《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理论著作 ,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成就。二书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的流变和得失都有详尽的论述 ,较完整地反映了两人对历史编纂学的认识 ,对今天的历史编纂学研究与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知几在《史通》中以近一半的篇目具体讨论了纪传体史书各种体例的源流和得失,对纪传体史书的编写经验作了详细的分析和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许多改造旧史的主张。本文着重分析和研究了刘知几这些主张的利弊得失,并探讨了这些主张对后世修史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尚书》的文辞,佶屈聱牙,难读难懂,其原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书经有那么难读,似乎正可作为照写口语的证据。”正因为《书经》用的是当时的口语,随着语言的变化发展,后世的人就觉得它艰深费解。但仔细分析一下,《尚书》的难懂,恐怕  相似文献   

14.
第一节 刘知几史学的批判精神和对优良传统的发扬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卒于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年)。他是唐代的大史学家、大著作家。他自著书,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三卷,《史通》二十卷,《睿宗实录》十卷,《刘子玄集》三十卷。和别人合修的书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姓族系录》二百卷,《唐书》八十卷,《高宗实录》二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则天皇后实录》三十卷。《史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唯一流传的专门著作,其中也有三篇佚失了,有一篇的原来面貌也失真了。  相似文献   

15.
官修史书是我国古代史学和社会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在唐朝以前私家修史比较多,大规模的官修史书开始于唐朝,大量的唐代官方编修的史书也为后代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方面,唐朝官修史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府设立史馆,选拔优秀的史官并且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使得唐朝的官方修史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官修史书也是弊端丛生,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论述到官修史书使得史书的编纂程式化,导致了正史的编写千篇一律,效率低下,史实失真,同时也限制私家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个历史人物或一部历史名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环境的产物。不过,我们对环境的理解不能过于偏狭,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笼统地描述一般社会的政治环境,还应具体到对历史人物或历史名著有更深层影响的思想文化环境之中,特别是宗教环境之中。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从佛教的盛行以及《文心雕龙》的传播角度来拓展对刘知几及其《史通》的研究。刘知几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死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他一生历  相似文献   

17.
刘知几注重从编纂学的角度指出《史记》在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图为后世的修史立一“法典”,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造和完善纪传体史书的建议和主张。章学诚则主张学习司马迁圆通变化的旨意,反对班固及以后史官在修史过程中谨守绳墨、不知变通的做法。他力图突破纪传体的束缚,融合吸收其他史体之长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史体。  相似文献   

18.
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纪传”和“编年”是其两大基本支柱。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著《史通》,专写一篇“二体”,文中写道:“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也。”由是后世史家接踵仿效,使我国史籍日臻完备。特别是北宋时期《资治通鉴》的出现,更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的伟大成就对编年体的“继前启后”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资治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史著体裁及其发展过程的最早研究是唐代刘知几,他的《史通》系统地考察唐以前中国史学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提出中国史著体裁分为“六家”:即尚书家,是记言体;春秋家,是编年史体的雏形;左传家,是编年史体;国语家,是国别史体;史记家,是通史纪传史体;汉书家.是断代纪传史体.刘知几认识到史学体裁是不断演进与发展的.强调“时移世异,体式不同”,留眼于变化.他认为百川归大海,这“六家”最终发展归并为编年与纪传二体。刘知几是全面考察中国古代历史体裁的第一人,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史通》是系统总结我国古代史著体例的第一部专著。然而.鉴于时代的限制,刘知几无法全面系统总结中外历史体裁的发展情况,更无法对史著体裁提出本质性的见解。因此,对史著体裁的深化研究是当代学术界责无旁贷的任务,它有助于历史学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史通》中,刘知几自言"弱冠及第,射策登朝",两《唐书》对此的理解有很大分歧。当代刘知几年谱相关研究结论有三:一是认为刘知几于永隆二年(680)进士及第;二是认为其后在京师任职数年后到获嘉任主簿;三是进士及第后又在长安和洛阳游学读书。实际上,知几及第在开耀二年(682),及第后即赴获嘉任职,任职后又去洛阳游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