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从母腹中降生下来,就开始和世界发生各种关系,而这种关系表现在儿童对周围环境和人的认识过程中。我们知道,认识是二重反映,认识不仅反映外界客体,而且反映主体自身。主体对自身的理解、对自身的意识、对自身的反映乃是从事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主客体的分化是人类智慧的立正开端。而这种分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人认识自己。在主体对自己毫不认识的情况下,不要说深入事物本质的理论认识,就是日常简单的知觉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我们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距离观察一个物体,但我们并不把它看成是不同  相似文献   

2.
“反思”是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反映,这种反映活动包括认识、监控和调节三个方面。反思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素质,把自身在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挖掘出来。反思又使人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使身心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促进身心的协调、思维的发展和崇高事业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人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主旋律。哲学家不断审视人的生存状况,探求人的生活价值,追究人的生命意义,试图通过认识自己来实现自身。对人的哲学理解贯穿于数千年的哲学发展之中,在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的历史。从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认识你自己”铭文到德国古典哲学,留下了一条人类自我探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人的社会性发展历来为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共同关注。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及人的社会性。作为社会中具有生命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才能认识自己的社会性或社会本质,认识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5.
德育应重视研究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发展 ,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各种需要 ,为人发展自身才能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同时也给人带来了种种迷茫与困惑。因而 ,呼唤人对自身的认识与思考 ,重视对人的主体性研究 ,遂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凸现出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德育 ,更应将此作为自己研究中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 ,我国德育一直强调人的社会性 ,强调人要适应社会 ,实现人的社会化 ,这一论点本身并无错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 ,人生于社会 ,长于社会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现实社会的产物和反映。但是 ,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因为从哲学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其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而且也是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把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一种态度的体验,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认识,人主观的树立等,是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而实现的。故情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但情感的触发不是主观需要,而是客观事…  相似文献   

7.
盛德友 《教育与职业》2006,(15):114-115
内省,就是通过反思自身行为来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调节的心理活动,是人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基础。它可以指导、启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主导双方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对方,调整自身行为。尤其是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它增加了人文主义关怀的新内涵,提供了更新、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因此,内省是走向成功教育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理念】"悦纳自己"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纲要课程教材——心理健康》(高中二年级下册)的第29课的主题设计。自我悦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特质所持的一种积极态度,是人健康成长的前提。自我接纳的人能理解自身的局限,集中精力发掘自己的优势;能以建设性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带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去认识自己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许多职校生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心理不平衡,有的人甚至悲观失望,无法继续工作。这说明我们的职业心理准备还不充分,放对此应引起重视。就业前,除了作好知识、技能的必要准备外,职校生更应作好充分的职业心理准备,以增强职业适应性,保证顺利就业。一、职业认识准备认识是行动的指南,如果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能减少就业的盲目性,提高就业成功率。1、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俗话说:一个人最难嗅出的是自己的气味,最难听出的是自己的声音。职校生就业时必须对自身的情况作客观、公正的分析和…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己,因为人是复杂的,人总是试图把自己认为阴暗的一面隐藏起来,把自己认为好的一面表现出来,以获得他人的赞许和认可;人的心理不受时空的限制,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面对如此复杂的心理世界,人在认识自己时难免会出现偏差或对自己认识不清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心理咨询实际上就是帮助人认识自己、帮助人认识和开发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他的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所涵摄的实践理性和生命体验。哲学之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身体力行,“以身载道”。在认识上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永远行动着,使自己能真正生活于自己建构的哲学中,遵守自己的哲学信念而生活,从中体验到超道德的精神境界,找寻到精神安顿之所。  相似文献   

12.
<正>一、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价值观是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观念,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更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与现象时所依据的内在准则。价值观还能够成为人们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个体性、变化性是价值观的特性。价值观教育就是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对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作用和认识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关注自己的灵  相似文献   

13.
一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在既要认识外部世界,又要认识人自身,还要认识人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们正是在这种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形成我们自己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科学的历史观和革命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论自信心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表达,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坚信自己能完成任务和达到目标,这是一个工人工作与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性的健康发展。因此了解自信心理的功能,探讨影响自信心形成的因素以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方法,对培养人才级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浅论中学校长的管理意识周士惠意识,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自觉反映的高级形式。人的正确意识一经形成,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引导和推动意识主体即人自身的行为,促使意识主体积极去完成某项任务,实现某个目标。中学校长的管理意...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认识,人生观的树立等,是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而实现的。因此情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但情感的触发不是主观需要,而是客观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由于对社会、对他人及对自己的认识存在着盲区和误区,在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困惑和无奈,甚至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偏激的思想和极端的行为。刘海洋、马家爵事件就说明当代大学生由于认识的盲区和误区导致的不良情绪反映,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即对学生自身的体验关注不够,对学生认识的正确引导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18.
环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我们能够置身于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中,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无数人无私的帮助和关怀,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就能快速健康地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只有在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之中,才能真正修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水平,最终得到别人的信赖、支持和敬重,才能得到别人真诚地帮助,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最大的成功。大人需要这样的环境,外来孩子就更需要了。  相似文献   

19.
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客观的反映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努力献身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反之.  相似文献   

20.
认识活动“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是由自身内在矛盾推动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必须通过制约和影响认识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实现。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内在逻辑线索,是认识活动由其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起点经中介条件向真理性认识结论辩证运动、系统演进的过程。为逻辑分析的需要,我们将这样的过程称之为一个“认识单元”。作为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逻辑起点的认识角度及其丰富的内在规定性,在理论形态内在角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