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因其景美、辞美、情真、趣浓而千古传诵,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青山翠谷之间赏其景秀。放眼望去,有全景,群山环绕滁州古城,诸峰青翠幽深,草丰树茂;有特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模糊到清晰,读书的人就与写文的人融合到一起去了。有声,山道盘旋,耳边水声潺潺作伴,哪儿还有疲劳?一个北“渐”字写尽水声由隐约到澎湃的变化和游客急欲一睹芳容的渴望;有形,一个“泻”字,赋予了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暗喻了游客“山行六七里”之后见到如烟似雨、如龙似蛟的山瀑时的…  相似文献   

2.
也说“秀”     
尚红 《现代语文》2002,(11):54-55
《语文月刊》2001年第3期上刊登的李瑞河先生的《说“秀”》一文,认为时下流行的“时装秀”、“脱口秀”中的“秀”字是增强了构词能力的词素,“大凡优异杰出者都可以‘秀’称之”,“‘秀’已是具有美学意义的评判标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有需要说明之处。时下,“秀”字活跃于许多时尚的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以及网络用语中。同许多流行语一样,“秀”也是从港台传来的词。该词源自英语中的“show”。在《郎文英汉双解词典》中“show”有两个词条,作名词时表示“表演、演出、节目;展览;显示、展示;某种品性的流露”…  相似文献   

3.
散之所以得名即在一个“散”字,就内容而言,万物皆可入,如怀古、绘景、记事、写人等等,冯骥才的这篇散只写了一只小鸟,一只珍珠鸟。  相似文献   

4.
公开课本来是为促进课程的有效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课型演示活动,正如自然科学研究必然进行实验一样,属于教育科研的范畴。可近来,人们往往对公开课活动冠以“秀”字,称之为“做秀”,对那些善于经营公开课并因之而声名鹊起的人,谓之“公开课秀”,这就不能不考虑到当前的公开课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偏离本真而趋之变味了。  相似文献   

5.
<正>华山的魅力在一个"险"字,多数游客就是奔着这一点来的,笔者也不例外。在游览华山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被华山奇特而壮美的自然景观所震撼,奇岩危崖、峭壁险峰、幽谷险道、灵泉古洞、趣石秀木都让人难以忘怀。在饱览华山胜景之余,笔者发觉游览华山的过程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  相似文献   

6.
一、“八愚”群景今何在。现行高中《语》第三册选用了柳宗元的散名篇《愚溪诗序》。从课得知,柳宗元永州溪居之处有“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合称“八愚”)之园林群景。当地学生问“八愚”在什么地方,很多老师都“颐左右而言他”。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寻访而不能如愿以偿。这是因为柳子诗直到他死后两百多年才公之于世,所以这批景点对当时人们来说就根本不晓得,因而也就没有认传下来;加之后代人们未看到其能表明“八愚”群景位置的关键一景“愚亭”之所在,所以这座群景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就成了一个谜。  相似文献   

7.
层层缩小法,又叫剥笋法,它是从一个广阔的画面逐渐缩小到一点,类似电影中由远景到中景、近景。明代李腾芳在《文字法三十五则》中对此法作了说明:此法“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外入内,由宾入主,渐渐剥出为妙。”这种笔法常用手描写文中。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何时起,“秀”一词在各行业时髦起来。如“时装秀”、“模特秀”、“车展秀”……。翻翻字典,方知“秀”指秀丽,妩媚优异,最佳等解法。如此说来,在时装,模特等展览上使用“秀”字无可厚非,而“作秀”一词也更显时代感和创造性。但如果把“作秀”…词搬到课堂上,笔者却觉十分不妥。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文坛巨匠茅盾说:“与其啰嗦而长,毋宁精炼而短。”作文必须尽量使文字简洁,要指导学生在精炼上下一番功夫。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古往今来许多优秀名篇佳作久传不衰,其中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言之有物而又文字洗炼。刘禹锡的《陋室铭》仅81字,有景有情,绘声绘色,如画如诗,洋溢着高雅的生活情趣。周敦颐的《爱莲说》只有119字,以花喻人,“不  相似文献   

10.
杂文,既富于理性,又充满情趣,因此,在杂文中运用的修辞艺术必须突出一个“活”字,使语言“激浊扬清”。 比如用“析字”的手法,可以望文而巧释其义,借题发挥,切中时弊。如:“会字是‘人’字底下加个‘云’,就是说一些人凑在一起说话。然而‘会夕(繁写为‘舍’)字由繁而简,会议却由简而繁了,岂非怪事?”  相似文献   

11.
镜头描写法请看下面这则材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饰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治而退中干而破了问吉龈表也。峰回路获翼然临于泉者.醉翁事一欧阳修《醉翁亭记》这段由山到泉再到亭”的景物描写,交代了醉翁亭的周”边环境,由(远)“望”到“渐闻水声”再到“有亭翼然”.显然.这是一种由远而近的写景方法,这种写法类似于今天的电影镜”头的推移。我们把这种描写方法,称为镜头描写法,具体而言,即:远镜头勾勒~近镜头展示一特写镜头描绘上面这则材料一、二句是远镜头勾勒琅挪山,三句是近镜头展示…  相似文献   

12.
长使此身适其“境”“境”字组成的词有虚实之分。实指的,如边境、环境、处境;虚言的,如梦境、情境、意境。人皆处其“境”,人亦有其“境”。“家境”是说经济状况,“心境”是说心理情绪,“境界”是说思想觉悟。如此,一个人总得受其“境”的制约。“境”可以造就人...  相似文献   

13.
斟酌了半天,我还是用了一个颇有伤逝意味的“怀念”二字。本来我是想用“难忘”二字的,可是“难忘”的往往是已经过去了的人或事,而我分明感到它不应该属于过去式;本来我还想用“呼唤”二字的,但“呼唤”应适用于未曾有而希望其有的对象,而它却恰恰是已经有而且由来已久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渴望洒脱     
“当你渴的时候,谁给你一滴云酿的水声,一粒海的结晶盐?”在绝望的时候,自卑给你的答案是救世主,而洒脱则告诉你是你自己。“水穷之处即云起之时”。因为洒脱,生命之源才无限丰盈;因为洒脱,才有了“回首叫云风飞起”的激情;因为洒脱,才能够坦然“行到水穷处”;因为洒脱,才能够平静地“坐看云起时”。孔子遇到“不义而富且贵”时,也因为无奈后的洒脱说出了“富贵于我如浮云”。世上本不平,世人也无法让世事绝对公平。有了诸多不平,就必然生出一种适应不平的性格———洒脱。有些自认为高明的人在碰壁之后总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文科》2004,(9):3-6
正确区分形声字。中国汉民族文字是表意文字,90%以上的字是用“形声”方法造出的。“形声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一个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相同读音的字由于共用一个声旁,因此容易搞混,但是因为所表示的意思不同,形旁又有区别,因此我们要严格区别字的意思,识记汉字字形。如“书籍”与“狼藉”;“裁判”与“栽树”。  相似文献   

16.
江南秀水     
说起江南,总让人想到一个“秀”字。的确,在江南,什么都那么秀气,山秀,草秀,楼秀,人秀,不过,最秀的还要算江南的水了。春天的江南,是最充满希冀的时节了,小睡一冬的水顿时充满了活力。春水涨了,春水活了,“春水吴江一夜生”,这水流到了江南人的心里。看,这满盈盈的水,不觉让人  相似文献   

17.
称谓词中以“老”字作词缀的现象十分普遍,如老王、老师、老师傅、老大、老总等。“老”一般是对上了年纪的人的敬称。然而也有错位现象。某友年纪未及“不惑”,工作调动到一新单位,同事皆称其“老徐”;而学校一同姓工友虽年过半百,十几年来一直被人称为“小徐”,外人乍一听无不莫名其妙。其实这种在姓氏前冠以“老”字的称呼,往往并不表示年纪,而仅是一种敬称。郑玄注《周礼·地官》“乡老”说:“老,尊称也。”如郭沫若《北伐途次》:“南军的官长,你老不要着急,队伍是一定进了城的。”柳青也在《创业史》中对这种现象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距离之美     
“距离产生美”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关学原理,作者以此为由头,从赏景切入.落笔于“人与人的交往相处”这一社会性话题,最后又重回到审美话题上来。两方面内容浑然一体而又重点突出。作为一篇议论文,文章富于文采,更重理趣;诗文的引用信手拈来,且恰到好处地阐明了题旨;语言颇耐咀嚼,富有韵味。  相似文献   

19.
“情景交融”是一种作文境界,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分为“由景入情”与“由情入景”两种。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景中情,情中景。”(《姜斋诗话》)这种“情景合一”的说法,与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一字见精神     
相传,宋朝时,大文豪苏东坡与黄庭坚、秦少游、佛印和尚四人,有一次相约郊游,来到一座寺院,看见墙壁上洒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曲江对雨》。但是,因为年深日久,其中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湿”字已经脱落。于是,四个商定,各自补上一个字。结果,苏东坡补的是“润”字,黄庭坚补的是“老”字,秦少游补的是“嫩”字,怫印补的是“落”字。虽然四人都没有补中原字,但一字传神的故事却不胜而走。人们认为,四个字反映了四个人各自不不同的精神面貌。“润”字反映了苏东坡的“生”趣盎然;“老”字显露了黄庭坚的“老”气横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