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辨字典古字俗字,得力于语言文字理论,但也不能忘了字典自身的体例规则。这些体例规则正是前人运用语言文字理论研究古字俗字的成果在字典中的规范体现。《龙龛手鉴》一书的“A,古文,音B”及“A,俗,音B”两种体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许多古字俗字,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龙龛手镜》的部首主要承袭《说文解字》而来,少数部首为其首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龙龛手镜》242个部首的来源,并通过讨论与部首相关的问题,来揭示《龙龛》部首设置的特色:一是部首字在正文中是否作字头,二是部中之字如何安排。  相似文献   

3.
4.
5.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符号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确切理解句子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标点符号的使用必须规范、科学,特别是作为学生重要学习载体的教材选文。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才学小说"《镜花缘》第七十九回写到数学问题:"铺地锦",其中画的"铺地锦"图却是错的,近200年来,从未有人指出并改正过。明代夏源泽《指明算法》、吴敬《比类算法大全》和程大卫《直指算法统宗》均记载这种算法,今人张奠宙主编的《数学史选讲》一书中也有讲解。这些实证均可以帮助我们对"铺地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同形字现象要不要在字典辞书中体现,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学术问题。但是,对于近代汉字研究来讲,辨析同形字十分必要。朝鲜本《龙龛》是一部增字本《龙龛》,对同形字现象给予了关注,收录了200多例同形字,文章对其中的20例同形字进行了考辨。分析同形字的成因和规律,对于古籍的阅读和整理,字典辞书的编纂以及汉字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法、句法、文体等层面指出译文中出现的错误并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9.
轰动一时的某“词典专家”主编的厚几半尺的《语言大典》剽窃案余音未了,,该词典的荒谬和狗屁不通成了杂文家们取之不尽的材料库。然而公正地说,《语言大典》在荒谬不通方面决非独擅其“美”,而是大有同道的。笔者日前读到的一部《中国古今称谓全书》(以下简称“全书”),也属工具书类的“巨著”,而其谬误之多,似亦足可与《语言大典》之类相伯仲。此书为吴海林编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130余万字,收入词条达12300余条。书前有张文达序,称“作者吴海林同志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竭力揣摩,潜心…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中有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一首诗《篱笆那边》,它选自太白艺出版社1979年版的《狄金森名诗精选》,江枫翻译。原诗翻译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纠正了《张船山诗草》、《张船山年谱》、《毛诗序》、《曹刿论战》四古籍中五处标点错误。  相似文献   

13.
央视某著名频道在为2007年春节晚会所作的广告语中激情造势:“有谁崭露头角?有谁乔装打扮?有谁粉墨登场?有谁重出江湖?让我们拭目以待!”听完这段广告,在兴奋之余总感觉有些别扭,静心一想,原来问题就在“粉墨登场”这一成语的使用上。  相似文献   

14.
纠正了《张船山诗草》、《张船山年谱》、《毛诗序》、《曹刿论战》四古籍中五处标点错误。  相似文献   

15.
《一切经音义》用字是《龙龛手镜》收字的源头之一,但其间字形具有多大程度上的联系,还是个未被完全揭示的现象。我们通过对高丽本刻本《一切经音义》与中华本《龙龛手镜》字形的比勘,发现《龙龛手镜》所收《一切经音义》用字具有较复杂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龙龛手镜》收字随意性、局限性、规范性。  相似文献   

16.
明代陈士元辑录的《古俗字略》和辽代释行均所作的《龙龛手镜》同为异体字字典,二者关系密切。通过对比研究《古俗字略》和《龙龛手镜》的注音、释义,来窥探二者的具体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将《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残卷与《龙龛手镜》相印证,纠正了《龙龛手镜》中一部分俗字的错误,并补充了《龙龛手镜》未收的一些俗字。  相似文献   

18.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的写作地点为蔚州金河寺,该书对佛学传播和辽与朝鲜的文化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宋代最早的刻本产生于北宋熙宁中。  相似文献   

19.
悟,譬如傍晚之星,初见一点,旋见数点,又见数十点,数百点,以至灿然布满天空.不悟则已,一悟则豁然开朗也.(华蘅芳)好的解法是一首韵味隽永的诗,具有深刻的涵义;是威力无比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一、《劝学》书注:P269⑧[而]连词,这里表示因果关系。(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下同。) 原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分析:很明显,这里的虚词“而”意为“于是”,表示的是顺承关系,并非因果。二、《师说》书注:P275④[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原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分析:尽管这里的“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