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时     
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一人说,什么?时道,你们都侮辱我的现在。从前好的,自己回去。将来好的,跟我前去。这说什么的,我不和你说什么。(选自《新青年》1918年第5卷)人与时@鲁迅  相似文献   

2.
人与时     
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 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 一人说,什么? 时道,你们都侮辱我的现在。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 我不和你说什么。[编按]  相似文献   

3.
鲁迅说过:我是为三种人写作,一是那些为中国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给予哪怕是微弱的慰藉。第二是青年,是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内心深处所感到的悲凉感有所扼制。第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让他们那么愉快呢?  相似文献   

4.
《现代》是反动的“第三种人”办的刊物,那为什么鲁迅的这篇文章还发表在上面? 《现代》的确是自称为“第三种人”的施蛰存、苏汶主编的刊物。鲁迅在上面发表文章,双方都是利用而已。当时(一九三三年)“左联”所办的刊物大概已全部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鲁迅无处发表文章,只好利用《现代》杂志,发表自己的意见。而“第  相似文献   

5.
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薛绥之同志《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以后,陆续收到一些讨论这个问题的来稿,为了有助于深入研究鲁迅作品,搞好鲁迅作品的教学工作,现将来稿意见综述于下,供大家参考。关于《祝福》中的“新党”:李何林同志认为《祝福》中的“我”应是“五四”或“五四”以后的人物,是“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新派人物”。认为“我”不属孙中山的革命派,“因为如果是孙中山的革命派,则离康、梁不远,两派还同时论争过,作者就不必说‘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所以认为这“新党”就不应该包括到“五四”时代,鲁四老爷所骂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性灵”说为基调论述了江天的诗集《鲁迅赞》。认为“情真意远”是这部诗集的艺术内核。该诗是对鲁迅精神一种艺术形式的宏扬,为将鲁迅的作品与江天的作品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故乡》自1921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茅盾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是悲哀那人与人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评论,很长时间范围内规定了对《故乡》的阅读和阐释。许杰在《鲁迅小说讲话·〈故乡〉》中说:“《故乡》是鲁迅的主观抒情诗,鲁迅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尽管鲁迅的主题思想是如何的丰富,我们可以尽情地多角度去理解,但是,无论是“哀人生之隔膜”也好,是“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也罢,都脱离不了其社会现实,要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的思考。通过《故乡》中人物的社会化,揭示人与社会这一微妙的关系,彰显作品主旨,强化作品对封建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的批判。鲁迅笔下的《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等是一群具有鲜活生命的群体,到中年却都沦为了麻木、愚钝的“石像木偶”。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带给人命运的界分尺度却有着天壤之别,原因何在呢?是因为他们都被社会化了。在封建社会礼教的压制下,已经将他们塑造和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了。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前后变化及其原因,从而理解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9.
新出的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故乡》一课有一幅“我”突然见到了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的插图。凡是看到过鲁迅先生肖像的,都会认出,插图上身着长衫,有着隶体一字(?)的胡须与寸把长的硬硬的头发的这个“我”,便是鲁迅。《故乡》中的“我”,决不等于鲁迅。插图作者将“我”画成鲁迅,我以为是欠妥的。附带说一句。语文课本中附上好的插图,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数量还是太少。我们期待着语文课本中有更多的好的插图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丸山升先生的新著《鲁迅的“第三种人”观——关于对“第三种人”论争的再评价》发表于《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九十七册,该书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在东京出版。承他的好意,远道寄赠,十分感谢。我相信,中日两国学术界的这种交往,必将促进我们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和学术交流。丸山升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富有声望的鲁迅研究专家。他的这篇论文,资料丰富,考证详实,观点鲜明,很有见地,是一篇颇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因此,特向国  相似文献   

11.
《腊八粥》一文中孩子们说煮腊八粥是为了纪念周总理,这点触及了作者的心思,文章最后写道:“我没有说什么,含着泪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这是文章感情的高潮。这一“无声”的结尾,胜过许多有声的语言,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可有位教师教到这里问学生:如果作者“说”,会说什么?课堂出现了冷场。有两个学生勉强说:“你们纪念周总理是对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同学们都知道,但有没有发现,鲁迅先生的文题也非常好,光读鲁迅先生的文题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阿Q正传》《拿来主义》《药》《祝福》《寻开心》《人生识字糊涂始》《文学与出汗》《论“他妈的”》……●《而已集》——1927年鲁迅说:“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血,然而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杂感而已。”  相似文献   

14.
我对你刊去年第六期发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学习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一文,有两点意见:(一)文章说鲁迅赴日本国学时,“先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语”.“弘文书院”可能是“弘文学院”之误.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提到了这所学校,他说:“……入学的地方,是嘉纳先生所设立的东京的弘文学院”.现在保存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由该校发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代,左联与“第三种人”的论争,是一场极为复杂的矛盾斗争。它牵涉到一些文艺理论问题和文艺战线中统一战线的原则问题。在这次论争即将结束的时候,1933年1月,冯雪峰发表了一篇《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批判了“第三种人”理论上的错误,同时也指出了易嘉和起应在对“第三种人”的态度上的偏差。这篇文章,当时认为是“站在巩固统一战线的立场,诚恳坦白地批评了自己,也批评了苏汶等,平心静气,不躁不矜”的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可是到了反右斗争的时候,这篇文章却成了冯雪峰的一条罪状,说他同“第三种人”“眉来眼去,暗送秋波”,“枪口对内”,于是冯雪峰就成了三十年代就钻进革命文艺阵营内部的反党分子了。  相似文献   

16.
《(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良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而写的一篇序言,该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完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所言,该文是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两点呢?教参是按鲁迅‘将亲疾”到“应索稿”的经历—一人手的,我认为这还不是最佳途径。通观全文,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词有三个,它们是“(好)梦”、“寂寞”和“呐喊”;而《呐喊)的创作又与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不妨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来换人…  相似文献   

17.
现在我们再来看早期中国叙事文学的第三个依附对象——史书,也就是那些记载历史的大部头,像《左传》《战国策》《史记》等等。客观地说,这些被鲁迅先生称作是“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书籍,直到现在,也仍有许多闪光之处,它们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历史长廊的各处,既烛照了历史,也为我们的现在与将来提供着多面向的启示。究其实,历  相似文献   

18.
备课历程 八月初,在贵阳赛前培训会上,我“幸运”地抽中了《少年闰土》。之所以说“幸运”,原因有三:第一,我特别擅长教情感性强的课文,而鲁迅作品历来被中小学语文老师视为“拦路虎”;第二,《少年闰土》篇幅太长,难处理;第三,新教材触碰的人少,容易创新。《少年闰土》却是传统课文,创新难!可大局已定,我只能面对现实,全身心地投入。整个备课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为人,在我看来是很痛苦的——“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鲁迅为文,在我看来更加痛苦——一种鲁迅特有的痛苦。它是“孤独”、“无奈”和“失落”的混合,并充满悖论。于是鲁迅说:“我不如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一.《孤独者》:“受伤的狼”鲁迅曾经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1就我个人而言,鲁迅的小说中,我最喜欢《孤独者》2。  相似文献   

20.
激情贝多芬     
每当我的耳畔回荡起贝多芬那高亢、激昂的第三交响曲—《英雄》时,一种难以抑制的 力量就会在胸中涌动。这力量仿佛要促使人去挑战并战胜一切。这也许就是音乐鉴赏大师们 所说的激情—“贝多芬的激情”。一种强大的、傲视一切精神力量。 我喜欢贝多芬的音乐,更崇敬他那刚毅、坚韧的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代表的不仅是 音乐艺术,更是人间的浩然正气。 贝多芬曾自信地说:“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是由于你偶然的出身,而我所以成为贝多 芬,完全靠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