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可以更好地发挥书面语言的作用。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我采用如下三种教学方法。“读”标点“读”标点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标点,读得准确。阅读课文时,我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语气。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总结出规律:顿号、逗号、分号、句号这四个标点的停顿时间是由短到长。从语气来说,学生明白了:带有问号的句子要读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带有  相似文献   

2.
第三十九讲 古书的标点问题 一、古书的标点 1、句读 古人在读书时所作的断句称句读。当一句话完了时,在字旁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未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下加个点,叫做“读(dou)’,合称“句读”。 2、句读与标点的区别①古之“句”不同于今之“句号”;②“句读”符号简单,仅在标明句子的起讫,不管句子的语气及句间关系等。 二、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所谓“句”就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所谓“读”就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地方。相对现代汉语标点而言,“读”现在可以用逗号或分号;“句”则可用句号或感叹号、问号等。  相似文献   

4.
标点符号教学三法王文楠“读”标点“读”标点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标点,读得准确。阅读课文时,我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标点的停顿和语气。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总结出规律:顿号、逗号、分号、句号这四个标点的停顿时间是由短到长。而从语气来说,带有问号的句子要读出...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初语课本选人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注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这个注释将“得无”理解为“怎能不”,表示反问。可是《教学参考书》中这样解释:“‘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两种解释意思有差别,语气截然不同,究竟哪种理解更贴切呢?  相似文献   

6.
标点符号除具有区分句读、标注语气语调、标示句子类型等语法功能以外,还具有描摹难写之境,外化人物心路历程,凸现人物性格等非语法功能,细品标点,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匠心,领会作品的涵意。一、描摹难写之境1.a.“我叫阿毛,没有反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b.“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祝福》)上下两句用词和断句完全相同,但标点有区别。前一句是祥林嫂第一次向别人说起自己的遭遇,感情是有节制的,句间全部用短号,语气平直,语调舒缓。但她的命运并未引起人们真正的…  相似文献   

7.
反问句式“不亦……乎”之“亦”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情态副词“也”字,一为音节衬字,这两种理解均使反问语气缓和。一般“不亦……乎”句式反问气势较强,“亦”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邢福义先生明确指出:“短语进入小句,其语义内涵的显示受到小句结构格局的规约:”(《汉语语法学》P24)同时,短语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成为小句。《汉语语法学》在“小句成活律”一节中将之归纳为二:“必须同特定的语气或语调相结合;必须具备有效的意旨表达。”否则,短语生效为小句则不可能。  相似文献   

9.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能帮助人们分清结构、辨明语气和词语性质。郭沫者说:“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可见标点符号之重要。我国古代的书籍文献是没有标点的,文章的内容很难被人正确理解。孔夫子有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话,根据不同的断句形式有不同解释,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几千年来这句话一直不知所云,成为悬案。为避免这种缺陷,到了汉代发明丁简单的标点符号:句号(ˇ)和读(dòu)号(、)。语意完整的一段为  相似文献   

10.
所谓“句读”,过去认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就是说,一句话语意已完,叫做“句”:语意未完,可以稍加停顿,叫做“读”。前者相当于现代的句号,后者相当于现代的逗号.其实,此说于古无征。“句”和“读”在古代本无区别.“语气已完可称为句,亦可称为读;语气未完,可称为读,亦可称为句”.“句”来源于(?),《说文》:“(?),钩识也.”段玉裁注:“用钩表识其处.”可见(?)在古代是用来作停顿标志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至公车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课本将该句译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译句有两个问题。首先,将“无乃……与”对译成“不是……吗”这种强烈的反问语气,不符合师生开始交谈时的实际情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以“恐怕……吧”译“无乃……与”,全句译为“恐怕要责备你吧”,明明有所肯定,偏偏以揣测语气出之,委婉曲致,甚是贴切。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不是从来就有标点的,古人读书往往需要凭借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来断句或作语气停顿。元黄绍公《韵会举要》言:“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末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读,音d6u)。"清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也说:"凡有起词、语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的题型,分析一下解题方法。一、句读的考查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对“句”的考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断句,即给一段文字加注标点。对“读”的考查,是给指定的语句划分朗读的节奏。  相似文献   

14.
《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指导朗读成为语教学中的重点。但在朗读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单纯从声音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扬与仰、顿与连、高与低、清与浊、刚与柔”等方面,向学生作轻读、重音、停顿、轻慢、语气、语调等纯技巧方面的抽象的传授与灌输,不免陷入一种纯技巧指导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古时称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给言断句、加标点,首先就得辨明句读。辨明句读当然首先需要基本读懂段的意思,但准确断句和加标点就还得下些功夫,运用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6.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学生投入地读着,其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舒缓轻曼,把听者似乎带到了小兴安岭,亲眼看到溪水在淙淙地流,小鹿时而俯首,时而仰颈,自由无拘地喝水。“好,就是这种感觉。”老师轻语浅笑,语调平和柔软,“请同学们自由读,  相似文献   

17.
邢福义先生明确指出:“短语进入小句,其语义内涵的显示受到小句结构格局的规约。”(《汉语语法学》P24)同时,短语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成为小句。《汉语语法学》在“小句成活律”一节中将之归纳为二:“必须同特定的语气或语调相结合;必须具备有效的意旨表达。”否则,短语生效为小句则不可能,或者说,短语就不可能形成生效的小句。这里,“生效”即“成活”之义。以上两点是短语直接成为小句的两个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邢先生在这一点上论述的比较充分。我试着就邢先生尚未论及的“有之未必然”方面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我认为这三句中的后两句的语气应为感叹语  相似文献   

19.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句读和语调肥东撮镇中学朱兴炳在朗读文言文时,由于有些同学分不清句读停顿和语调停顿,就把句读和语凋混同起来,影响了朗读效果和对文意的理解,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弄清楚。从句读的概念上说,“句”就是断句;“读”是指念书停顿的地方。毛晃《增韵》...  相似文献   

20.
“难道”句式各种辞书均解作反诘。《新华词典》:副词,用在疑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现代汉语词典》:副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句末可以用“不成”呼应;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句末常有“吗”或“不成”。“难道”除反诘,还能表其他揣测语气吗? 原高中语文第一册选有毛泽东《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一文,文章谈到了一些文艺工作者没有解决文艺为人民大众这个方向,用了一个设问,以引起重视:“但是为什么还说即使这些同志中也有对于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没有明确解决的呢?”接下又追问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