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白     
《报人生活杂忆——石西民新闻文集》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张友渔在序首写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石西民同志记述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斗争实践,和他晚年对开展近代新闻史的研究、对建设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思考和探索”。收入该书的29篇文章,主要是石西民晚年撰写、散见于各种报刊的作品。内容大致分三类:1.个人从事新  相似文献   

2.
这帧珍藏很久的相片是我从重庆老同学孙德钧那儿见到的,它不禁使我回忆起四十一年前的南京第一个新闻工作人员训练班和班主任石西民同志。石西民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久经考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时代环境和自身的新闻实践是石西民新闻思想形塑的主要因素.他提出新闻工作要坚持新闻真实、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要讲求舆论引导艺术并重视实际效果,以及要注重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队伍建设等思想,始终贯穿其新闻实践活动.解析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不乏启迪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4.
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本学期开设了“新闻学专题讲座”课程,作为反右派斗争、整风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徹底肃清右派分子王中的反动新闻理论对该系师生的影响,破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立无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专题”第一讲“新闻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已于10月19日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同志就这一题目作了报告。石西民同志在报告中着重分析了我们和新闻界右派分子的主要分歧表现在三方面:(一)对报纸本身的看法——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还是所谓“社会需要的产物”?(二)报纸要不要党的领导?(三)我国有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了老报人姚北桦、王淮冰合编的《报人生活杂忆——石西民新闻文集》(以下简称《杂忆》),深受教育。这位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已闻名全国的新闻界前辈,新闻工作实践极为丰富,而且取得卓越的成  相似文献   

6.
我与江永红同志同代、同辈、同行、同步、同道,五同。这使我比其他同志更有可能经常接触永红同志的新闻作品。“同步”,我们差不多同一时期走进新闻界。“同道”,是说我对永红新闻作品风格特色的认同与欣赏。就我的感受而言,永红新闻作品最显的风格特色是激情奔涌与大气勃发。翻阅他的新闻作品集,总觉得作在不停地奔走呼号,在向你大声传告他的所见所闻所想。这种风格特色,具体表现为“三力”。  相似文献   

7.
新闻作品的“含心量”赵阜北京有位作家说:“我是个低产作家,我看重作品的‘含心量’。”这话十分贴切。这位作家是否低产,无从知晓,然而他说的“我看重作品的‘含心量’”,是很能打动人心的。他把作品的高水平、高质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列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这...  相似文献   

8.
沈阳军区某部政委张云林爱念他的“新闻经”。经过他传经的报道人员,像重新发现了自我一样,在新闻路上走出了劲头,也使该部的新闻报道工作长盛不衰。脚底板子下面出新闻——你不下,我带你下上等兵刘佳雪爱写故事,来报道组前就在《故事会》、《小小说》上发表过作品。小刘调到机关后,工作劲头特别足,经常看见他在电脑前“奋笔疾书”,报道组的灯光也跟着亮到深夜,可他却鲜有作品发表。一天下午,张政委来到了报道组对小刘说:“怎么样,刘大记者,最近发了多少大作了!”小刘惭愧地低下了头。政委说:“你底子很好,劲头也足,可新闻不是坐在报道组想…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否有倾向性?”这是一个争论了多少年的老问题了,然而至今却尚无定论。为什么会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呢?我认为主要是论辩双方各唱各的调,缺乏一个最起码的逻辑规范。主张新闻具有倾向性的人们,把新闻理解为新闻作品。既然新闻作品是有一定立场观点的人所写,他...  相似文献   

12.
从我参加南京《新华日报》工作的第一天开始,石西民同志和报社的其他负责同志对我的教育培养也就开始了。课程是全面的,从新闻业务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从采访、编辑到  相似文献   

13.
我看郑重     
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以通讯、报告文学闻名于世。使这位安徽农村少年成长为名记者的,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培养,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石西民、杨西光的关怀,有整个社会和文汇报的支持,当然还有他本人的勤奋拼搏。江迅《我看郑重》一文,对今天奋斗在新闻岗位或者期待走上新闻岗位的青年人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02,(4)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全方位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的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就必须确立新闻的民本位思想。新闻的民本位,是指新闻采编过程中那种以“民”字来衡量和评判新闻价值的思想理念,亦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新闻生涯中,接受过好多位省、市、区党委书记、宣传部长的领导,时间最长、印象最深的要数石西民同志。他从1955年到1964年,在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的十年中,一直关怀和领导《解放日报》的工作。我在他领导下工作,得到他许多指点和帮助。他的好作风,他出的好主意,直到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1994,(6)
“情景记者”的“情景新闻”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被人们称为“情景记者”,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这些作品大都是他亲临火线实地采访和观察的结果,因而情景交融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情景记者”的美名...  相似文献   

17.
论新闻的民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全方位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的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就必须确立新闻的民本位思想。新闻的民本位,是指新闻采编过程中那种以“民”字来衡量和评判新闻价值的思想理念,亦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闻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新闻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一生写作了大量的新闻作品。据统计,正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文稿》、《文集》中,新闻作品就有100多篇。这些新闻作品中的许多结束语是相当精彩的,既体现出他生动活泼、深刻隽永的独特文风,又反映出他善于运用新闻手段报道事件、宣传真理的高超本领。 一、善始善终首尾相援 毛泽东谈文章的写作时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毛泽东的新闻作品,很讲究前呼后应,注意首尾相援。例如,1948年10月27日,新华社《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的消息,出自毛泽东之手,导语是:“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时间写明在电头中,故导语中略去。结语是:“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我东北人民解放军现正举行全线攻击,为歼灭全部蒋军而战。”结束语与导语,说的是同一主要事  相似文献   

19.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20.
自从报纸一出现,新闻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大约是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吧,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新闻笔调”。引起人们忧虑的“新华体”、“新闻八股”,其实也是指的它的笔调。30年前,老舍同志对首都新闻工作者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讲了新闻笔调的危害性。他说:“在西洋搞文艺的人就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作家,一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也可能进行创作,也可能写出一本戏剧、一本小说,但是他的新闻笔调却是他的致命伤,他很难由一个新闻记者变成一个作家,这就是吃了新闻笔调的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