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教材注释是这么说的:“而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里没有对“谁何”二字分别解释,却似乎是把它们的意思等同了,“呵问”则似品味出来的意思。《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则是:“何,是呵问。谁何,关塞上哨兵诘问出入者之意。”两个注释的基本意思相同,或许都是原本了颜师古《前汉书》上的注说“谁何,问之为谁也”。(见《康熙字典》)但可惜这个颜注也是尚欠详考的。  相似文献   

2.
疑问代词“何”一般代事,疑问代词“谁”一般代人,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并非尽然。在《鸿门宴》中,叙述樊哙闯帐后,项羽问道:“客何为者”,教参译作:“客人是干什么的?”不够准确,因为从张良的回答“沛公之参乘樊哙也”看出,答句答的是“什么人”,如果将“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则张良的话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3.
贾谊《过秦论》中的“谁何”一词,据《中华活叶文选》张世禄注:“陈利兵而谁何——(在险要的地方)设置驻军盘查来往的人是干什么的。谁何,呵问是谁。”管汀在他的《材料、考证和古典文学研究》一文中也说:“‘谁何’二字,本是指巡逻者对行人呵责、诘问的意思。”(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高中语文从八二年以来出版的课本里,也改注为:“[而谁何]呵问他是谁,  相似文献   

4.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上篇)。这是一篇影响很大的古文名作,很多文学选本都有收录。可是文中有一个词的含义.历来各家选本的解说或含糊不清,或言而无据.或注而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这个词就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谁何”。且看各家选本对“谁何”一词的解说——  相似文献   

5.
<正>漫步繁华的街头,两旁的公司、商场、宾馆、饭店的招牌、匾额争奇斗胜,异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细细观察起来,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名称用字中,赫赫然一个“达”字尤为耀人眼目.如:在车辆交通方面的旅馆、饭店、加油站、修车铺、器材部的名称中,多用“安达”、“康达”、“顺达”、“通达”、“畅达”等等,表示安全顺利、畅行无阻之意,非常符合旅途奔波的司、乘人员渴望行车安全和平安到达的心理.在美容、美发店、健美中心、体育用品商店的名字中,常用“美达”、“丽达”、“靓达”、“健达”、“英达”、“俊达”、“威达”、“力达”等等,迎合了当今人们追求漂亮、崇尚健美的心理.在承办旅游事业的游行社、旅游公司的名称中,爱用“神达”、“乐达”、“胜达”、“仙达”、“圣达”等等,充分表现了游客饱览名山大川、风景名胜时心旷神怡、飘然欲仙的欢快心境.在专搞搬家、家庭服务类产业的名称中,好用“捷达”、“快达”、“迅达”、“速达”、“爱达”、“福达”、“益达”等等,反映出人们盼望尽快安顿的心理,并表达了服务部门乐为客户送去幸福、温暖的热诚之心.在承包室内装璜业务部门的名称中,常用“舒达”、“美达”、“适达”,表示承包单位愿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雅致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6.
《春秋繁露》疑问代词“何”和“何”字结构,以及“谁”、“孰”的使用都表现出与同时代的《史记》中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其更多的保留了先秦汉语疑问代词的特点。这是汉语语法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孟子》中"何""谁""孰"这三个疑问代词在使用规律方面进行分析描写,以探讨三者之间用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何恒幸 《现代语文》2013,(7):67-70,161
"你当/以为你是谁?"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句子。句法上,相当于英语里的一个主从复合句;语义上,表达了说话者认为对方行为与自己的身份不符;语用上,隐含了说话者对对方行为的否定、不满、不屑等,旨在提醒或警告对方,使对方改变原有或预定的行为方式等。  相似文献   

9.
在日语学习中,常常会有"形近意不同"的语言成分出现,因此常常困扰日语学习者对于日语本身的整体把握。由于语言学习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兼备的学科,尤其是在语言辨析等方面,只停留在表层语感的抽象把握上。但是,作为日语语言的研究者,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与教学工作中却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语感上,要更深层次地从语法和语义上去把握其正确的辨析方法。本文旨在以"何でも"和"何も",这两个在日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为例,从语法和语义上去分析其不同之处,并期望以此为契机,进行更深更广的类似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教《渔歌子》时,有学生提问:“老师。‘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位渔人为什么下雨还不回家呢?”面对突然杀出的“程咬金”,真有些措手不及。静心细思,觉得这是个教学的亮点,正好能够满足一下学生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阙第二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般人都认为,“羽扇纶巾”指周瑜的儒将装束。笔者认为也可以指诸葛亮。理由有三:其一,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四年。词写古战场的壮丽景象,即景抒怀,引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世”历来都翻译为“朝代”,笔者认为不妥。一、“世”有七个义项,但没有“朝代”的意思。将其译成“朝代”显然没有根据且显得牵强。如果译作“朝代”,那么,原文中就应该是“问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前人们还据此概括了一个成语:沧海一粟。那么,此处的“粟”指何物?一般的辞书都释为粮食的“粟”或“谷子”“谷粒”。《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汉语成语词典》1986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辞源》1983年修订本 (2000年印刷)、《辞海》1999年版,在释“沧海一粟”时,都是这样理解的(分别见第122页、76页、1863页、缩印本1072页)。不少教材和选本,则对此未作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它就是上面所指的内容,人们容…  相似文献   

14.
说“何”字     
“何”字在古代汉语里是疑问代词。它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那末“何”字在疑问句中的位置、词性、功能等究竟怎样?笔者想提出点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正. 我们首先看疑问代词“何”处在句子最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五花八门”原是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名称。后来,又把它比作各行各业的暗语。 “五花”即: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  相似文献   

16.
在古汉语中,“何……为”与“何……之为”都是习见的固定结构,如果不深入分析它们的语法特点与作用,很容易使二者混淆起来。“何……为”(“何以……为”、“何故……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这个格式一般用来表示询问或反问。“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如“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汉书·  相似文献   

17.
月孤傲地将自己薄薄的纱裙向天地一挥撒,夜就开始沉寂。星星在卷卷的云层中呢喃,诉说着那不为人知的秘密。缕缕微风伴随着人们的丝丝睡意结束了自己又一个白昼的旅游……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6,(Z2)
当学生那会儿,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师讲到“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那一段,特意拉长了声调重读“田田”二字,并强调:“田田的叶子,作者描写得多么形象啊!”我当时怎么也想象不出“田田”如何形象,很想问老师,莲叶怎么是“田田”的呢?当教师后第一次讲《荷塘月色》,注  相似文献   

19.
《屈原列传》中有“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一句,教材注“商于”曰:“秦地名,现在河南省内乡县一带。”“商于”似指一处地方,实则不然,“商于”指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和于(於)(今河南内乡县)两邑。查陈子展《楚辞直解》可知:“商、於(即‘于’)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