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前,法学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法学理论能力的培养,忽视法学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相对重视法律知识的机械传授而忽视法学生思维素养的培植等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条文会发生变化,但其中的内核即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不会变。笔者先通过几个概念的分析和比较推出法官职业思维这一概念。接着,开始论述法学本科生思维方式的应然状态。然后,再推出目前的法学本科生思维方式的实然状态,引出与应然状态存在差距的结论。论述法学本科生思维如何从实然状态培养成应然状态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舒 《考试周刊》2007,(46):160-161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试图给出答案。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是不可能划上一条泾渭分明的楚汉河界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挥着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与"道德"携手,才能真正地达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渗透与协调,法律适当道德化,道德适时法律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之一,这一品德和行为在现代社会仍然十分重要.然而,某些人对财富的相对看重,减弱了对财富来源是否正当的价值判断,或对拾金处理方式有所宽容和附加一些条件.针对学生思想中的一些不同认识,我们在教育中要把握三个方面:第一,拾金不昧是培养良好品德的要求;第二,拾金不昧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护主体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义务;第三,把法律衡量与道德评价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和法律是支撑人类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分别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虽然这门课程从内容上确立了道德和法律的主题,但是这两大主题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以及这两大主题之间的深刻关联性,现行教材缺乏深层次的剖析。道德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印证着人在精神领域的超越性,虽然社会契约论的法律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重要补充;没有伦理支撑的法律是没有生命力的,法律的伦理诉求体现了道德和法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德治与法治并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6.
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法律人,而法律人的核心要素是具备法律思维。法律思维即法律人采用专业方式所进行的判断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课堂教学应当以培养法律思维为重心,增加实习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法律思维的培养,应当重视司法文书写作。与此相适应,应当引入法律诊所教育方式,对司法文书和模拟审判课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肖年华 《考试周刊》2010,(18):234-235
法律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主要分析它们的联系即互补性。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  相似文献   

8.
法学教育具有传输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双重属性,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中在后者上有所欠缺,因此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法律思维应当成为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具体培养途径就是引入法律方法的教学。法律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理性,为法治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当然,其作用的发挥会因条件限制而有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消解。  相似文献   

9.
“道德法律化”是指两种极端的倾向 :一是完全排斥道德因素 ,过分强调法律的形式特征或工具性的极端倾向 ;二是企图以法律拯救道德 ,把法律作为推行某种“道德”的工具。过份强调法律的工具性或形式特征 ,排斥甚至完全否定法律带有普遍性的价值因素 ,法律就可能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或威胁人类的怪物。如果仅仅把法律当作张扬道德的工具 ,就会导致道德与法律对人类良心的双重奴役。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对成都六所主要高校进行调研分析之后,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文中简称"基础课")的改革意义,并通过对道德与法律二者异同关系的探讨,以求提高教师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使道德与法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达到更好的融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学教育中法律思维模式培养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模式的培养,须找准其定位.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素质培养和法律思维能力训练正是其准确定位.上从国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下至各大高校自身法学教育系统,法律思维模式的培养都没有放在其应有的重要位置.确立法律信仰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基础,使法律思维成为法律人应当具有的一种品格,改变教学结构,丰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法律思维是运用法律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法学本科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我国现行本科教学模式在学生法律思维培养方面相对欠缺,通过对我国法学本科教学的缺陷进行探讨,提出通过增设实践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等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法律思维培养是法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WTO案例在内的案例教学法对于法学研究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有莫大的助益。其中WTO案例内容丰富、数量充足、说理性强且易于获得,是研究生法律思维培养的宝库。对于WTO案例在教学当中的使用,首先应当在法学全部二级学科当中进行推广;其次应当注重经典案例的积累;第三应当鼓励通过模拟WTO争端解决的辩论赛的方式进行浸入式的双语教学。通过更好地在研究生教育中使用WTO案例,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维护国家利益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家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对两者的关系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不同的法学流派。西方的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法学派在这方面持有相反的意见:而我国传统采取的是“德主刑辅”的态度,法律几乎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中西法律文化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有差异又有暗合,并且逐步向统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去寻找目前法学高等教育徘徊以致不良发展境遇的症结.结果表明,法学高等教育终难走出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律思维意识与构筑的缺失.有鉴于此,在法学高等教育中树立法律思维的应然观念并纠正相关错误认识的同时,应找寻获得法律思维的有效途径.法律思维内在知识体系的客观要求及其知识体系外因素是构筑法律思维的两个重要支撑.欲汲取法律思维的承栽者应克服以往法学教育中对法知识择取上的流弊,依循法律思维构筑上的要求.时法律概念、法规范的认知观念与方式应有重新的梳理;时实践强化功能与教学策略的推动这一知识体系外因素于法律思维的形成与发达的作用亦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于道德和法律关系的学术讨论虽连篇累牍 ,洋洋大观 ,不无时代新意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理论性和时代性都极为重大的学术命题 ,在本体论、反映论、价值论、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层面上仍然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重大认识和理论偏差 ,对此当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律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外法律思想史和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无论中国古代《吕刑》提出的“德主刑辅”思想,还是西方思想家关于二者关系的系列论述,都对当代法律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18.
法律和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学者们一直喋喋不休的探讨话题。从古至今,法律和道德通过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间。阐述道德与法律的含义及主要特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出发,试图把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真正统一起来,认为道德与法律各自的缺陷要求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法治国家所依赖的法律是有道德意蕴的良法,所依赖的人是有德、有羞耻的公民。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的道德共识日益萎靡,同当代人的道德需要脱节,也因此失去了其在传统社会中的整合作用,现在已无法适合人们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内心的价值多元化,传统道德已难以在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社会出现了“道德共识”困境。在此环境下,为更好地发挥道德的内心约束作用,应该在改进传统“道德共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中国人道德要求的法律,从而实现对人们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