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乡的小溪     
半夜醒来,再也不能入睡。月光透过窗户,静静地照在床前,如一层薄薄的轻纱,又似那朦胧的雾。不知怎的,我忆起李太白的《静夜思》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悠悠的诗句,淡淡的愁绪,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我不禁披衣下床,伫立窗前,凝望苍穹中那轮皎洁的圆月,  相似文献   

2.
对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三种解释; 一、将“床”理解为睡觉的床,认为这首诗是写诗人“上床入睡时,因看到床前由窗口照入室内地面上自如秋霜的月光,而引发望月思乡之情。”(《阅读与写作》1993年4期《谈引用警语名句的错讹》)这样  相似文献   

3.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海子的《月光》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月是常有的,但有月不一定有月光。即使有月光,也不一定就“美丽”。在商品经济浪潮卷来的年代,空中弥漫着风沙、烟雾、尘埃,月光要么被封杀了,要么只能艰难地露面,或迷朦或晦暗,久违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佳境。这令人何等的惆怅、哀怨,进而深沉的追溯!更何况现实中的失落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回忆,《月光》就这样诞生了。诗人无比兴奋地赞叹“今夜美丽的月光”,并约请我们抬起头来,“你看多好!”于是诗人一再强调“不要说”“不要问”,其实是非说不可非问不可,因为世俗的污浊与晚…  相似文献   

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五言短诗,语言浅显易懂,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其中的诗旨一游子思乡。分析这首诗,用不着在诗句上作什么阐释。秋天,夜深入静,游子难寐。天空一轮明月,月光透过窗户,撒在游子的床前。游子乍见亮光,怀疑是地上的落霜,他顺着亮光朝窗外望去,看见  相似文献   

5.
李白雅称“诗仙” ,其“斗酒诗百篇” ,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不少是千古传诵 ,老少皆吟。《静夜思》即是。因诗文所构筑的美妙意境和包蕴的人之常情 ,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现今不知其意者甚少 :诗人旅居在客栈里。晚上 ,他看到从窗户照进来洒在床前的月光白似秋霜 ,于是抬头仰望 ,只见圆月高悬 ,不由低头怀念起远方的家乡来……一年一年又一年 ,老师们也都是这样向学生解释的。曾经有学生在一篇文章中引用《静夜思》时把“床前明月光”改成了“房前明月光” ,他说月光照在屋里怎会联想到霜呢?他的确言之有理。我想堂堂大…  相似文献   

6.
刊中报     
刍议《静夜思》中的“床”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为诗的前两句 ,其中“床”的意思 ,人教版参考书解释为“睡床” ,因而把这两句诗理解为 :诗人看着床前银白色的月光 ,感觉好似地上的霜。对把“床”解释为“睡床” ,我以为不妥。查《辞海》“床”有三种解释 :(1)供人睡卧的用具 ,如床铺、床位 ;(2)安置器物的架子 ,如笔床、琴床 ;(3)井上围栏 ,如古乐府《淮南王篇》 :后园凿井银作床 ,金瓶素绠汲寒浆。联系诗意分析 ,我认为“床”应理解为“井上围栏”即“井栏”。其理由有二 :1…  相似文献   

7.
《静夜思》(六年制小语第四册第13课)是一首五绝。这首小诗大概是李白晚年的作品,诗人长久在外奔波,对于养育自己的故乡是很思念的,在一个明月高照的深秋夜晚,诗人又触动了思乡的情怀,于是便写了这首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前两句写明亮的月光。诗人辗转反侧,睡到半夜,一觉醒来,忽然看到明亮的月光穿窗度户,照到床前,因为还没有醒清白,迷迷糊糊,看到床前一片水银似的白色,明亮耀眼,因此又疑惑是地上洒了一层秋霜。“床前”二字,暗写出诗人从酣睡中醒来见到月光的情景。接着用“明”来修饰月色,一来是有意强调光的亮度,给暗色画面增强光点;二来更重要的是为下句的“霜”字作铺垫。第二句“疑”字  相似文献   

8.
吴勇前 《湖南教育》2003,(23):35-35
在读书读报刊的过程中,定会碰到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轻易放过,就会与教研灵感失之交臂。如果能抓住一个或几个问题,就会抓住教研的灵感之神。有一次,我翻阅宋朝宋敏求、曾巩合编的《李太白文集》,看到《静夜思》是这样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猛然想到有关报刊曾对“床前明月光”中的“床”进行过讨论,一种观点认为“床”为“井栏”,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睡床”。看到这一版本的《静夜思》后,冥冥之中对所争论的问题似乎有了新的理解,于是继续研读《李太白文集》,搜集了一些材料,写了《读另一版本的〈静…  相似文献   

9.
小学古诗中有些疑难词语,教学释义时常有分歧。给正确理解诗意带来一定困难,这儿择要举例试作辨释。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疑:教参释作“怀疑”。近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疑”应作“象”、“好象”,理由是从上句看出诗人已知道“床前”的地上是“月光”,怎会再“怀疑”它是“地上霜”  相似文献   

10.
当你还是婴儿的时候,熟睡在摇篮中,妈妈一边轻推摇篮,一边轻声哼唱着优美、动听的摇篮曲;月光透过窗户,映照着你的笑脸,你就会在美妙的摇篮曲声中安静地进入梦乡,那是多么甜蜜, 多么幸福呀! 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各自的《摇篮曲》。可是,你知道吗?十九世纪奥地利大作曲家、“歌曲大王”舒伯特,他是怎样创作出那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吗?  相似文献   

11.
李白《静夜思》(六年制第四册13课)有句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望庐山瀑布》又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作何解?翻阅手头上的教参,均解为“怀疑”。诗人既知“床前”洒落的是银白色的月光,为何还要“怀疑”它是“地上霜”呢?而《望庐山瀑布》一诗,从诗题到诗句已两次出现“瀑布”一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自然是“瀑布”,又为什么要“怀疑”呢?因此,“疑”之解释有疑。我认为这两处之“疑”,均应解为“像”、“似”、这样解才理通情顺,并且合乎比喻修辞格:“床前明  相似文献   

12.
“床”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明白如话,家喻户晓,蒙童成诵,但诗中的“床”字,一般诗歌选本都未加注,以为这是一个人人都懂的常用字,就是指当今作卧具之用的“床”。如《唐诗鉴赏辞典》说“透过窗口的皎  相似文献   

13.
珍惜     
听说张国荣跳楼自杀了。月光散下,亮亮的。我把家里的灯都关上。打开随身听,Rcason的曲调缠绕着我的思绪,我的目光透过窗户看见外面灯火辉煌……“他为什么要选择逃避?”  相似文献   

14.
近期,有幸拜读了辽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王坤老师的《我对“明月”的理解》(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第8期)这篇文章。王坤老师认为《静夜思》此诗第一句中的“明月”的“明”是动词,作“闪耀”或“映射”讲。与“月”不是构成偏正关系而是和“月光”构成动宾关系,从而确定全诗的节奏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王老师的这番独特的见解,笔者颇有异议。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课本对“月色入户”一句的注释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显然,这里是把“户”训释为“窗户”。笔者翻阅了手边的几种选本,发现“户”字注释各本不一,时下也多有讨论。周裕锴等人编著的《三苏》对“月色人户”之“户”解释为“门户”;(中华书局,2010)任中敏选编的《宋词三百首》解释为:月光低低地照进华美的门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可见,“户”字有“窗户”、“门窗”、“门户”等多种注解。到底哪一种注释更为合理?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户”字及其相关词语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月色人户”中的“户”的意思应为“门窗”。  相似文献   

16.
《静夜思》在中国语文教材中通常记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在日本汉文中.这首诗记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初中三年级的华裔学生相木将希发现上述差异后,决心问个究竟。他和同学咨询了日本出版商,但对方回答“不清楚”。于是,他们通过查询,终于得知中国现在通用的《静夜思》系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经过改写,日本汉文表述则是李白作诗原文。据称,中国大陆学者一般都同意,日本版本的《静夜思》和现存最早的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一致,应当是李白原诗。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静夜思》是摹仿之作刘朝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小诗平白易懂.简短好记.琅琅上口.是典型的“启蒙读物”。早在宋代,就被选进《千家诗》一书而“家喻户晓”。从古至今的文学评论家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这首...  相似文献   

18.
一、前辟四窗课本对“前”做了注释:“前,指阁子北面,因这阁子是‘北向’的”。中南五省编的《教参》翻译此句为:“室前新开的四扇窗户”。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以下简称《译注》)翻译为:“前面开辟四扇窗户。”笔者认为上述翻译不太准确,容易引起误会。笔者教此文时就有同学提问:“室仅方丈,怎能开四个窗户?”笔者告诉同学:“四窗不是四个窗户,而是在原来‘向’的基础下开一个大窗户,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做两扇窗门。”此句应翻译成:“在前壁(北向)开了一个有四扇窗门的窗子。”  相似文献   

19.
一身如寄     
滴答,滴答!秋天随着时钟缓慢的音符,舞进了这个寂寞而孤独的夜晚。淡淡的月光透过窗户,陪伴  相似文献   

20.
你家有玻璃窗吗?透过窗户,你能看见外面的东西。人体像一座房子,也要透过“窗户”和外界联系。人体有哪些“窗户”呢?眼睛(视觉)是人体最重要的“窗户”。通过眼睛,你看见了外面的世界,周围的人和东西。假如没有眼睛这个“窗户”,你的世界将是一片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