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两年受众面较大的一部非虚构文本,《中国在梁庄》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虽然具有口述实录性,但因作者极力规避又无法消除的先入之见与抒情性话语使文本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声音,浅尝辄止的分析使其深度不够,同时也违背了基本的叙述伦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民工题材的小说引起人们广泛注意,梁鸿的《出梁庄记》写出了农民工打工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道出大历史的虚妄和荒诞。农民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成为一个个漂泊的灵魂,追逐着一个个破灭的梦。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的《丁庄梦》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勾勒了河南农村的艾滋病史,以丁庄为切入点,展现了村民被卖血许诺的光明幸福的未来所蛊惑,疯狂地卖血,并因此染上了艾滋病的"人间戏剧"。在其间,对这群热病们的放逐、疾病背后的关于生命的贩卖和权力的争夺,让我们目睹了异化社会中人性的疯狂与颠倒,以及思考作为疾病背后的隐喻。作者通过前现代寓言和后现代叙事,书写了一个当代的"疯癫与文明"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介入”是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同属于介入现实的“非虚构”典型作品,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以及彼得·海斯勒的《江城》都体现了创作主体的积极在场,抒发了创作主体的自我声音和内心情感,具有明确的主观意图。同时,由于受到创作者个人身份立场的影响,作品中存在着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创作主体对现实的介入姿态也随之体现出强势与节制的分别,这又进一步导致他们笔下的梁庄与涪陵的景物人事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年来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其"众声喧嚣"的非虚构文体在文坛引起了热切关注。本文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中的三种话语体系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内容讨论不同话语在文本中各自的存在状态与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8.
贺晓武 《文教资料》2008,(27):15-17
阎连科的小说<受活>影响巨大,不管是对现实的揭示,还是时历史的深层结构的发掘,都可以称为优秀之作.在文体形式上,用絮言体把现实掩盖的历史再现出来:在虚构技巧上,以荒诞情节折射真实;这就在人类学意义上,展现了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性真相.  相似文献   

9.
王静 《文教资料》2012,(10):11-12
阎连科在小说《丁庄梦》中不仅揭露了中原地区农民的精神性弱点、人性中的恶与美,而且揭露了这场悲剧的时代性。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无一不感受到阎连科的诚挚心灵,以及对于农民的深切同情,《丁庄梦》正是作家怀揣着时代良知所做的一场诚实揭露。  相似文献   

10.
《丁庄梦》是阎连科意识到“第一手素材”基本写尽,必须探索出一条新路才能有所创新的情况之后面世的。相对于阎氏此前的作品,这部小说的确呈现出了较多新质。不过由小说主题来看,这次转型、这些新质实际使得这部小说湮没在中国乡土小说谱系中而失去了阁连科既往小说特有的独立特行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非虚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外延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变化,从早期有限的几种文体到几乎涵盖了所有以真实为内容的文学作品,而在演变过程中,“非虚构”概念初期对于新闻等体裁写作新变的意义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呈现出一种走向现实生活的开放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不仅有其文本特质的原因,更是现代性持续显现的时代表征。在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为代表的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呈现出个体复杂深刻却鲜为人知的现代性体验,在个体命运的互证中显示了现代性“变”与“不变”的矛盾,并以对现实的记录和对历史的重写,彰显了文学的现代性反思品格。总之,新世纪非虚构文学既以对现实的真实记录而展现了现代性图景的繁杂,同时又在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性中建构着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陈余 《文教资料》2013,(35):106-108
随着“非虚构小说”在国内兴起,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也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乔叶作品,探析了非虚构小说的文类特征:真实的叙事题材和小说叙事技巧.强调了此类创作关注现实描写现实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用大量的论著完成了自己“非-哲学”体系的建构后,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拉吕埃尔将其对哲学的批判延伸至摄影理论领域,并试图通过“非-摄影”理论撤销哲学思想对摄影的主导权。为此,拉吕埃尔不仅质疑了大多数摄影理论所依赖的世界的概念,而且还诉诸所谓的“内在的摄影实践”以消除哲学对摄影产生的消极影响。此外,为了增强“非-摄影”理论的严格性,拉吕埃尔沿用了其在《同一性理论》中创造的“广义的分形理论”模型。即便如此,“非-摄影”理论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并非非-摄影理论所独有。在对自己早期的思维模式深入反思后,拉吕埃尔用“广义的量子理论”取代了“广义的分形理论”。前者对“悖论逻辑”的容许,为拉吕埃尔的理论实践开辟出了广阔的“虚构空间”。“照片-虚构”便是其利用“广义的量子力学”模型对早期“非-摄影”修正与扩展的实验性成果。由是观之,拉吕埃尔的摄影理论不仅开辟了一条新的用于思考摄影的方法路径,而且也为深入理解拉吕埃尔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索引。  相似文献   

15.
徐则臣认为乡村和城市是世界的两侧,乡村生活让他感知着生命的爱与怜惜,进而潜在影响其写作。何平对乡村的情感是复杂的,既迷恋又想逃离乡村。李徽昭则在世界视野中比较和阐释乡村的独特性,呼吁关注乡村。有关城市,徐则臣指出,文学应该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不断穿越,正确认识当下城市。何平认为,中国城市是马赛克一般的存在,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复杂性。李徽昭提出,不能从表层或概念去理解城市,应强化个人感受,从主体性出发去认知和解读城市。他们共同认为,中国城市文化有其复杂性,城市书写还没有充分文学化,作家需要建构新的城市审美数据库。李徽昭认为《耶路撒冷》是一代人的心灵史,弱化故事情节的同时,强化了小说的思想力。徐则臣则指出“耶路撒冷”关切着精神层面,当信仰缺失、妥协成为常态时,应找回初心。  相似文献   

16.
《敌国贸易法》对古巴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汤姆·米勒在《与敌人贸易》一书中真实刻画了美国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状态下的古巴社会的生活现实。经济制裁影响古巴的物资供应、货币政策、话语习惯等诸多方面,但古巴人民没有因此萎靡,仍旧表现出对于政权和制度的接受,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汤姆·米勒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反映现实而被誉为"最好的非虚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凌叔华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女性作家,她在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尤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交往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拥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的书写,是其中西跨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古韵》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清末民初旧式大家族的生活图景,在跨文化的写作语境中想象和虚构了中国形象,为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独特气韵。同时,对于如何在西方话语系统主导下求得东方话语的表述权,凌叔华的《古韵》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任玉娟 《考试周刊》2014,(50):23-24
诺曼·梅勒是美国当代最重要作家之一,他的非虚构小说创作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作压力促使他创作转型,美国社会的动荡为他提供了契机。非虚构小说在梅勒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夜幕下的大军》为文本分析非虚构小说的创作特点,阐释了梅勒运用小说技巧处理反越战游行的事件。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废都》中的庄之蝶,是一个在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和政治斗争三种势力围困下突围失败的作家形象;而阎连科《风雅颂》中的杨科,则是一个从京城高校到家乡农村再到诗经古城,不断逃离现实困境,执着追求精神家园而不得的大学教师形象。从庄之蝶到杨科,作者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借此可以窥探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小说人物庄之蝶和杨科,不仅仅带有创造他们的作家个人的精神自传的色彩,更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共同命运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的非虚构写作是个人经验和历史记忆的另类书写,它通过记忆回巡和现实探访,从而寻觅失落已久的历史真相。《终结的感觉》所长的不是真实地记录历史,而是生动地讲述故事。故事叙述喜爱戏仿历史侦探,擅长细节再现与反讽,表现出文学趣味的一面。同时,巴恩斯醉心于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的状态,这种超时空的对话也让该书存真了现实的另一种真实。可以说,《终结的感觉》中的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不在于反映客观真实,而在于历史、文本、现实之间的互动以及其对生命个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