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前一阶段,我应邀到杭州执教了一节略读课《假如没有灰尘》。这是我第一次执教略读课文的公开课,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不断接近和理解学生的过程。在和学生共同走过的这段历程中,我的学生观在不断调整,不断改变。在第二板块"品读语言,掌握方法"中,我要感谢孩子们生成出的两种观点。请看教学片段:师:(媒体出示)试着为课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流程】一、资料交流,初识人物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品读了《伯牙鼓琴》,欣赏了高山流水。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艺术,做知音”,共同走进另一个动人传说。齐读课题。(生齐读)师:在“多篇联读,自主探究”课上,我们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回顾一下?生: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师:言简意赅,值得表扬。贝多芬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3.
<正>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板块分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第一板块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包括课标依据、思维演进路径、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一、课标依据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保持乐  相似文献   

4.
近日,看了《怎样的“教”最有价值》一文,感触颇深,也由此联想到我的教学在学生心目中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带着疑问,我在两个班中以“在老师给你所上的一年多的课中.令你最难忘的是哪节课”为题进行了一次调查。没有想到,调查的结果出人意料。两个班都是56个学生,在A班有27人写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而在B班中却只有3人写到,反差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呢?回顾自己曾上过的这节课,原来我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去年,听过一节课《我是一条小河》。这是一节在“全国语文教学艺术课堂观摩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课,也是颇有争议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上,教师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研究中,发现不少课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安排比较杂乱,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无序、不透。课中缺乏起主导作用的、起支撑作用盼、有训练力度的教学板块。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的每一节中,都必须有一两个相当突出的训练板块,以突出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对学生的训练,以突出教法和学法,以突出教学艺术的实施。为此,特编写了关于《狼》的8种微型教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教例简述]1.课时:一节课2.课型:句式学用课。3.全课教学由“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节”三个板块构成。4.教学任务:认读难字10个,品读、积累美词若干个,学习句式8种,背读精段1—2个。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一篇(13分钟左右)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请大  相似文献   

8.
碰撞之一:是多此一举,还是锦上添花? 参加南京市鼓楼区举办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活动,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执教的公开课《行路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余先生提出的"课型新颖,思路明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设计24字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节课也赢得了听课者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9.
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主题为“我的新授课的课型模式”研讨活动,并有幸观唪了某重点中学一位年轻教师的示范课《荷塘月色》。这节课围绕“情”字,分四个环节展开: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品读语言、感知情感,以读促写、表达情感,知人论世、深悟情感。可谓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与会专家及一线教师以该课为范例从“如何避免小组讨论的无效性”“如何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见仁见智,异彩纷呈。而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师生对话的处理方式。请看这节课的两个片断: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品读小说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之妙,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2.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阿城简练传神的语言特色。3.披文入情,理解作者借溜索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尝试用第三人称或从马帮首领视角重新讲述故事,任选其中一个形成文字。【教学过程】一、导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我是个讲故事的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安忆说:“小说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讲故事。”在作家中,阿城被誉为“中文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究竟是怎么讲故事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溜索》这篇小说来学习他讲故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单元的总括     
有一次北京市一所示范高中举办教学开放日,邀请学生家长、同行等到该校听课,我也去了,听了一节高一的历史课。课前,我问任课教师这节课讲什么,他说是单元的复习。我当时的直接反应是:从高一就开始复习啦,有必要吗?等到听完了这节课,我原先的疑虑完全消除了,并且认为这种单元的复习课非常有必要。那么,这节课是怎么上的呢?  相似文献   

12.
笔者日前观摩了一节小学思品课《谦让》,内容是讲两只山羊在山谷之间的独木桥中间相遇,各不相让以至于争斗,结果双双掉入深渊。于是由此引出“孔融让梨”、上甘岭战役中“两个苹果的故事”等传统的道德教育教材,最后联系学生实际:在保温桶的龙头面前装饮用水应该相互谦让、乘坐公共汽车要主动让座,等等。   应该说,这节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师引入的内容都很不错,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属于上乘,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运用得好,按传统的评价标准应得高分。但我总觉得有点缺憾。我想:评价一堂思品课的标准,恐怕不能光看课堂现场…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语文教师的艺术创作,是师生互动的言语交际艺术。不敢说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把每一节语文课上成具有艺术品位的课,但一学期甚或一学年上一两节自觉得意的语文艺术课,该不是过分的要求吧。听张彬福先生上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心中便有了这样的联想:普普通通的一砖一石在建筑师的巧手中可以垒成状态各异的楼舍,这就是建筑的艺术。更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心机构思成艺术,艺术之妙在乎心。   为便于赏析,容我赘述张老师本课教学的大致环节与内容——   师:请让我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诵这篇新闻稿…  相似文献   

14.
第一板块:妙语赏析 1.幽默感。 师:有人说,语言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们就从“妙语欣赏”开始。  相似文献   

15.
张凯 《科学课》2008,(8):46-47
今天看了一节美国科学录像课,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罗斯福小学教师戴安妮·伍德主讲(说主讲是因为他的课堂上还有一位助教,助教这类职务对于国内班容量大的班级肯定更为需要)的一节五年级科学课《变量》。我拟从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来谈一下这节录像课给我的感受。首先在教学环节,戴安  相似文献   

16.
王恩波 《学语文》2013,(4):16-17
一、教学实录(一)品读画面师:上节课我们从画面塑造的角度对课文进行了梳理,概括出了五幅画面,并对第一、第二幅画面进行了赏析。这堂课我们一起品读"寒村微雨图"。师:先请同学们听第7段的朗诵音频。注意语速和语调。朗诵的声音使我们沉浸在一种画意之中,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1:悠闲。生2:美。  相似文献   

17.
笔者日前观摩了一节小学思品课《谦让》,内容是讲两只山羊在山谷之间的独木桥中间相遇,各不相让以至于争斗,结果双双掉入深渊。于是由此引出“孔融让梨”、上甘岭战役中“两个苹果的故事”等传统的道德教育教材,最后联系学生实际:在保温桶的龙头面前装饮用水应该相互谦让、乘坐公共汽车要主动让座,等等。   应该说,这节课教材的内容和教师引入的内容都很不错,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艺术属于上乘,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运用得好,按传统的评价标准应得高分。但我总觉得有点缺憾。我想:评价一堂思品课的标准,恐怕不能光看课堂现场的教育效…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我与孔繁刚先生在西安参加“聚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以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为基础,上了一节《洋务运动》课。对这节课我很不满意,主要是因为我根据内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用不同标准、不同观点来反思历史的方法没有达到,从当时的教学情况看也无法达到。  相似文献   

19.
陈宇 《中学文科》2005,(8):14-14
最近,我听了一节初一老师上的《我爱文学》综合实践课,感触良多。这节课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周三早上的第二节是语文课,我如往常一样,怀着对教学幸福的期待走进了课堂。这节课,我要和学生一起学习《酸的和甜的》(人教版二上)的第二课时。这一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品读文本词句,感悟凡事要敢于亲身实践、大胆尝试的处事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