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郑宝珠 《教师》2020,(4):19-20
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美的体验,促进其综合发展。吟诵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吟诵,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深。基于此,文章先阐述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开展吟诵教学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开展吟诵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因声入境,展开想象;掌握字词,感受韵味;把握规律,培养语感;领悟诗意,体验情感,以期给其他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彭蕊蕊 《贵州教育》2023,(Z2):97-109+96
<正>“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诗词文赋都是有旋律、有节奏、有音韵地诵读出来,这是最拨动心弦的读书法,诗词文赋一半的生命力便在发之声口的吟诵里了。19世纪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逐渐式微,吟诵悄悄退出课堂、淡出人们视野。但是,吟诵作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衰而不绝,深水静流。近年来得以重回大众视野,回归校园和课堂。当琅琅读书声又在菁菁校园里回响,吟诵会让我们真正走进屈原、  相似文献   

3.
<正>虽然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所突破,而且也收录了很多创新性作品,但其自身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吟诵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在高中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古诗词吟诵,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古诗词教学全过程之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书声悠扬,古诗词吟诵之声不绝。吟诵与朗读、背诵存在较大差异,应比朗诵有腔调、有急缓、有抑扬。本文将对古诗词教  相似文献   

4.
吟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是学习古诗词高效的方法。本文从依据曲调,由声入境;品味字词,由境入情;融情想象,由象悟情等三个方面阐述古诗词吟诵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秘境,体会诗意诗情,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文人与吟诵     
诗词吟诵是展现诗心、点燃诗情、表达诗美与感动读者的重要手段。 一字一音、一调一义的汉语,最宜于以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节律来表现诗词之深情、意象之大美。我国的诗词从来都是可歌可诵的,《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上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哥”就是“吟诵”。《文心雕龙·乐府》上讲:“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是乐的灵魂,声音是乐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是伴随着吟诵的传统而成长起来的,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才能知诗之韵味,明诗之情趣。于是,我将吟诵引入教学,通过教授吟诵基本知识、打造诗意课堂、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诗文审美方式,该文探讨的是它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1)中国文化中本原的生命意识即从感官感受中获得人生的愉悦,确立了“声”在艺术审美中的席位,是吟诵审美方式形成的文化基础。(2)中国文化中对立范畴不断转换的超越方式使得“声”从自然状态转化到逻辑状态最后进入精神状态,是吟诵审美方式形成的转换机制。(3)中国文化中的原始思维方式使得吟诵主体的情感律动得到了艺术张扬,是吟诵审美方式形成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教学中的“读”一般分为高声朗读和低声吟诵两个阶段,前者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后者是以声赏情,以情感知。由此可见,“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华吟诵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吟诵活动与人类一道诞生并先于诗歌创作而存在。殷人尚声,周人重歌。我国古代民间集体创作和文人个人创作与吟诵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吟诵,不仅是古人的读书方式,也是古人学习和创作古诗文的方法,这足以说明吟诵对学习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对于吟诵的理论、吟诵的方法及吟诵的意义古代鲜少有人研究。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说:"只见从前人很喜欢‘吟’、‘啸’,却没见到一部专讲‘吟’、‘啸’方法的,大概他们也都是‘以意为之’。"不过,吟诵发展至今,虽曾经历断代,但是,通过对诗词格律以及古诗文的声韵分析,吟诵依旧有迹可循的。近年来一些吟诵爱好者通过不断的搜寻,已渐渐地复原了吟诵的原貌,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亲近吟诵,学习吟诵,研究吟诵。本文将通过阐释吟诵的"因声求义"  相似文献   

11.
韩盂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李贺等人。在中唐后期的咏物诗创作中,韩孟诗派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们的咏物诗寄托深邃、内涵丰富,在对外物的吟咏中,寄托了诗人对社会和世态的批判。另外,他们还在创作中刻意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和新奇反常的立意,追求一种生新、奇峭、怪异的风格,达到以丑为美的审美效果,给咏物诗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方岳是南宋末年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作品,其中有一部分便是咏物诗。方岳虽然被推为江湖诗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诗歌取法和艺术并不仅仅限于一般认为的江湖派诗歌。方岳的诗歌有着其独特的个性以及魅力,而他诗歌创作的独特性,在他的咏物诗里面也有着一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七言歌行的流变及其诗体特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歌行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诗体。七言歌行在魏晋时期就已萌芽,它正式形成于陈隋时期,在初唐得以成熟,盛唐得到了充分发展,尔后还发生了诸多变化。七言歌行有着与七言乐府诗、一般的七言古诗不同的非常明显的诗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秦观为北宋著名词人,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甚高且备受推崇.今传《淮海词》中恋情词约占半数,本文根据描写对象以及风格的不同,将《淮海词》的恋情词分为三类:清新活泼的常人恋情词、咏他人恋情之词、文人歌妓之艳词,并分析其写作特色,以求从整体上把握秦观的恋情词.  相似文献   

15.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16.
从"行人之官"看赋之源起暨外交文化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人以赋乃古诗之流。赋与诗结缘,首在赋诗言志。而赋诗应对为行人之职,亦为外交礼仪形式。由“行人之官”赋诗到汉代斌家骋辞的中介是战国纵横家说辞。汉及其后诸赋家尚辞与礼仪重构,彰显物贡、德化与仪典,均渊源于先秦。  相似文献   

17.
从西周时期到唐代,诗歌作品中美人的形象层出不穷,美人的内涵也各不相同,耐人咀嚼。通过选取经典诗作,比较分析美人形象特征、作品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我们可有效地把握中国古典美人形象及其创作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在词史上,高观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词人,在宋代颇具词名,但到了清朝对他的评价则多为"不称"之辞。拟立足于文本,主要从独特的吟咏之物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出发,以此来看待高观国咏物词的独特之处,以及对高观国咏物词所取得地位的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19.
宋词叙事现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词中客观存在着值得注意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叙事现象”。宋词叙事性作品从题材内容看,有咏史、纪游、写人等几种,而数量最多、质量较好的是爱情故事和重要时事。联章体、词加序、用典、纪言、截取典型片断等,是宋词叙事的常用手法,而其创新主要在于利用词的结构特点,精心谋篇布局,使故事的叙述错综变化、委婉曲折。宋词叙事既是对唐五代词的继承、发展,又有更为深刻的原因:文艺观念的变革和诗史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20.
南朝咏物诗创作非常活跃,特点是"赋以体物",这种为咏物而咏物的形式审美是文学自为性理念的显性表征。追求形式审美的咏物诗人扭转了两汉以来诗教与言志的他律传统,从自身形式因素积极开拓诗歌意义,体现文学"自为"的发展变化,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