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修明  宋双 《传媒》2010,(7):70-71
近年来,各地新媒体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一些城市新媒体发展存在着"散、乱、差"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影响新媒体的健康发展.本文拟以重庆新媒体的发展为例,对如何破解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新媒体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多重视阈对新媒体进行观照,并分析了包括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学界力量等在内的多种力量作用于新媒体资源配置所造成的影响,提出克服"路径依赖"与加强"自我强化",乃是转型期新媒体资源配置急需解决的问题,多维创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是新时期的一个新生事物,新媒体怎样"新"?新媒体艺术形式对于艺术创作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何为"新媒体" 什么是新媒体?  相似文献   

4.
廖磊 《传媒》2017,(12)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不断发展,其媒介形态也不断更新.从微博到微信,再到新闻客户端等都成为推动传媒业发展,实现传媒转型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当前的新媒体研究中,学者们大多数以应用型研究为导向,关注新媒体的形态变迁、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和规律,以及新媒体对人与社会的影响等现实性问题,这导致对新媒体本身的研究不足.如何认识新媒体,如何定义新媒体至今众说纷纭.如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对其认识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需要不断扩展,加入新的媒体形态,如微博是新媒体,微信、新闻客户端也是新媒体,而今的VR也是新媒体.另一些学者则从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如交互性、数字化等方面来理解新媒体,认为新媒体之所以"新"是因为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一些特征.还有学者从程度上理解新媒体,如新媒体使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面大大扩宽等类似的认识.当然,还有人从新媒体自身的逻辑出发,认为新媒体之所以"新"是因为以互联网为开端的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发展不具备的新逻辑.由此可见,当前对新媒体的认识多种多样,但是缺少理论建构,更缺少基于新媒体自身而形成的一系列运营模式.理论上难以理顺新媒体,就难以建构新媒体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结构,也就更容易进入误区,影响新媒体实践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丰富业界经验和理论素养的暨南大学谭天教授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切入,针对新媒体本身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5.
韩露 《传媒》2017,(14)
当前,新媒体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系统.新媒体作为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构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早在上世纪,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体能够使社会"重新部落化"的主张,从整体上看,部落化是原始社会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了.而新媒体则又给人类社会的重新部落化带来了新的手段,以互联网为基础,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各种网络社区、论坛、兴趣小组开始出现,这正是"重新部落化"的显著特点.当然,麦克卢汉论述的主要是指电视和互联网媒体,当时的新媒体还远不如今天发达.但是,作为媒介预言家的麦克卢汉所谓"部落化"与"重新部落化"的分析,无疑为新媒体研究提供了具有启迪性的视角.由北京交通大学刘凯博士独著、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12月出版的《部落化生存: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一书,正是以这一视角为基点,分析了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作者从新媒体塑造的网络社会关系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个体用户在新媒体时代的部落化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部落化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参与,以及部落化时代的文化特征等,这种以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涵盖了个体、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作者新媒体研究的宏阔视野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2010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于2010年12月9日-10日在暨南大学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研讨.围绕"新媒体·新生活·新世界"的主题,除主题演讲外,会议分设"媒介融合与社会发展研究"、"新媒体与政治传播研究"、"移动新媒体研究"、"新媒体与公民社会研究"、"网络新媒体业务实践研究"、"新媒体产业研究"、"微博客传播现状与趋势研究"、"新媒体基础理论"、"新媒体文化研究"9个专场.本次年会的亮点之一是首次使用微博直播"上墙",实现了新媒体研究与新媒体传播的统一,体现出鲜明的新媒体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7.
荣婷  刘怡 《新闻记者》2012,(9):72-76
本文基于首届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论坛的主题"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围绕"新媒体对社会究竟带来怎样的改变"、"新媒体与公共政策"、"新媒体与网络意见领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融合"、"微博和中国社会"、"新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互联网的监管与立法"等重点话题进行深入评述,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当前新媒体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8.
10月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显示,中国已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新媒体与社会的融合在深化,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互联网衍生出的新媒体目前已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远、最强势的媒体,微博则是目前新媒体中的主导力量.①中国微博不仅是信息分享和社交的工具,"而且具备了改变事件走向、扭转个人命运、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甚至再造社会管理方式的力量",不管上不上微博,现代公民已不可能脱离于"微博效应"之外.微博的发展催生了"新意见阶层".②社交媒体的"新闻媒体化",已在凸显.因此传统媒体近期大力开拓微博阵地,并视之为改进业务、拓展影响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媒体语境"一词被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借助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都可以看到不少相关题目的论文,例如"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新媒体语境中的广播应对之策"、"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新媒体语境下的危机传播与应对策略"等等.然而细察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都将"语境"一词一般性地等同于"背景"、"时代"、"环境",而未对"语境",尤其是"新媒体语境"进行必要的界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10.
<正>新媒体(New media)早在1967年就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来,不过当时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近几年,新媒体又重新被提起,并且发展迅猛,影响深远。所谓"新媒体"目前并没有固定的定义,新媒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新媒体做过这样的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美国《连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的使用,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叼世界在开工与内容上发生了变化"的新媒介传播环境里.新媒体传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世文 《现代传播》2014,(4):132-136
历史—社会转型期中国爆发的新媒体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模式和研究框架来探讨之。本研究主张使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命名,进而在"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行动者"的宏阔背景中考察中国场域中的新媒体事件,聚焦事件行动者的行为、事件关系、新媒体的角色作用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议题,开展事件的扩散机制、影响机制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并连接起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致力于发展基于中国语境和新媒体特定使用情境的新媒体事件理论。  相似文献   

13.
左莉 《新闻爱好者》2021,(2):I0005-I0006
一、引言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行业均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如: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的出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等等。基于新媒体对教育行业,对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笔者就季海菊撰著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2014年12月东南大学出版社)一书进行评价与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媒体形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媒体功能的变化.截至2008年,新媒体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使用者数量以及社会服务方面,新媒体已然具备了大众传媒的要素.2008年3月的拉萨"3·14"事件、5月的汶川大地震以及8月的北京奥运会,新媒体在这三次事件中的出色表现,使新媒体最终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  相似文献   

15.
认识『新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名词。但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一直比较模糊,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要么涵盖面过宽或过窄。导致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新媒体"产生和发展摆到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中加以认识,没有把科技背景和媒体属性结合起来加以认识。 "新媒体"概念对新媒体概念,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作过这样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影响下,舆论环境中的非理性和集群效应得到强化,往往演变成万人集结的"广场效应".从具体分析来看,"广场效应"的强化主要在于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媒体-受众关系改变"匿名"不平等"以及"黄色新闻"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合理发挥媒体的作用以引导舆论,通过议程设置、专业化培养、跟踪报道、法律法规四个方面的完善来对"广场效应"进行引导,使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朝理性、客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产生了新的媒介,这种新媒体发展迅速,不但对传统媒体形成很大的冲击,出现媒介大融合的趋势,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微"现象,随着这些现象的愈演愈烈,微时代应运而生.到底微时代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微"现象,新媒体作用下产生的微时代对当代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栾轶玫 《今传媒》2007,(1):14-16
2006年对于新媒体而言是一个变革之年.这一年,依然延续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与消融;技术冲动仍然主宰着整个新媒体领域,新技术的每一次出发,都是新媒体的新一轮征程;政策方对于新媒体的关注开始赶上投资方的脚步,一系列法规的出台与"十一五"规划中对新媒体的规划都可以看做政策面的积极信号;博客、播客、维客、沃客……来得全是客,一系列"客"的出现,让新媒体呈现出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同时,激烈竞争也让网络媒体正在丛林中穿行.  相似文献   

19.
报业全媒体,是报业应对当前新媒体迅速发展、实现自身转型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报业全媒体平台的构建,使报业能够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态与技术,在新媒体时代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与服务. 报业与新媒体融合的三个阶段 总体上来说,包括报业在内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经历了"应对新媒体"、 "利用新媒体"和"新媒体化"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传统报业也从最初与新媒体的竞争博弈发展成为积极寻求融合渠道.因此,在现实意义上,新媒体所代表的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并不是报业的竞争主体,而是报业实现"华丽转身"的舞台,也是报业变革、转型和再造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的短信传播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  江南 《新闻记者》2008,(12):44-47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在某些重大事件中,传统媒体不再是舆论的主导者,而新媒体往往"领跑"舆论.此次四广元"蛆虫柑橘"事件的舆论扩散和现实影响过程,手机短信传播就发挥了巨大威力:一条有关柑橘疫情爆发,提醒亲人朋友暂时不要购买柑橘的消息,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进而波及各个省市的柑橘销售市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