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已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开放式”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新尝试,在本文中我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①“开放式教学”的准备活动,把主动权让给学生;②“开放式教学”的基本部分,发展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实践性;③“开放式教学”的结束部分,使学生体味了体育锻炼的愉悦性;④对“开放式教学”体育课的评价体系的设想;⑤“开放式”体育课模式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使教学达到最优化,本文应用控制论的理论知识,通过对体育教学中“教”与“学”双边活动进行调控,借助于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使体育课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3.
高维录 《甘肃教育》2009,(15):64-64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如果教师只研究教法,不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指导,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学生会把体育课当作游戏课,长此以往,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也练而无“功”,使“教”与“学”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更达不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能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让学生喜欢体育,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作为教好体育课的首要任务。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体育教学中从以下几点着手,使学生在自主获取、主动合作、探究创新的新课堂教学境界中学习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的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要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应树立学生第一的意识。我在体育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学习与提高。  相似文献   

6.
快乐体育教学从情感入手,使单调枯燥的体育课变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练.快乐体育教学与传统的模式体育教学的根本区别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赵晓亮 《教师》2010,(5):104-105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只有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七接受教学的过程,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从儿童心理出发来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融合成为教学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教”与“学”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季冬华 《文教资料》2005,(3):147-148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途径 ,如何达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完成体育课的任务 ,关键在于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下面是小学一年级第一次室内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1 教学内容 :(1)体育课的目的任务。(2)体育课堂教学常规。(3)体育课的基本队形。2 教学目的任务 :(1)让学生初步了解体育课的目的任务。(2)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一些注意事项 ,上好体育课。(3)让学生记住上室外体育课的队形和自己的位置。3 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常规要求、队形中的学生位置。二、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今天我们第一次上…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是高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知识与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任务,而最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来培养学生人生智慧。要完成这一任务达成这一目标,使体育课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四有”人材的途径,教学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把握这一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仅从体育课教学的主  相似文献   

12.
黄永生 《辅导员》2014,(4):77-78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力求掌握某种知识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力,只要有兴趣参与,便可以不费力地激起并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应该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人手。离开这一点来谈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无疑是没有意义的。在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笔者认真地做好体育课的课堂教学,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的“龙头”,使学生从“要我上体育课”变为“我要上体育课”。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出的必然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针对学生模仿力强、知识面宽、爱好广泛、精力旺盛、学习任务加重等因素,我采用快乐体育课的教学,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对上体育的兴趣加浓;体质有大幅度的提高;体育课的出勤率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提高;掌握“双基”加快。所谓快乐体育,是使学生在心境自然、  相似文献   

16.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中广泛存在厌倦现象,并已波及到体育教学。然而,绝大部分对体育学习感到乏味,对体育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可以被列入“假厌学”中,这写学生内心并不讨厌体育活动或是体育课,而是体育课上教师所教的内容、方法感到枯燥厌倦。体育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学科,体育受到学生的喜爱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喜欢体育教学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与认识不单单是使学生喜欢体育的问题,而且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向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影响我们推进体育教学科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因此这部分“假厌学”学生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地去加以分析与解决。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得到增强。为此,我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尝试。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上是沿袭前苏联体育教学的一套老模式,“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被动教学观一直统治着课堂,使体育课变得单调枯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可能激发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人,从九十年代初,我们开始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模式,这就是“和乐体育”。 一、“和乐体育”的思想理论基础 “和乐体育”是在继承和借鉴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教学论和党的教育方针而提出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思想、新模式。 所谓和乐,顾名思义,和谐而欢乐。孔子说:“礼  相似文献   

19.
由于学生存在先天生理和后天锻炼的差异,因而体育差生是客观存在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化“差生”,使其积极参与体育课及课余锻炼,不断增强其体质,逐渐使其摆脱“差”的帽子。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体育达标率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很大的作用。体育差生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纲要)中指出:“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育意识,作为我国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目标之一,这在我国体育课教学的法规性文件中作出明确的规定,尚属首次。毫无疑义,这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给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一个极为重大而十分现实的、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提出几点看法,与同仁商榷。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