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身体去读书,得到的是知识;用头脑去读书,得到的是理性;用心灵去读书,得到的是体悟和感受。”我觉得这段话很有道理。我喜欢看书,但却是“用身体去读书”,得到的只是文章极少的表面知识。自从进入中学以来,“感悟”成了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词,这篇文章要感悟,那篇文章要感悟。中国文学博大精深,用身体去读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书的需求,使得我对于文章的精华理解不出什么,只觉得意思很蒙,似乎文章的含义离我很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师时常对我们说:“读书要读得身临其境才能体会文章的含义。”但是我却从未有过身临其境的感觉。即使偶尔…  相似文献   

2.
人与鬼大战,这可是件奇怪而新鲜的事,你不妨听我慢慢地道来。首先,我要对付的是难缠的“懒惰鬼”,它常常出现在我的生活中。记得有一次,妈妈叫我跟她去摘菜,我就说:“等看完这集电视剧再跟您去。”等我看完了电视剧,妈妈又叫我去摘菜,我又找借口。妈妈这才知道我是在偷懒。妈妈  相似文献   

3.
因为我属虎     
爷爷得了重病,爸爸很着急。他隔三差五就去乡下看望爷爷,却从没说让我跟着去。一个星期天,爸爸又要去看望爷爷,我也要跟着去。爸爸脸一沉,说:“不准你去看爷爷。”我想:为什么你能去,我就不能去呢?爷爷得了重病,作为他一向疼爱的孙女却不去看他,那不太无情了吗?我生气地问:“爸爸,为什么不让我去看爷爷?”我一问,爸爸的语气更生硬了:“不让你去就不让你去!是不是我打你一顿你才听话呢?”我感到很委屈,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趴到床上哭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写作范围,自拟题目,展开想像,写一篇文章。这一命题灵活而富有新意,宽泛的要求给考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写作天地。在高考评卷中笔者发现,就立意而言,广大考生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对政治生活的关心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了我驻南大使馆,发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我报名参加阿城市北四区乡镇物理公开课比赛。可自报名后就再无任何消息,具体日程安排、比赛要求等等一无所知,忙于毕业班教学工作的我,逐渐将这件事忘到脑后了。10月20日,我刚上完第二节课,校长急匆匆来找我:“你马上到料甸中学去参加公开课。”“公开课?”我猛然想起开学初在教研会上报名参加公开课的事情来。“咱们学校的网络出问题了,所以没接到通知,原定的是你上第三节,肯定是不赶趟儿了。如果你去,我给教研员打电话,给你调到第四节。”校长也挺着急。去不去呢?我拿不定主意。不去吧,失去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去吧,我又没任…  相似文献   

6.
我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爸爸是一家机关的处长,妈妈是高级工程师,因此,我的家庭富裕而又充满乐趣,这也就养成了我那固执任性的性格,我听不进任何人的话,只是一地一意孤行。有一天清晨,我刚刚起床,又听见妈妈唠叨的声音:“诗雨,快去弹琴,快去。”我懒洋洋地答应着:“知道了。”可却依旧趴在热乎乎的被窝里享受着。妈妈见我没有动静,又在喊:“诗雨,快去弹琴呀!”我极不情愿地去弹了几下琴,就盖上了琴盖。  相似文献   

7.
吴遵民 《上海教育》2001,(22):23-24
今年高考,国家有关部门取消了应试考生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是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曾短期招收大龄青年之后的又一次全面放宽考生应试条件的举措。但是,由于在政策的具体落实方面,没有能够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因而使得大龄考生们徒怀凌云志却仍难圆大学梦。同时,这也迫使我们去反思:难道接受高等教育,就只有参加高考这一条道路吗?  相似文献   

8.
季振邦 《新读写》2011,(9):54-54
丁雨涵同学的这两篇文章,总的感觉写得还是不错的。一、不错的内容。应该说这两篇文章,都是有比较充实的生活内容的。《路》写了“我的卧室正对着一条马路”给作者带来的烦恼,并慢慢习以为常的过程;又写了在一次春游中见到一位乞讨老妇人受辱后麻木不仁的情状。《谁把流年暗偷换》写“我”的叛逆,写“我风华正茂”而父亲却如何“逐渐老去”。从这些内容看,  相似文献   

9.
自己发表于2002年的一篇文章竟然在2004年被江西一名考生抄成了高考满分作文!5月13日,作者曾颖意外发现该情况后,到天涯论坛“天涯杂谈”发了一贴声讨该考生,没想到招来骂声一片。在一个以法为最高权威的社会,人要为自己的违规埋单。一个抄袭者被揭发后,社会理应对抄袭者“绳之于法”受到严惩产生正义快感。而如今网友却反其道而行之,对揭发者进行激烈的炮轰,而对抄袭者深表宽容。我认为,在这反常的背后是人们对高考作文制度不满的集体发泄和控诉,也是对一个小孩担负制度性原罪的理性反思。我也是从高考中走过来,也很熟悉高考作文的情形。到…  相似文献   

10.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作文的形式,由材料型转向了话题型,只是指定了写作的范围,这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让考生在这个空间内去立意构思。在短暂的时间内,不少考生仓促应战,写出来的作文不太理想。怎样在短时间内写出比较好的作文呢?这就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处理程序。首先要审文题或审试题的要求定文体。话题型作文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命题型的,如“生活告诉我”、“高中生活是什么”、“××我想对你说”等。另一类是试题要求型的,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再如“以反映素质教育给…  相似文献   

11.
你问我答     
《中国高校招生》2003,(6):45-45
高考在即,如何预防“非典”? 问:我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能告诉我在此期间应当如何面对高考,又应如何预防“非典”吗? 一位非常焦虑的山西考生王庆春答:近来,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对“非典”是否影响高考而产生焦虑的心情。我们应当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每一位考生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会得到最有效的保障。在“非典”疫情未能得到最有效的控制前,甚至高考的系列安排都可能会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是我们每位考生和家长都应放心的。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4,(7)
有位智者说过:“上帝关闭了所有的门,他会给你留一扇窗。”——给所有自考生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华夏大地教育网承办的“自立、自强、自信——我与自考的故事”征文活动正式开展.该活动面向参加自学考试的各行各业人士,旨在通过自考生奋斗拼搏的成功案例、弘扬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自考精神.激励广大自考生奋发图强.获得社会的认可.赢得自己人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4,(4)
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华夏大地教育网承办的“自立、自强、自信”——我与自考的故事征文活动,旨在通过自考生奋斗拼搏的成功案例,弘扬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自考精神,激励广大自考生奋发图强,通过自考改变命运,获得社会的认可,赢得自己人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把女儿从学校接回来,我让她快去做作业,谁知半小时之后我再去看她,却发现她居然还悠闲地在客厅里看着电视。见此情景,我开始板起脸向她吆喝,我说:“关掉电视,快去做作业。”女儿悻悻然地向我撇嘴:“哼,等哪一天我做了妈妈……”我好奇地问:“你做了妈妈预备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曾经当过语文老师,因此非常关注教育。他的这篇文章写于去年9月底, 编辑“旧作重刊”,缘于莘莘学子及其家长们的一种疑虑:今年高考又将来临,会否再生“‘李洋’的幸运和‘我’的愧疚”?真不希望鄢先生的旧文开新“花”!~~  相似文献   

16.
本学期一开学,老师就告诉我们:这学期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参观江苏科学宫!老师说得那么高兴,可是同学们却像霜打的茄子——蔫了。真是弄不明白,南京好玩的地方那么多,老师为什么偏要带我们去那儿呢?可是,到了科学宫我才明白,这儿好玩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同学们既兴奋又入迷,一边看一边记,一边记一边问。正当大伙儿兴趣高涨的时候,老师却集合我们回校了。哎,实在是不过瘾。从那以后,我一直盼着能再去科学宫。这不,机会又来了。国庆放假7天,爸爸妈妈问我想去哪里玩,我脱口而出:“科学宫!”又到科学宫,我好像见到了久别重逢…  相似文献   

17.
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仿佛置身于美国一所小学的教室里,与他们一起品读,一起畅谈,一起追问,一起寻觅……我时而颔首深思,时而畅所欲言,时而倾心谛听……这不就是我“上下而求索”的语文课吗?于是,我急不可待地推荐给我的同事———”这算什么好课,不就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吗?”“这是语文课,还是思想品德课?”“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学到什么?听说读写的能力怎么去培养?”“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课堂教学竟然还如此落后……”不!无论你们怎么去批判、去诋毁,但她的确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因为———一、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  相似文献   

18.
朱振 《现代语文》2007,(1):41-42
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的一篇文章《悼念乔治·桑》。记得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此以前你从未读过这篇文章,我希望你用心去读它,你读过它之后,就再不会将它忘记。”《悼念乔治·桑》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因为它能让我们跨越时空,感受到伟大灵魂的高尚和美丽。  相似文献   

19.
那还是我上二年级的时候,一个晚上,我拿着书本要妈妈报听写。可是,有几个字,我老不记得怎么写,像“掌”,“随”,还有“酸”。我重新默记了一遍,一开始听写,又忘了;再去记一遍,再听写,还是忘了。我急得快哭了。  相似文献   

20.
《我不是最弱小的》就文本本身而言,说的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透过宇里行间,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蕴含其间的深刻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教学这篇文章时,宜以“我”为主线,一方面关注“我”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