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读音准确、富于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读出诗句的情味和涵蕴之意来。2.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整首诗表达的意象。3.初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把握两首诗蕴涵的哲理。4.背诵这两首短诗。学习重点1.准确、有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2.理解其表达的哲理和意象。自读程序1.要求学生阅读“自读提示”,对诗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将“自读要求”交待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亦可组织学生讨论自定目标,教者适当点拨,更能形成学生自读能力。)3.指导学生自读两首诗,达到相应目标。①感受性阅读全文,初步把握两首诗的…  相似文献   

2.
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即阅读文章时,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掌握文章的中心,还要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和作者想在一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组课文的内在联系是:讲读课文《古诗二首》着重于词和句的理解,进而把诗句连起来,掌握诗的内容,并辅以朗读、背诵,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种子的力》是本组的重点课文,重点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课文《养花》要求从理解词句入手,在理清课文的思路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独立阅读课文《赶花》是根据课后作业的提示,体会“赶花”的含义,进一步领会养蜂工工作的艰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读写例话”的学习和基础训练的练习,把学到的新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加以运用.教学本组课文要立足整组,贯穿重点,照应前后,循序  相似文献   

3.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经历同作品的关系。 2.把握作品内容和风格,体会作品的情味。 3.培养诵读习惯及阅读能力。 自读要点 1.借助于课文注释,较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理解诗人抒情、叙事、寓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诗情意味。 2.抓住诗体特点与作品风格,比较诗、词形式的不同;体会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其作品的不同。【自读程序】  1.明确《诗词五首》的诗体和类型;借助于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朗读课文并思考体味诗词。抓住重点句子,对照文中的注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理解“记忆所蕴涵着的真谛”及“门槛”的象征意义。   2.体会两篇散文诗中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隽永的富有哲理的语言。   3.学习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认知散文诗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会对散文诗的欣赏。   学习侧重点   从品味语言入手,通过两首散文诗的对比阅读,归纳散文诗的基本特点,进而欣赏两首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解说:学生过去接触散文诗不多,对这种文体感知很少。因此,这篇课文的首要学习目标是感受其文学性,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教学要求1 学习生字“伦” ,理解诗句的意思。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有感情地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 ,揭示课题。(略)二、初读《赠汪伦》。1 听录音范读。2 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3 指名说说初读后的感受。三、学习《赠汪伦》。1 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出示) :(1)默读古诗 ,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借助课文注解理解。(2)思考 :李白是怎样表达他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感情的?2 学生自学 ,批、划、悟。3 分组互学 ,交流所得。4 全班交流 ,反…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细致品味重点诗句,把握全诗所表达的中心。3.学习这首诗,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了解赏析新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这首诗,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准确理解关键诗句。【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4.课堂…  相似文献   

7.
第二单元是一组侧重于指导“读”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本组课文,使学生知道读文章应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使学生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古诗二首《宿建德江》、《鹿柴》优美流畅,浅显易懂.教学时要计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话讲解诗的意思.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反覆朗读体会在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赤壁之战》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中要紧扣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基本方法.教学时要先布置学生预习,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再联系读写例话进行教学.学生可根据例话中介绍的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来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8.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学习重点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  相似文献   

9.
《诗五首》     
【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分清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言和七言,绝句也有五言和七言。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自读程序】  本课的特殊在于它是由五个独立的主体构成的。五首诗分而“食”之,效果更佳。下面的步骤针对任何一首均可适用。  1.朗读。读诗要读得抑扬顿挫,才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音乐美和建筑美首先表现在朗读的节拍。古诗特别是格律诗,节拍都有一定的规律。七言诗有 2221,也有 2212,前者如“昔人 /已乘 /黄…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依据两点 :(1)“单元提示”中“学习这个单元 ,要在第三册诗歌单元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 ;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的要求 ;(2 )本课“自读提示”中的要求 :“注意诗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为了落实这些要求 ,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含英咀华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培养和提高阅读品质以及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过程】1.背诵《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  相似文献   

11.
自读导言1.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进入情境,理解作者“心中的鹰”的形象。3.品味语言,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解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把握,体会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对于本文来说,重点和难点应当放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和体悟“鹰”的形象上。)自读程序1.激发感情,导入新课。由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的画面切入,或者选取草原上雄鹰展翅翱翔的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鹰的英姿。2.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给加点的字注音…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学习并体会诗句中的重点词语。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3.探究“远征难”与“不怕”的独特表达。[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了解长征师:关于长征,除课后小资料以外,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大家还有哪些更多的了解?(关注长征中的重重困难)师:同样走过长征的毛泽东在走完长征之后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表达了对长征的感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2、通过朗读、质疑和短剧表演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预习指导:(小组自选展示内容)1、归纳整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搜集资料,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语气,节奏。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4、再读课文,小组质疑。(先  相似文献   

14.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根据电影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体会画面以及画面组合的内涵。2.把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注意剧本是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来描绘人物性格的。3.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理解两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侧重点1.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2.理解两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说: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的重要依据是课文及本单元的单元提示,意在品味作品精华,从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有益影响。)【自读程序】…  相似文献   

15.
诗歌鉴赏,方法多样,其中“朗读·译读·品读·背诵”的一诗四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朗读朗读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在七至九年级阶段,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出浓郁的学诗气氛,使我们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对朗读的要求首先是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停顿。其次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对朗读的比较高的要求,要建立在深刻、细致地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然后试着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自然就会抑扬顿挫。比如《观沧海》中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13个生字,并能理解“花苞、汲取、柔软、篷帐”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属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与思乡”,学习要求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8.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 ,结合背景资料读懂诗所反映的生活和蕴含着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其壮志、理想 ,陶冶自身。2 .学会阅读诗歌“了解形象 ,把握感情 ,学习语言 ,体会节奏”的方法 ,在吟诵诗的过程中 ,头脑中产生经联想、想像的诗歌情景、形象 ,懂得诗人所表达的深意 ,学习、积累一些古诗词汇。3.拓宽思路 ,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技巧 ,反复诵读。2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吧 !说起“三国”,我们眼前会浮现出一个个英雄鲜活的面孔 ,如关羽、刘…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2.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3.理解比喻、拟人修辞方法及象征写法的表达效果。4.对现代诗作简单赏析。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意境的创造。2.体会诗歌精练的语言。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读议法。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通过讨论,加强对诗歌深层次知识的理解。2.赏析法。体会诗歌精练的语言和意境的创造。3.对比法。了解诗歌的写作特色。4.自学指导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媒体设计条件好的单位可采用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多读优美片段、多读重要的句子,从而在读中理解课文意思.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朗读、熟读、背诵,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体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呢?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多读。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读.加强朗读引导和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