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几岁的孩子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他们就像把自己包在茧里一样,有什么事情都不喜欢和父母沟通.有时候家长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孩子也不一定昕进去多少.那么,对十几岁的孩子,家长该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家长该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上海进才中学校长赵国弟就此话题给出了四个药方:给氛围,给信任,给平台,给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曾经以为我们老师只要每天爱自己的孩子,告诉自己的孩子要爱别人,告诉他们要爱班级、爱小伙伴、爱父母……他们就会懂得什么是爱。可是有一件事却让我明白,原来爱不仅仅是告诉,还要真正用心去交流,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感受爱,如何去表达爱。班上的毛毛属于那种调皮捣蛋的孩子,整天闯出这样那样的祸。在刚入园的时候,每天都会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里来"告状",说毛毛打人。我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与毛毛沟通,希望能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女儿性格活泼外向,经常一回家就给我讲各种趣事.她在讲的时候,我会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地听,并作出回应,这是亲子沟通很重要的一点.有一本书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写得很好,书中提到了不少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我们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什么都不跟父母讲,宁肯跟同学说.其实,父母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孩子想给你说的时候,你没有用正确的态度回应他?是否对孩子缺乏起码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沟通是从“听”开始的,忽视了倾听,难有好的交流效果,也难达到教育目的。许多孩子抱怨,他们的父母整天对他们唠唠叨叨,说得太多。"我对他们没话好说。"-这是孩子对父母倾听行为不满。许多家长苦恼,自家的孩子总是把大人话当耳边风,说一百遍就像没说过一样。"我们讲的话,他根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要想让6岁左右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关键要重视其听课能力的培养。要听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写"。但是如果把这十个字直接告诉刚刚入学的孩子,没有一点儿意义。于是,我采用孩子愿意、喜欢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们:聪明而懂事的孩子听  相似文献   

6.
看了这个标题您可能会说“学说话,那是小小孩的任务,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说过的话都快流成河了,还要学说话”。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能说话确实不是成年后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能说话并不意味着会说话,并不一定说话的方式就没有问题。从事外交工作的人与他人的交流可能没问题,但是他们需要学习谈判的技巧;做服务行业的人天生不会笑的也不多,但是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微笑;当您有了孩子,如何与他们说话,如何准确表达您的想法让孩子理解是需要学习的。首先不要过多地斥责孩子。《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更直接》的作者洪鸿说:“语言是用来表达…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巴金也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由此可见,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了孩子下面五种数学好习惯. 一、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要让教学有效,就必须规范孩子的倾听习惯.首先要学会听老师讲,在低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我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提醒孩子:"请听我说."孩子会回答:"我听你说."让孩子听了会复述,会把每天听到的内容讲给同学和家长听.另外,要学会听同学讲,当孩子回答问题时会用"请关注我的发言"这句话来提醒孩子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就会把目光投向发言者,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果有孩子没听清楚,课后还可以当小记者去采访发言的同学.老师在教学中多关注多提醒多总结,并用评选"神耳朵"的方法,促使孩子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8.
玉洁 《宁夏教育》2009,(4):78-78
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当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就会感到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时,他才会觉得受到了重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9.
有位母亲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这孩子只爱听故事,不爱讲故事;爱乱画,不爱写字;胆子大得谁都不怕……”结果,孩子上学后,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爱自己乱画而不愿写字,并常常不顾老师的劝阻和批评破坏纪律。老师和家长都以为他是个弱智儿童,可智力测验的结果却是“智力正常”,最后经专家鉴定,才知道孩子患了“诱导性智愚症”,其病因就来自他母亲那经常性的口头强化。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天生就该是听话的,因而对他们的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而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却格外注意,甚至逢人便讲,殊不  相似文献   

10.
在某些孩子提的问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他们难于理解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会发光?草为什么是绿的?成年人是不会再想这些的,他们早就明白这些了。不过请试一试如何向孩子说明这一切吧。我想说,也有孩子提的一些问题是相反的情况:有些事对孩子来说不成问题,成年人却为之绞尽脑汁,包括这样一个我们面临的问题:老师为了谁?每个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说:为了学生,为了孩子呗。孩子们也能同样容易地对付另一个问题:怎样才是好老师?他们会回答:“他为  相似文献   

11.
宋辉 《成才之路》2012,(18):25-25
一位哲人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为此,我们学校也提出了"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现在好多的孩子不会听讲,课堂上常常会有许多"我行我素"孩子,有时你问他老师说了什么,他们会全然不知。 么,如何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呢?一、教会孩子如何去听讲我们常常对孩子说  相似文献   

12.
正常的孩子发脾气,多是受 外界刺激而有所感受的缘故。父 母在孩子有所感受时,能够给他 们安慰和鼓励,使他们用言语倾 诉出来,气消了,心情自然也就 安定下来了。孩子也可从中体会 到自己产生的心理反应并没有 什么过错,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感 受不那么强烈了。 由此可见,要防止孩子发脾 气,首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辅导 他把感受表达出来。孩子有时受 智力限制,很多感受不会用言语 来表达,即使成人也有时对感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可以说,引导孩子表达或宣泄感受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当孩子在极度忿怒之时,最好…  相似文献   

13.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他是从一个牵着孩子的手走路的人转化成一个看着孩子走路的人的过程。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 ,如何做孩子的朋友又显得十分的重要。对于今天的年轻父母来说 ,做孩子的朋友着实是一门艺术。他们所面对的是这样一批既聪明、顽皮又狡猾的“人精” :这些孩子早早会爬会走会说外语 ,不足周岁就能拆玩具听电话和使用遥控器 ;不足学龄就会烂熟游戏机玩残电脑 ;不足十岁就会春心萌动悄悄“恋爱” ;会耻笑爸爸怎么没上过大学 ,会奚落妈妈怎么不化妆不穿时髦的衣服就去给他们开家长会。所…  相似文献   

14.
年幼的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许多遍,他们总是不肯听,此时,父母很容易会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然而,怎样算是不听话?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不听话是否一定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又应如何来处理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对教育和孩子有兴趣,并且要有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的优点才会被及时发现,孩子才会有更多创造,其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教育也才会产生奇迹。也只由这样,孩子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深刻体会与感受。  相似文献   

16.
从朋友那儿借来《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读完后又细细翻阅了几遍,书中呈现的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师精湛的沟通技巧、师幼间富含意义的对话以及可爱的卡通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我感受颇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的第一章内容,作者指出: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山区教师,一直以为山区孩子各方面都比不上城市孩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直以为语文教育只要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就万事大吉了.直到听蒋桂芬老师的讲座后才感悟到,识字教育对小学生一生的影响有多大,教师的责任有多重.  相似文献   

18.
洛日 《师道》2006,(4):32-33
因为看到一篇有关拥抱的文章,我给学生出了“回家拥抱父母”的作业,不是强制性的,希望他们都能做。第二天的班会课上,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有的高兴有的羞涩,有的故作不在乎却掩饰不住神情里的喜悦。听了他们的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错,孩子都这么大了!然而,孩子们也才这么大!  相似文献   

19.
学习教育的艺术强调共情。婴儿从一开始就有共情的表现——别的宝宝哭了,他也哭,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如何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感受,关键在于家长。如果孩子用玩具打了小朋友的头,一定要让他知道小朋友会很痛,同时问问他如果别的小朋友打了他,他会有什么感受。言行一致。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必须以身作则。如果你为了避免买全票而谎报孩子的年龄,或者在邻居背后说他们的闲话,你的孩子会和你有什么不同吗?而且,仅仅做一个榜样是不够的。Lickona博士说:“你必须用语言清楚地告诉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又都存在着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