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是教育技术领域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大型工具书,该书2007年出版的第三版凝聚了全球教育技术专家的集体智慧,成为领域发展、学科建设的导航仪.本文从教育技术专业的立场对该书进行了评价,并与2005年出版的<剑桥多媒体学习手册>和2006年出版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进行了比较.论文对领域与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清晰地阐述;在三大<手册>的比较中揭示了当代学习科学给教育技术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三个版本的比较中揭示了教育技术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呼吁中国教育技术学者在借鉴国外成果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在与国际同行高层次、高水平的对话交流中把握领域与学科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这是中国教育技术学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对 J. 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ll, Jeroen Van Merrienboer and Marcy P.Driscoll 主编的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3rd Ed.)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LawrenceErlbaum2008年出版1第三部分“技术”专题的述评,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16章内容的简要介绍,在介绍中兼顾了不同技术的发展脉络,从中探知不同技术的发展、研究状况与前景;第二部分在对比该手册第二版“技术”部分的基础上,概括了技术研究主题的延续与变化;第三部分从“硬技术”、“软技术”到“设计技术”的发展视角,评述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第四部分评述了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学习、认知和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3.
概要介绍、评述了由J. 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ll, Jeroen van Merrienboer与Marty P. Driscoll主编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六部分:研究方法.共分为四个方面:在研究与理论的开发部分, 系统介绍了理论陈述的四种视角、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种理论及理论的开发方法;在研究的范式及四种研究的设计部分, 分析了教学策略、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型及教学设计与开发这四种研究的设计类型和研究方法;在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部分, 讨论了学习过程、复杂行为表现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最后总结了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过去五年的重要发展和研究发现, 探讨了未来五年的可能发展和研究问题, 并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内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编撰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2008年发行的第三版,由于主编及撰写团队的阵容强大,其内容更具创新性。文章首先介绍了《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哪些论述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然后,着重对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一的"关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认识的深化"和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四项重要进展"之一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要介绍了J. 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ll, Jeroen Van Merrienboer & Marcy P. Driscoll主编的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Third edition)[《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年出版]第一部分“研究基础”的主要内容。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指向学习真实性的理论观点。在历史基础部分,回顾了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和经历的范式转变;在理论基础部分,概括了教育传播与技术所基于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及其哲学基础、关于记忆与动机的实证观点以及传播理论、人机交互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在指向真实性的理论观点中,综述了复杂性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情境主义理论。最后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基础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学科或者知识领域,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都有其对应的话语体系。作为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手册,通常都反应了该学科或者领域的定位、知识体的构成以及最新的研究取向,对于它们的分析可以了解相应的话语体系。通过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索引结构、词频、关键词和引文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教育技术的话语特点,包括学科行话、概念术语、学科趋势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教育技术的关注重心是学习和教学,媒体和技术词汇在话语系统占的比重很小;学科的范式并不统一,研究主题比较分散;虽然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但是主要的输入学科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下属其它相关学科。对于学科话语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学科的发展脉络,合理设定学科的体系,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2,(8):126-126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是教育技术领域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大型工具书,该书2007年出版的第三版凝聚了全球教育技术专家的集体智慧,成为领域发展、学科建设的导航仪。该书在美国教育技术学名著排行第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籍之第一本,而该书的中译本也在路上。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J.Michael Spector是美国教育和通讯技术协会(AECT)的现任主席,佐治亚大学学习和绩效支持实验室(Learning & Performance Support Laboratory)教授.Spector有着丰富的任教和研究经历,他曾工作过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纽约锡拉丘兹大学均为美国教育技术学的重镇.而他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负责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项目的近四年经历让他对欧美两大洲的有关领域都有深入的了解,他在美国阿姆斯特朗空军研究实验室教学系统研究任资深科学家的经历让他对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以外的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Spector最近的研究兴趣是关于复杂领域学习评估、智能绩效支持教学设计、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学习环境及技术集成.他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第一线,刚于2008年主编完成<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而且将继续以开放的态度编辑第四版.  相似文献   

9.
概要介绍并评述了J.Michael Spector,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enboer和Marcy P.Driscoll主编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Third edi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年出版1第四部分“学习模式”,共分为四个部分:在人类认知结构与基于技术的教学部分,回顾了人类认知结构的进化基础和认知负荷理论提出的五条教学原理;在九种面向学校内外的学习通用模式部分,分析了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九种学习通用模式;在模式特定领域与专业中的应用部分,讨论了各种模式在阅读、数学、科学、法律以及医学五个领域的应用;最后对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习模式研究基础的特点及各学习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时值《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中文本出版发行之际,本文在简要介绍了该著作及其翻译过程的基础上,回顾了其六大部分的主要内容,讨论了该书中译本出版发行的意义和价值,最后,作者为读者朋友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要介绍了J.Michael Spector,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enboer&Marcy P.Driscoll主编的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Third edition)[《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8年出版1第二部分“策略篇”的主要内容。全文分为三个部分: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学的理论、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教的模型,以及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教学设计原则。在学的理论部分,重点回顾了与技术支持有关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和生成性学习理论;在教的模型部分,概述了九类当前流行的对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真实性教学模式,并介绍了技术支持探究教学的四类着眼点;在教学设计原则部分,则介绍了首要教学设计原则和有关知识呈现、教学反馈的处方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远程教育杂志》2010,28(3):106-106
5月14Et,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的系主任ElizabethBoling教授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做了主题为“为人而设计——从感知到绩效(Designingfor People--Perception to Performance)”的学术报告。Boling教授参加了《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和《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AECT’05定义)等撰写工作,并在国际教育技术期刊和论坛上发表多篇论文。  相似文献   

13.
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五部分关于“设计与开发”范畴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共分为四个部分:(1)新时代教学设计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时代教学设计者面临的一些挑战;(2)设计与开发的具体研究内容与实践,介绍了认知任务分析、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开发工具、设计语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开发、设计过程中作为工具的人工制品,以及设计与开发团队的社会影响等相关方面的内容;(3)评价,回顾了评价的模式和方法,详述了基于技术的绩效评估的设计与验证;(4)整体变革,阐述了当前变革代理的职责,介绍了教育与培训领域为整体变革而进行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4.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是为学习者未来的就业与生活做好准备的关键战略,是国家劳动力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劳动力市场重组下的“技能鸿沟”、生涯与技术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基于基础效用进一步实施教育战略升级等现实背景下,“为未来做准备”成为近年来美国推动生涯与技术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精准定位。为此,美国在生涯与技术教育领域通过衔接中学与中学后教育、构设职业集群、实施学习项目、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推广行业认可的学徒制等实践举措来进一步适应全球教育变革与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要,展现了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态。这体现出巩固教育公平性的现实意涵、延展学习者的全周期职业生涯、构建指向能力本位的职业准备系统、重视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等价值旨归与内生特征。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1993年颁布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一版《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经过三次修订与完善,1997年ISTE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二版,2000年ISTE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2008年ISTE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四版,至今共有四个版本的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主要特点是有相关政策和法律支持,内容具有时效性,标准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等。  相似文献   

16.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彰显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主题研究和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17.
麦里恩博尔(Jeroen J.G.,van Merrienboer),荷兰开放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现任荷兰开放大学终身学习研究中心主任,<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2007版)主编之一.  相似文献   

18.
马立红在《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8期撰文指出。2005年7月,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1992年成立)被废止。其功能转交给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澳大利亚新的国家培训体系开始运转。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构建我们的未来-2004~2010年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中提出的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目标.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顾问委员会出版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实施手册2007》第四版.取代了2002年的第三版。第四版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包括15种资格证书,这15种资格(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都可颁发专科文凭)根据部门的种类设置了每种资格证书的标准。新资格的变化如下。  相似文献   

19.
教育目标分类学2001版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称之为2001版。本文从重点、术语和结构三个方面对1956版和2001版以及豪恩斯坦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了教学目标的实践应用问题以及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9(4):F0003-F0003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我刊创办于1984年,1999年被批准为内转公开的学术期刊。自2003年第1期开始改为双月刊,分为自然科学版和人文社科版,第1、3、5期为自然科学版,第2、4、6期为人文社科版。本刊系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主要设"教学改革与实践"、"高职教育研究与管理"、"理论分析与研究"、"工程技术与应用"、"政治经济与管理"、"文化与艺术"、"短文荟萃"等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