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人的探讨一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哲学解答是与哲学家本人的基本哲学原则分不开的。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提出,绝非空穴来风,它之所以可能,与马克思实践原则的确立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经历了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行动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的“自我”的逻辑发展过程,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最高、最抽象的同一。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历程,实际上就是德国思辨哲学的发展史;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意味着整个思辨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质之处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呈现出“先验自我”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实践"的哲学追问,在人类思想史与社会发展史上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唯物史观之"现实的个人",蕴含着社会关系的现实规定,它是实践的存在,具有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性.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认为,以黑格尔思辨哲学为代表的整个近代哲学乃至一切形而上学的全部秘密和根本错误都在于颠倒了思维与存在、自我意识与“现实的人”的真实关系。马克思在哲学上超过费尔巴哈的地方在于:第一,在马克思看来,只要现实世界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分裂”没有得到根除,宗教就不可能消亡,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形而上学就不会“终结”,因此,与费尔巴哈仅仅满足于对宗教和思辨哲学本身的批判相反,马克思提出了对颠倒的现实世界本身加以革命性的颠覆和改造的任务;第二,马克思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精神活动”作为现实世界的基础,从而摆脱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仅仅从直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意义上来理解现实世界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开创了个人理论的新境域:马克思哲学的现实起点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是"社会中的个人";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核心是个体主体性的高扬;马克思个人理论的终极关怀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  相似文献   

6.
人生存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总是要寻求某种终极的眷顾,哲学是人对自己的终级命运进行自觉的和理论上的关怀。马克思哲学的终极关怀观以“现实的个人”为关怀的主体,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类”,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代替了“最高的善”、“爱的宗教”,具有了真实性和可实现性。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指向,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是贯穿马克思哲学始终的精神主线。基于这层精神主线,马克思确立了自己与以往人学的分水岭: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和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马克思哲学中人文精神的形成不是马克思个人空想的成果,是多层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主要包括个人的精神底蕴、家庭熏陶和其所处的现实环境。在当代,面对科技对人性的奴役,马克思人文精神有了再次被重视的必要。关注人的自由,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精神力量,是人类解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肯定哲学到“离开哲学基地”,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功能上实现的重大哲学革命。这一转折的真实意义在于,反对从任何原则出发去认识现实,而是要从现实出发,以实证科学代替哲学思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的形成过程,既是对传统哲学不断扬弃与超越的过程,又是其哲学不断回归现实的过程。马克思哲学具有批判性与实践性的品格,内蕴着对人的自由的现实眷注,作为这一终极关怀的哲学载体的是实践的现实的人,它引导着马克思切入“人的异化”的真正根源,为人类不断逼近自由王国开辟出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0.
十分流行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说实出于翻译上的一个错误。在新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这句话被改译为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然改译后的这句话仍不能成立,因为这句话只反映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它同成熟时期马克思对哲学的见解是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11.
批判与反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中国教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学在诞生之初就与实践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后的教育学因遗忘了实践哲学而走入了迷惘之境,同时也因实践哲学的复兴而走向新生。面对西方实践哲学的复兴,当下的我们该如何让教育学说中国话?为此,本文在阐述中国哲学和“教育学”的实践特质的基础上,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对中国的教育学进行了批判反思,以为中国教育学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个人理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起点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方法论:"社会中的个人";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核心:个体主体性的高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人的生存矛盾的揭示:个人生存的悖论;马克思个人理论的终极关怀:"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研究马克思的个人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两课”的开设 ,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精神建构。这种精神建构 ,只能以对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客观精神”的“文本”的理解为根据。因此 ,“两课”的教改宜以教科书改革为前提 ,教科书的改革宜以选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为基本取向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始”“文本”再阐释的教科书宜居于辅助地位  相似文献   

14.
将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益的经验提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是中国史学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李杰教授在借鉴、吸收西方的分析历史哲学、叙述历史哲学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提出了具有中国历史哲学话语体系的“实践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5.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管就“对象”还是“问题”或其它理解视阈而言,“实践”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物质”或“客观实在”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遵守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简要考察,在辨析“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形式”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文学与意识彤态的关系。文学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更不能说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文学是在多维层面同时展开的精神文化现象,行走在现世的现实性和精神的超越性之间,是一种多元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用“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7.
对生活形式进行详细的探讨,发现生活形式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很多语言现象,但是缺少体验性,减少了对人的考虑。本文对这一理论进行体验性补充,以期增加这一理论的解释力。但是本文并不是否定这一理论,而是将这一理论进行延伸,结合体验哲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20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河北省哲学学会联合举办了河北省"哲学与改革开放30年"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等论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