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英文叫"public opinion(公共意见)",从中西方的舆论词源上看,舆论概念,脱离不了公众和言论两个要素。因而舆论最素朴的涵义就是公共言论。一、舆论系统舆论作为一种公共言论,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属于观念系统范畴。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网络舆论属于一般舆论的范畴,但因其与网络紧密结合,因而又具有独特性.同时,这些独有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舆论更易于导致群体性的网络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集群行为,严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会对网络内外秩序产生干扰,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基于既有的舆论思想研究,围绕新时代的"舆论引导"观这一主题展开,分析了"舆论引导"观的基本范畴以及语境。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回溯历史,发现"舆论引导"经历了从动员、宣传到引导的变迁过程。最后,从"舆论引导"的主体、客体、载体与方法等层面,详细分析了新时代我国"舆论引导"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毛泽东著作中",舆论"的概念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舆论是一种很复杂的信息存在形态和传播方式,毛泽东没有对舆论本身下过定义,但从他运用这个概念看,舆论是分散的、自然状态的意见。因而他在谈到"舆论不一律"时这样写道":我们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这就是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宣传有神论和宣传无神论(即唯物论)的自由。……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  相似文献   

5.
徐莹 《新闻采编》2009,(3):33-35
在古代汉语中,"舆"即"车","舆人"即是车夫,引申为普通老百姓,"舆论"是"舆人之论",便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现代新闻学把舆论定义为"自然存在的公众的集合性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度,持续一定的时间"(陈力丹)。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多数自发地对社会事件、人物形成的意见和评价的集中表达,这就是舆论。舆论的主体是老百姓、  相似文献   

6.
霍仟  王亦高 《新闻界》2013,(9):79-80
<正>"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是毛泽东在1955年提出的一对概念,在我国新闻界流行多年。毛泽东认为,在人民内部,允许舆论不一律;而对反革命分子,则要实行舆论一律,不许反革命分子发表反革命意见。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8,(9):88-93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出现了客体流动性、本体撕裂与极化、主体由精神聚合体向情感聚合体转变等新特点。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时效性和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导致信息接触的不全面,舆论客体由"可读"、"可见"走向"可写",一改过去舆论客体相对静态封闭的特质;由协同过滤和算法推送导致的信息接触自主化,意见表达个性化,使得舆论主体更加倾向于处在和自己意见接近的群体中,依赖群体情感走向聚合,逐渐丧失了作为舆论主体的自主性,从而导致舆论极化,观点撕裂,共识难以凝聚。  相似文献   

8.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9.
乔俊杰  刘迎 《东南传播》2018,(6):110-111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观点的平台,相应地,舆论暴力事件也在增加.搜索引擎的引导、舆论暴力的成本降低、更多的触及舆论的敏感点、网民更易受群体感染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意见领袖角色的缺失成为新媒体语境下舆论暴力事件发生的特点.新媒体语境下,网友实现从"静观"到"变通"的转变、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意见领袖、实现传统媒体引导的主体多元化、加强网络舆论监测能力和完善执行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意见领袖是影响舆论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新媒体的盛行,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可能向微信等其他新媒体渗透。研究微博意见领袖舆论引导力的影响因素,对未来新媒体舆论引导具有参考意义。影响微博意见领袖舆论引导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专家型意见领袖围绕热点问题发表深刻见解,凭借广博的见闻和缜密的说理获得认可;其次,名人型意见领袖因具有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而获得网民的信任;第三,处于信息传播源头位置的意见领袖,因能发布独家信息而获得网民关注;第四,具有"鸡蛋情绪"的意见领袖,因观点迎合民意而受到追捧。  相似文献   

11.
以新浪微博舆论为研究对象,利用新浪微指数和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数据对"临武小贩之死"事件舆论发酵进程进行梳理,分析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网络意见规律及新特性,提出网络意见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刚刚去世的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创建者、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共同创始人诺埃勒一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说过: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议论说理,直接发表意见的主体。党报评论属于政论性的新闻体裁,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代表党报的灵魂和旗帜,要"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因此在落实中央精神、地方部署等工作都是党报评论工作的重点,围绕这些宏大主题连续发声,撰写系列评论是党报评论写作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形成声势、引导舆论、助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舆论冲突是舆论存在的一种常见状态,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舆论冲突中,双方利用合理化、辩解、自我概念建构和范畴化等策略展开辩论,而网络舆论的戏谑性、情绪化和攻击性的话语表达,使得公共讨论流于简单肤浅,使网络舆论与理性探讨、形成共识之间相去甚远。同时,当前网络舆论中的"民粹主义"也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5.
拉扎斯菲尔德最早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网络兴起之后,研究者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网络中来,网络"意见领袖"为受众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的走向。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一批在面对特定社会事件时跟风起哄甚至攻击谩骂的网民群体被关注,有学者将他们称之为"哄客"。从网络"意见领袖"到网络"意见哄客",舆论焦点选择的天枰开始出现倾斜,负面效应被不断放大,呈现出一种"沉默的螺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地从语言学角度回顾了"舆论"一词在中国的产生与演变,从翻译角度来说,日常使用中存在的公共舆论、公众意见、民意等词均与英文"public opinion"对应,作为外来词的"舆论"是"public opinion"一词的中译,但与中国古代的"舆论"一词不存在必然的对应,本文分析了"public"和"opinion"所对应的中译词"公众"和"意见"的来源。本文认为古代的"清议"思想代表了中国舆论思想的传统内涵,"舆论"一词西风东渐的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历史代表了中国士绅阶层参与政治决策与议论国事的言论传统与文化惯例,经过跨语际实践的复杂运作后在公众文化心理发酵酝酿上有其内在一致性,本文还讨论了由"舆论"一词衍生出的舆论导向等词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高校网络论坛(BBS)中的"舆论领袖"是大学生网民中的"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形成集传播的重要信息集合点.本研究在聚类分析得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以实证得方法,对"交大发展论坛"版面中的虚拟群体成员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出"舆论领袖",并对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建立了"虚拟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18.
舆论,就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①所谓"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②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发展,民众话语意识不断增强,表达方式更加多元,社会舆论开始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状态,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两个舆论场"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它与舆论初始含义相去甚远。"两个舆论场"体现出新媒体时代官方舆论引导效力下降、民间意见场域勃兴的趋势,其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及网络技术勃兴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舆论场"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创新当今时代的舆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使之在对立中走向统一,是解决"两个舆论场"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形态,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网络舆论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把握这个规律,实现"立体化"引导,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