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是谁卖爵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贾谊《论积贮疏》里的“岁恶不入,请卖爵子”一句,课本的注释是这样的: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不入,指百姓纳不了税。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是朝廷卖爵,还是百姓卖爵,值得商榷。《汉书·食货志》里,是这样注注释的: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如淳曰: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将《论积贮疏》中的“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解释作“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不入,指百姓纳不了税。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以收钱财的制度。”这种注释,只不过是就文猜测,并非作者的原意。首先,从句子的主语上看,“请卖爵”的主语是“民”,而不是“朝廷”。其次,从史  相似文献   

3.
<正> 贾谊《论积贮疏》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高中语文第四册给“请卖爵子”作注云:“(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我们认为,此处是“民”卖爵,而非朝廷卖爵,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论积贮疏》一文,其中“岁恶不入,请卖爵子”的注释是这样的。“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  相似文献   

5.
《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中的“爵”字,在文中当“爵位”讲,不是容器。但它是从“容器”衍化而出的引申义。“爵”的本义是“礼器”,古代祭祀时要斟酒,爵,就是盛酒的容器。朱骏声说:“凡酒器亦总名曰爵。”这恐怕是从广义的角度说的,一般地说,爵在古代的用途,相当于现代的酒杯,不过,它的形状跟常见的酒杯是迥然不同的。(如下图) 爵字的钟鼎文作  相似文献   

6.
《论积贮疏》中“请卖爵子”的“请”字,在课本中没有注释。一些同志把它注为“表敬副词,难以译出”。我认为这种解法不当,提出不成熟的看法与读者商榷。“请”作表敬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前,表示一方对一方谦敬的请教或请求,如“颜渊曰:‘请问其目’……”(《论语·颜渊》)句中的“请”,是表示请教的表敬副词;  相似文献   

7.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继承秦朝二十等爵制,对创立西汉政权的军吏卒普遍赐爵,给予各种优待。而随着战争的减少,爵位逐渐失去了奖励军功的作用,但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西汉初年,爵位作为一种政治资源时常被转让和买卖。一方面,统治者允许民间买卖爵位以暂时解决灾荒之年百姓的困难;另一方面,朝廷通过卖爵来解决政府面临的一些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爵位买卖政策对汉初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贾谊文中的“请卖爵子”一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本文试从语言文字规律和历史制度本身的演变情况着手,对这句话进行考释。“请卖爵子”的主语是老百姓,而非官府。  相似文献   

9.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为了准确地解释贾谊《论积貯疏》的这个句子,下面将几个问题提出来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10.
答:所谓“六爵”,是太干天国后期的一种爵位制度。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王位之下都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太平天国没有袭用五等爵的制度。在太平天国前期,王爵之下,只设侯爵,无其他爵位;在后期,王爵之下另增设义、安、福、燕、像、侯六等爵位,合称“六爵”。为什么要改变爵位的名称?洪仁玕在《钦定英杰归真》一书中作了如下的解释:“今之义、安、福、燕、像、侯六爵胜过古之公、侯、伯、子、男爵多倍矣。盖公、伯、子、男等字是家人儿子之称,以之名官,实属糊混不雅之至。”  相似文献   

11.
关于商鞅在变法前后的官爵,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是这样表述的:“卫鞅的意见引起秦孝公的共鸣,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他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为大良造,并被赐封于商”。对于“左庶长”一职.正文下方小字注释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等级,地位不高,但拥有很大的实权”;对于“大良造”一职.则注释为“秦国官职名.二十等爵位的第十六级,位高权重”。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199年9月湖北第5次印刷)《卖蟹》一文存在三个错别字:172页“公的满膘,母的饱籽,肢脚尖里都是肉”中“籽”应为“子”。《辞海》(1989年版)(下文只称《辞海》)1259页“.”注释③:动物的卵或植物的种子。如:鱼子;菜子。2172页“籽”:植物的种子。如:菜籽;花籽。“蟹’境动物,当然应用“子”,“母的饱子”中的‘呼”,释为“螃蟹的卵”。175页“抹去秤杆上的水草沫儿”中的“沫”应为“末”。《辞海)1405页“末”注释⑤:碎屑;粉末。如药本。1017页“沫”注释①:水泡。如泡沫。《新华字典》(1…  相似文献   

13.
先看第一册。在《两小儿辨日》中,“孰为汝多知乎”原注释为:“为,以为,认为。”笔者认为应注释为:“为,同‘谓’,说。”在《乐羊子妻》中,“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原注释为。廉,廉隅,方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谁能知道“廉隅”是何义?又有谁能理解“廉”为何作。方正”讲?故笔者认为注释应通俗些,注为“廉,不贪,廉洁。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食物。”在《卖油翁》中,“但手熟尔”原注释是“不过手熟罢了。”笔者认为句中“但”字的含义无着落,故当注释为:“只(不过)手熟罢了。”  相似文献   

14.
贾谊的《论积贮疏》(高中三册)里有这样一段话: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这一段话,各种选注本包括中学语文课本都在“犹可哀痛”后用的是句号,而不是逗号.这样就将本来一句完整的话断成了两句.这种断法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在“犹可哀痛”的后面只能用逗号而  相似文献   

15.
高帝五年诏中免除“诸侯子”的徭役并非鼓励关东人留居关中,而是为了优待关东籍士兵;《二年律令·户律》中的爵位田宅数并非授田数,而是对有爵者“食邑”量的规定;“高帝五年诏”不包括“又曰”后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秦汉民爵获得途径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民爵的获得主要有军功获爵、事功获爵及国家赐爵三种基本途径。这三种途径扩大了民爵赐予的范围,并在事实上引起了社会等级的变化。它们对秦汉国家的富强和迅速崛起功不可没。然而随着秦汉官僚制的逐步成熟,爵制中的非理智因素与之产生了矛盾。另外,秦汉赐爵历史已有四百多年,“以功赏爵”的原则已不似先前那样明显,人们对爵位的重视程度也大不如前,滥赐爵位及买卖爵位的增多即是其表现,爵制渐而泛滥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17.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自春秋初期就是东方强国。齐国士卒,以善击技而名重当世。齐国军队的战斗力,一向被世人所推崇,其原因主要在于齐国较早实行了功爵制。功爵制,即因军功或事功而赐给爵位、田宅、食邑乃至奴婢的爵禄制度。它是与血爵制相对立的封赏制度。血爵制,即因与天子、君王血缘相近而赐给爵位、封地和奴隶的爵禄制度。它是西周血缘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赏制度。《国语·周语》记周襄王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中,《韩非子》选读的第一课《郑人有且买履者》的第二个语段,对“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中的“学者”注释是:读书人。对“今世学者多粪此”中的“学者”注释为“学者”。这两处注释错误,并且相互矛唇。  相似文献   

19.
《辞源》解释说:“赤子,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引申为平民百姓。《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滇池中耳。’”《辞海》认为“赤子”有两个含义:(1)初生婴儿;(2)古代指百姓。由此可见,当前两大权威词典都认为“赤子”是指“婴儿”或“出生婴儿”,百姓是由“婴儿”引申而来,《辞源》还认为其得名原因在于孩子初生色赤,“赤子”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整个先秦时代,“赤子”出现的次数不多,其中《孟子》、《荀子》、《庄子》…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中,弈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众宾欢也。”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五册对“射中”作了这样的注释:“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见133页)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译为“投壶的投中了”。(见150页)我认为注释、译均不妥,注释没有解释“射”的含义,而译误把“射覆”与“投壶”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