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但诗歌本身并不具备这种品格。诗歌抒写的是从军的无奈,对凡常生活和家乡亲人的渴求思念,及丝丝缕缕透露出来的战争隐痛。木兰的女英雄形象是后人演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言,"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的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蕴涵着丰富的诗意,尤其以<春>为代表,它不仅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还具有一种自然朴素的和谐美."朱先生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三十家散文札记>)笔者认为,朱先生散文之美,除了对自然有精确独到的观察之外,更在于他对古典诗歌的融会贯通,将诗的意境融于散文之中,将自然之景与内心的独特感受和谐统一,在诗的田园里进行了一番漫游,而成其一家之言.所以读<春>,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古典文学中那些优美的诗词名句.例如:  相似文献   

3.
华向娟 《学语文》2010,(3):15-15
《鸿门宴》涉及许多古文化知识,如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衣食住行、姓名称谓等。学生们对这些古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就会误解文句,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不能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古文化进行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4.
《山月记》的主人公李征是陇西人,一心想成为诗人,却屡遭挫折,郁郁不得志,最终异化为虎。陇西自古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作为陇西人的李征也是博学聪慧,才情颖异,由此也铺垫了其变虎之后的心理落差,咆哮将李征变虎后的心态展现得一露无疑。作者中岛敦自幼母爱缺失,他将李征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通过李征的际遇来阐述自己对母爱的追寻及对当时社会的隐微反讽。  相似文献   

5.
物欲、性欲、权欲是构成《子夜》的三个潜在要素。对金钱的追求是《子夜》中人物生活行为的杠杆和原动力,在现代文学史上描写人对物欲的追求还没有谁能出于茅盾之上;《子夜》对性欲的描写使作家超越了社会性题材容易产生的平面化和概念化的局限,进而对人性进行了深层次开掘;《子夜》还描写了两个工头利用工人运动而展开的权力斗争,把人们对权力的欲望刻画得淋漓尽致。《子夜》的欲望化描写反映了作品与作者主观思想的矛盾。《子夜》的中心是写人,而不是写某种抽象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庄子》首篇为《逍遥游》,此篇主旨历来解释纷纭,本文试图从文中描写的隐士这个角度进行探讨,并联系庄子的隐居生活来体察庄子著作此文的真实寓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库文轩经历的第一重阉割说起,引出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并且和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作出对比,然后依次阐释库文轩所经历的其他三重阉割,和库东亮所经历的两重阉割,同时对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鱼纹胎记、纪念碑、"小脑袋"等具有重要名词给予一一解读,最后就库文轩、库东亮的逃离实质是流放以及父子之间的命运关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作者叙写当年书斋,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生活和志趣,抒写“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然而,当我们深入阅读这篇散文时,我们会被其中呼唤和谐的精神所感动。可以说,呼唤和谐的主题使得这篇散文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月下荷塘为叙说主体,以荷莲为诉诸情思的对象,刻意构筑出了一方宁静、恬美的理想化世界。然而,今天拿来重新细读,我却发现,在甜柔、和谐、静美的外观之下,它的内里却包含着一份深长的忧思,一份孤独与绝望的伤感。文章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会不宁静呢?以往的解读者,往往把原因归之于作者当时因为家境困难以及庶母的因素所带来的家庭失和的伤怀;或者是朱自清个人在学校教学、研究和创作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社会上“四·一二”大屠杀带来的心灵惊悸等等。甚至还有学者将其归因于小家庭生活的安谧平庸…  相似文献   

10.
《孤独之旅》节选自著名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虽是节选,但是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它讲述了油麻地富户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和同学去放鸭子的故事。这个倔强、内向而又十分敏感的少年,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忍受着孤独,昔日母亲的叮咛、朋友的欢笑都随着小船的飘荡,离他越来越远,离开了油麻地他的心里空荡荡的!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作者叙写当年书斋,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生活和志趣,抒写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然而,当我们深入阅读这篇散文时,我  相似文献   

12.
对《孔雀东南飞》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学术界和广大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自尽是由于殉情。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殉情说”存在诸多硬伤 ,并不能自圆其说。故事开始 ,刘兰芝先自述婚前所受教育 ,然后说“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下面围绕这句话讲了三层意思。“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这几句一般的教材分析都理解为刘兰芝和焦仲卿深厚爱情的体现 ,其实是误解。前两句是说焦仲卿远在府衙做事 ,恪守官府纪律。后两句点出焦仲卿很少回家的事实 ,诉说自己长期独守空房 ,难得与丈夫一聚。刘兰芝不是在表白…  相似文献   

13.
捧着2006年12月的《中学语教学》,我立即被目录中的《(老王)之败笔》所吸引。读了章以后,对其中的观点有一些不同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顾银乔 《师道》2004,(5):23-24
《窦娥冤》是中学语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把它当作重点讲读课来处理。然而,关于这篇课的主题思想,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窦娥的冤案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等等。与高中语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1年版)就是这样评析的:  相似文献   

15.
一、读小说背景《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彷徨》是鲁迅1924年到1925年的短篇小说结集,从小说集的命名可以看出当时鲁迅在痛苦地思索现实往哪里走的问题。从选材上看,小说关注了农民问题,农村妇女问题,还关注了知识  相似文献   

16.
朱元勇 《现代语文》2009,(10):79-80
焦虑是现代人的一种普遍情绪,《荷塘月色》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压迫之下产生焦虑,并在焦虑情绪的支配下独自夜游荷塘,从而使作者获得内心上的平静,甚至还有焦虑暂时解脱精神自由的愉悦,进而在情绪记忆作用下进行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中,主人公窦娥临刑时发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从三桩誓愿的内部关系以及如此安排的原因去分析,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窦娥的形象特点,了解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作者关汉卿的创作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8.
《蚕妇》是课改前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古诗。此诗教学的争论点长期以来往往集中在“昨日入城市”这句中“城市”能否作为一个词上面。总体而言,在释义上面,大家还是比较一致的,即:蚕妇进城做买卖,回来之后泪流满面,愤慨那有钱有势的人都是不劳而获者。笔者个人的理解,对于  相似文献   

19.
20.
“《安恩和奶牛》,从这篇课文的题目里,你读出了什么?”课堂上,我问孩子们。“我读出了人与动物的平等”,“我读出了温馨”,“我读出了亲密”,这些答案都很契合教参的解读。“你呢?”我转向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小男孩。他站起来,垂着眼,小声地说:“我读出了孤独。”孤独?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真的能理解什么是孤独吗?于是我追问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