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中,“唧唧”历来有三种解释:一曰叹息声;二曰机杼声;三曰虫鸣声。这里辑录三家之言供教学参考。《课本》说“唧唧”是“织布机声”,不能说完全不对,但照应下面“不闻机杼声”。总觉不太妥当。《文苑英华》于此作“唧唧何力力”,有人便说“唧唧”是“叹息声”,照应下文“唯闻女叹息”,  相似文献   

2.
“唧唧复唧唧”应当如何理解河北沧州市三中杨洪辉《木兰诗》首句的解释历来莫衷一是。初中语文课本新旧教材或谓“织机声”,或谓“叹息声”,都很值得商榷。首先,从民歌的前后句看,若说是“织机声”,那么下文说“不闻机杼声”,就显然前后矛盾。其次,若说成“叹息声...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开头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人教版教材1995年将“唧唧”注释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1998年注释为“虫叫声,一说叹息声”;2001年注释为“机杼声,一说叹息声”;2005年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关于《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历来有三种解释,即机杼声、叹息声和虫鸣声。但大量例证证明,将"唧唧"解为机杼声太僵硬,缺乏美感;解为叹息声太直白,不合情境;解为虫鸣声则最为恰当,既生动贴切,又具有起兴、烘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陆林华 《现代语文》2006,(3):128-128
北朝民歌《木兰诗》开篇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对于“唧唧”的解释,苏教版教材及配套参考书均为“叹息声”。即“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门织布”。笔者认为,“唧唧”应释“为机杼声”为妥。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7.
我在参阅《木兰诗》有关阐说文本时,发现对“唧唧”解释为机杼声之外还有另两种理解。有说木兰的“叹息声”,也有说深夜的“虫鸣声”,并为这两种说法设计出似乎也讲得通的情境。甚至权威的《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也有这样的解说。诚然,查阅《辞海》,“唧唧”的义项,确凿涵盖了上述三种含义。请看:“唧唧”ji:象声。(1)窃窃私语声。(2)叹息声(表赞赏或怜悯)。(3)细碎的虫鸣声、鸟雀的鸣声。(4)织布机的声音(古乐府《木兰诗》)。乍一看,“叹息”说,“虫鸣”说,似乎能自圆其说。但是,理解词语,万不能脱离语境,这是起码的道理。假若留心一下第…  相似文献   

8.
北朝民歌《木兰辞》的开头一句“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织机的声音,一种解释是叹息的声音,我认为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先从逻辑上来看。如果单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头两句,似乎可说是织机的声音。可是,紧接着读三、四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明确指出是木兰在叹息。如果“唧唧复唧唧”是织机的声音,那为什么“不闻机杼”呢?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相似文献   

9.
北朝民歌《木兰诗》开章语"唧唧"释义众说纷纭,旧解多为机杼声或虫鸣声,文章对此两种观点进行辩驳,并从文献佐证、文本渊源、诗歌情节等方面分析探究,认为"唧唧"为木兰"当户织"的叹息声,才与"唧唧"一词在同时代诗歌中的意义相符。  相似文献   

10.
“唧唧”辨     
关于《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的解释,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有的说是机杼声,有的说是叹息声,有的讲作秋虫声,众说纷纭,直到现在似乎仍无定论,以至几种解释并列,无分轩轾。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在于“唧唧”是个象声词,本来就不是固定只作为某一种声音的。  相似文献   

11.
对《木兰诗》中“唧唧”的意义和作用,有不同的看法而理解为机杼声较为恰当。它生动地摹拟出织机工作时产生的声音,起着塑造人物完美形象,自然展示故事情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唧唧”一语,人们多倾向于“叹息说”,笔者以为应解作“织布声”。解作“织布声”,诗的头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紧密相应,生动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木兰纺织图,一个勤劳的织女形象跃然纸上。天天弄机杼,这是木兰给人的一贯印象,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定格。这两句为后两句(不闻机杼声,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中的“唧唧”,解为象声词,向无异议。可它象什么声,则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解释:①织布声,②叹息声,③虫叫声。  相似文献   

14.
范文澜先生据《木兰辞》推断,古代中原地区可能有一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后来中原人引以自豪,赋《木兰辞》。范先生的推断是不无道理的。笔者经实地考察认为,木兰为谯郡(今河南虞城县营廓镇)人是可信的。对《木兰辞》开章语“唧唧复唧唧”的诠释众说纷纭。旧解“唧唧复唧唧”多为·机·杼·声,笔者认为“唧唧复唧唧”当为木兰当户织的·叹·息·声。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唧唧复唧唧”教材说“唧唧”是“织布机声”,但照应下面“不闻机杼声”,总觉得不太妥当。《文苑英华》于此作“唧唧何力力”,有的注释作“唧唧”是“叹息声”,照应下面“唯闻女叹息”,似较“织布机声”的解释为好。但“唧唧”解作“叹息声”,初见于宋人戴侗的《六书故》,何所根据,他没有讲清楚,因而尚欠说服力。查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木兰诗》首句“唧唧复唧唧”中的拟声词“唧唧”历来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根据文境句式和史料考查,“唧唧”释为“叹息声”更妥。  相似文献   

17.
刘玉真 《湖南教育》2008,(11):20-20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八期刊有河南王奎群老师的《(木兰诗)中的“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一文》,文中曾说“古往今来,谁听说过人的无奈的叹息声是‘唧唧’?”王老师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妥的,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思」「忆」二字作何解?课后注释曰:「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不难看出课文是将「思、忆」注作「想」。笔者认为「思、忆」当训为「愁」。「何所思」、「何所忆」即「有什么忧愁」或「愁的是什么」。诗的开篇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透出了木兰愁苦忧思的端倪。这位热爱生活、勤劳纯洁的少女,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中的“唧唧”,历来众说纷纭。席文天先生在《〈木兰诗〉注释订疑》中说:“把‘唧唧复唧唧,理解为蟋蟀的鸣声,那就似乎好一些。”席先生以欧阳修《秋声赋》中“但闻四壁虫声唧唧”为据,说明“以唧唧状蟋蟀鸣声,是不乏其例的”。而《汉语大词典》、《辞源》、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等则以为唧唧为叹息之声。朱星,吴启安诸先生则以为唧唧为机杼之声。朱星先生在《注释学刍议》中说:“唧唧不是叹息之声,而是机杼札札之声。”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编者左右为难,释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64页注释“【唧唧】织布机的声音”,我认为这种解释欠妥。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唧唧”在时代相近文献中的用法吧!南朝梁人施荣秦《咏王昭君》:“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唧唧”下承“抚心叹”其为叹息声无疑。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观廓庑绮丽,……咸皆唧唧”,这里是说士女看到这里的美景而啧啧赞叹。此用例在稍后的唐代更多。张祜《捉搦歌》:“门上关,墙上棘,窗中女子声唧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