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与哈姆雷特是怎样的关系?笔浅谈三点。 一、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原因有二:首先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这里主要是指学作品,那些用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形象大于思维。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至今诸家看法不一:有人说是咏物诗,有人说是爱情诗。可以说各有道理,难下定论。《教参》上也是这样处理的。这不是一个是非选择题。再举一例,《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壮举,抑或是“招安”、“投降”。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与基础。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从现象上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 语感具有个人性,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  相似文献   

3.
文章四读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遍读。”又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都是阅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当然,一篇文章读百遍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初三学生,时间紧,任务多。尽管如此,要提高阅读能力,要在中考中阅读拿高分,甚至满分,那还得加强阅读。百遍不现实,十遍也不够现实,那就四遍吧!  相似文献   

4.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那时没有机会见到大海,只有在这些…  相似文献   

5.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红楼梦》只是读与被读的关系。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基于这样一种现象:在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说到“有感情地朗读”时便总认为读某段文字读出某种既定的语气,读得有声有色便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做恰恰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忽略了学生对某篇(段)文章的自我感受和独立见解。正如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每个人读某段(篇)文章,都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7.
阅读中有这样的现象“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样”,哈姆雷特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各位读者对语篇解读的理解各不相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引导学生产生个性化认知。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看来,阅读需要创新。常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说明读者对阅读文本信息的挖掘是多元的。正如美国文论家霍兰德所说的:“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再创造”。我认为阅读的终极目的是创新,没有创新的阅读是没多大价值的,只有在阅读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品味和语文素养。要在阅读中有所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要“读”。就中考这一特殊环境而言,根本不可能让你领悟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之真谛;也不可能让你感受到“熟读成诵”之魅力。所以我建议在做有关中考现代文阅读时,应采用以下两种读法: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过: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也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设计:同一个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些时候,我们自认为考虑周到的教学设计,在真正面对学生时,却会出现那么多的“尴尬”和“意外”。因此,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近真实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王怀章 《现代语文》2014,(5):105-106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分说明对于同部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期读,也会读出不同的感悟。对于同样的作品,读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影响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因素有哪些呢?其实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第二次创作,是在作者第一次创作的基础上,读者的再创作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影响着他们对具体作品的不同看法和感悟。  相似文献   

12.
李英华 《现代语文》2007,(4):107-107
对于阅读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部作品,生活背景、所受教育、人生阅历等不同的读者,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也就是说阅读是个很私人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真正的作品是属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也都属于读者。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实中有些语文课,学生的阅读近乎“戴着镣铐跳舞”,个性未被张扬反遭扼杀。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绝对的解释权,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暗示甚至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指出:“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也具有个人性,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培根所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衡量一个人语感品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语感,就是通过听人讲话和阅读直接感知语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均是强调“语感”的重要性。鲁迅先生也曾著文说:“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说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上,我喜欢对学生说:“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课文学习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倡导学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富有个性的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积累良好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强调了“读”的重要。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自主学习。其实,自主学习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现。  相似文献   

18.
对2001年第11期上《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我有以下几点改进建议:一、阅读渐悟先学后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要通过“读”来完成的。无论是谁,阅读感悟总是由浅入深,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放手让学生阅读。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必有顿悟。原设计虽然安排了“朗读与细读课文各一遍”,但是两遍阅读目标不明,略显粗糙。此前安排的程序1、2完全可以采用课前学生阅读思考,课上教师检查的方式进行。因为通过初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圈点勾画、点评批注等读书方法,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良好…  相似文献   

19.
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说:8岁的时候“我”绞尽脑汁要把结尾改得皆大欢喜,18岁的时候“我”从中读到了爱情,28岁的时候“我”开始担心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它的写作技巧。48岁的时候“我”认为人鱼公主是在严竣的考验中锻造高贵的灵魂……同一本书籍,同一位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却收获了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20.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与理解。而适当的想象与联想,更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饱含丰富的内涵,留有想象的空白,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自拓展中实践、体验、想象、探究、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