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是实现教育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完善教育立法入手,实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建立科学、完善、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教育法律体系。为依法治教提供法治依据。  相似文献   

2.
法治的实现不单单是法律问题,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只有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文化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法治国家才能建成,法治社会才能形成。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法治实现的经济条件;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是法治实现的政治条件;法治文化的充分发展,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树立是法治实现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作为治国方针提出来,这是一种创举。要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教育引导社会公众树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现代化,以及世界文明相协调的新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社会基础。中国是个传统的政治国家,因此中国法治的建设应当首先从政治性标志入手,也就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采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是邓小平以法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要点有二:一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制度问题,为此他主张要克服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影响,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党政分开的原则;按“四化”标准选择接班人进领导班子,实行退休制度,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强集体领导。二是解决制度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民主制度和法制,以避免“文革”之类的悲剧重演,保证依法治国和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商鞅变法强秦统一中国和欧洲文艺复兴后崛起之历史事实,并同当下中国改革之政治困境无不让人去有历史使命感地思考何以然的发展问题。古人说"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因此,对法治之制度源的思想贫困正是当前改革困境的根源原因。何谓法治之源?它正是一种指引法治建设的思想层面的政治价值导向,总涵盖了一国所有的政治制度源头,也昭示了社会的破立规律,倡导一种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执中思潮。中国的法治之源包含了总领国家政治的立国与治国之重大事务,其中的规律又是怎样的?这正是中国法治之源所要思考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7.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这是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特别是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痛苦教训得出的结论。为了这一任务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理论,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它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时,把这个问题写入了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新的宪法条款以及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法治和法制,就是本文要进行分析的重点。虽然在一般法学理论的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邓小平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由历史条件、理论前提、内在要求、内在保障、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手段、发展模式构成,这些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借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法制与法治都属于法现象的范畴。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是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包含着一种价值追求。两者存在着位阶上和属性上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的中国,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X.Y. 《成长》2005,(4):90-91
170年前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过,法律人这样一个群体,长期对法律的研究和司法的过程,使他们养成对规范的热爱,对秩序的热爱,使得他们对于来自任何地方的盲动的力量都抱着一种藐视的态度,并愿意把人民对政府的不满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中加以解决。这便是作为民主与法制的捍卫和推动者的律师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违宪审查是一个老生常谈却不得不谈的问题,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构建违宪审查制度必须从现实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出发,为违宪审查制寻找理论基点,并进而结合实践作出适当安排.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实现法治化的基础和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治化的实现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的社会整体运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法治化内在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法治化进程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演进的过程中产针呈现出各种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3.
刑事赔偿程序的法治化是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治化的程度直接反映一国法治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状况。从我国现行的刑事赔偿程序的考察来看,其法制化程度还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该程序法理价值的茫然性与法治定位的欠缺性两方面,结合我国现行刑事赔偿程序的实际运作,在今后刑事赔偿程序的法治化必须以其法律属性的确定为基点,具体设计刑事赔偿程序的法治化内容:即刑事赔偿程序的法律形式法典化,刑事赔偿程序的实施监督完善化,刑事赔偿程序的私权救济充分化,刑事赔偿程序的责任追偿具体化,以及刑事赔偿程序与其他程序协调化。  相似文献   

14.
违宪审查主体的界定是构建违宪审查制度的核心。违宪审查主体、违宪主体、违宪审查程序启动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虽然学界对我国究竟该建立什么样的违宪审查制度争论不休,但违宪审查主体的确立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宪政体制。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具有相对独立地位、较高权威的违宪审查主体制度,是完善我国宪法监督机制,维护宪法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恪守消极的美德、维护法律的安定性、降低法治成本,世界各国与地区的违宪审查机关无不将法律合宪性解释原则奉为圭臬,并逐渐开辟出适用此一宪法原则的三条路径:体系解释、限缩解释、法律的再造.法律合宪性解释原则的讨论,对中国宪法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宪法的基础地位为构造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税收理念提供了指导方针。税收作为国家存在及其运行的主要物质基础,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我们在面对税收之相关问题时,不得不将之置于宪政的语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解读。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和平衡税权与宪法的冲突,形成一个公开、公正、有序、透明的税收法律体系,提高税收法律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7.
违宪审查制度的构建是现阶段我国宪政制度的重点与难点。建立以宪法法院为主体的违宪审查制度是法治国之最佳模式。宪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其宪法地位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平行,仅低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阐述了宪法法院与国家各机关的权力配置:宪法法院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权力关系;宪法法院与国务院的权力关系;宪法法院与最高人民法院的权力关系;宪法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台湾地区“健保法”规定了补充保险费制度,其被质疑仅是为了扩大健保基金量,无视中低收入户等特殊境遇者,有“违宪”之嫌.补充保险费制度招致“违宪”争议,与其基础行为的“脆弱合宪性”有关,但补充保险费制度尚未断裂该“脆弱合宪性”链条,仍具有“合宪性”.  相似文献   

19.
以系统性和规范性原则,切入45年来人们对异形词研究的得失。把现代汉语所有的异形词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即异形词群系统,揭示其意义结构关系及其规律。认为异形词系统组内各词之间同素同构与非同素同构并存,异形词群的其他各个层级系统之间以及异形词群与非异形词群之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语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规范异形词的系统性原则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强调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考试、课程、管理、师资和教学等因素的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更应注重五因素改革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