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党中央发出伟大的历史性战斗号召的鼓舞下,在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战鼓声中,诗人徐迟同志一马当先,走进科技领域,以火一般的革命激情,连续写出了《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旋中》、《生命之树常绿》等几篇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在这几篇报告文学中,作者以生动的文笔,如实地反映了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周培源、陈景润、蔡希陶等同志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科学事业,不畏艰苦、不怕风险、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邦”以后,老作家徐迟以一名“渗透着革命情绪、战斗意志的无畏的战士”姿态,“迅速地灵活地勇猛地出击”,①连续地发表了几篇引人注目的报告文学新作——《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旋中》、《生命之树常绿》。人们竟相争阅,交口称道,反响是很强烈的。这些作品如玉串珠联、熠熠生辉。它们是盛开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里的一丛科学文艺之花。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一篇报告文学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这就是著名作家徐迟的作品《歌德巴赫猜想》。这篇“猜想”让陈景润名满天下,家喻户晓。亿万中国人为之魂牵梦绕,豪情满怀。“猜想”不知激励了多少人从事数学研究乃至科学研究!而这一切,仅仅缘于歌德巴赫的一个猜想,缘于人们孜孜不倦地对猜想的研究和验证。由此可见,猜想的力量真不小啊!作为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求知欲非常强。他  相似文献   

4.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李四光用他的学识、他的智慧,为我国描绘了多么美丽的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分散元素等矿产资源的远景啊!”这是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的作品《地质之光》中的一个句子(文章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这句话见现行教材P.90-91)。这是个病句。首先,从逻辑的概念关系上看,“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分散元素”之间不是并列关系的。金属中有一部分是稀有元素、分散  相似文献   

6.
《地质之光》是徐迟同志的力作之一。它形象地表现了科学家李四光思想感情的深刻变化,和他在地质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新成就:它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这里着重谈谈它在选用词语、选择句式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堪称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开篇之作。其思想内涵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声春雷,是文学界解放思想的响亮号角。徐迟以诗人的气质和风格,创造出的报告文学诗体化艺术,虽为人所称道,但鲜有专人论及。在这篇杰出的报告文学发表25周年之际,笔者试图重新解读它的深刻意义和艺术创造,以此呼唤报告文学多出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精品。  相似文献   

8.
《地质之光》是徐迟写的报告文学,报告的是李四光的事迹.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七七年第十期,已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第六册,节选的是该文第五、六部分.为了便利教学,现介绍参考材料如下: 李四光是科技战线上的一面又红又专的旗帜,是老一辈地质科学家的代表,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第一次把运动、把应力(压力、张力和扭力对物体的作用)、把力学带进了动态地质学,在地质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编辑部: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地质之光》、《包身工》、《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等报告文学作品。在讲解时,学生提出了“报告文学是否允许想象”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教师认为报告文学写的是真人真事,不能想象,否则就是掺假;有的教师认为报告文学现在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说文学离开  相似文献   

10.
徐迟的报告义学《地质之光》及其姊妹篇《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是十年浩劫后的文艺园地里开出的一簇色泽鲜艳、香味扑鼻的奇葩。它们以自己特有的新时代的激情扣响了亿万人民的心弦,被广大读者称誉为“科学诗篇。”这些作品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语言艺术方面也做了新的探索,因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年一月,《时代的报告》创刊号重新发表了茅盾同志四十年前的文体论《关于报告文学》(原载一九三七年二月《中流》一卷十一期)。在这篇论文里,茅盾同志精辟地论述了报告文学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我们今天常说报告文学是“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统一,实际上是和茅盾同志这篇文章的启发分不开的。茅盾同志并且指出:“我读过若干‘来路货’的报告文学,觉得他们的形式范围颇为宽阔;长至十万字左右,简直跟‘小说’同  相似文献   

12.
徐迟同志:两次惠书均收到,因不知你又“飞”往哪儿,落脚何处,未及给你写信,请谅。在你的指导与鼓励下,我进一步考虑了关于报告文学的一些问题。这儿,我想谈谈研读你的那几篇描写科学家的报告文学的感受。我觉得,你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科学诗篇所以能扣响亿万人民的心弦,首先在于它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向人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与无比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紧紧相连的无比  相似文献   

13.
微雨之街     
(选自《现代派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7)浙江吴兴县人。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省任专业作家。有诗集《二十岁人》《最强音》《美丽、神奇、丰富》《共和国的歌》等,有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数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周学祁同志,早已蜚声海内,但我们多次去采访他,他总是谦虚地谢绝。最近,我们又一次走进他的家,他说:“实在没有什么事迹好说的,在数学王国里我只是个小小的臣民。”学祁简朴的书斋里书籍满架,我们置身于这个“王国”中,感到他是个知识丰富、成就卓著的“导游”。他让我们看《中学生学习报》刚寄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你为我报撰写的十篇大作已刊了七篇,还有《求索篇》、《监控篇》和《展拓篇》也将陆续刊用。你这系列  相似文献   

15.
徐迟先生的一篇精彩报告文学,让中国老百姓认识了一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带动了一代中华儿女,信誓旦旦地要当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走路撞树,或者张广厚先生吃馒头蘸墨水之类的逸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相似文献   

16.
新编中学语文放材中的报告文学选目,除唯一一篇事件型作品《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之外,其余全部是以人物型报告文学为主,它包括有中国30年代以来至80年代初期的作品:《包身工》、《截肢与输血》(《诺尔曼·白求恩:》片断)、《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两百个将军同一故乡》,另加上一个捷克作家伏契克昕写《绞刑架下的报告》之片断《二六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报告文学的崛起,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开端,报告文学从此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彻底改变了作为“二等文学”和长期徘徊不前的尴尬境地,持续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多次占据我国文学的主要舞台,热潮迭起,几度辉煌,创作了许多产生过轰动效应的佳作,至今我们仍能如数家珍似地数出许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比如,《正气歌》、《命运》、《大雁情》、《祖国高于一切》、《三门李轶闻》、《中国农民大趋势》、《唐山大地震》等等.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几度辉煌,这是因为它遇上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个伟大的经济变革时期,一个迫切需要报告文学,也能产生伟大报告文学作品的时代;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我们的新闻体制不完备,舆论监督体制不完备,新闻传媒体不能随便发消息,较难把生活中负面生活事件反映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这就需要报告文学予以补充.特别是一些“冰冻新闻”,若干年过去,解冻以后,被写入报告文学,仍不失其新闻性,报告文学也因此格外受到青睐.物换星移,20世纪9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报告文学面临强有力的挑战,报告文学的阵地被挤占,报告文学的影响在缩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徐迟同志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以文艺的形式,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这个从自己科学研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光辉真理。地狱是什么?并没有人见过。可是,它在传说中,它是惩罚罪人的场所,被作为痛苦最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萨苏 《内蒙古教育》2007,(12X):28-29
徐迟先生的一篇精彩报告文学,让中国老百姓认识了一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走路撞树,或者张广厚先生吃馒头醮墨水之类的轶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相似文献   

20.
马识途同志的报告文学《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之后,不少语文教师写信向他请教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面的有关问题。现征得作者同意,将这篇通信公开发表,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